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有研究一般将学前儿童出现的转喻视为由于词汇匮乏导致的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然而,本研究通过对看图讲述任务而收集到的4~6岁儿童自然连贯语料的分析表明,每个儿童几乎在每个故事中都产生了基于转喻机制的表达,并呈现出从隐性到显性,从偏好转喻泛化到偏好创造性转喻缩写再到偏好基于转喻的语义近似的年龄发展趋势与女孩比男孩发展得更快更早的性别差异,这说明转喻对学前儿童来说不仅是具有生产力的意义拓展方式,而且是该年龄段儿童普遍依赖的认知机制,反映了学前儿童认知的灵活性及其语言社会化逐渐深入的过程,与学前儿童在知识组织、元语言意识、心理理论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语言、认知、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作为比隐喻更基础的概念化手段,转喻是儿童词典开发的重要策略,能够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发展。成人应尊重、珍视和保护儿童包含转喻联想的非常规表达,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和社会经验,积极利用一切符号表征促进儿童转喻思维发展。
[关键词] 转喻;非常规表达;语言产出;语言习得
一、问题提出
对转喻的认知研究始于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在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关键词] 转喻;非常规表达;语言产出;语言习得
一、问题提出
对转喻的认知研究始于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在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