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高龄患者ERCP诊疗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舒适性。方法 80例择期行ERCP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D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每组40例。负荷量阶段:D组患者10 min内静脉输注Dex 0.50μg/kg;R组患者10min内静脉输注同等容积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阶段:两组均以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0.5~1.0 mg/kg推注行诱导。麻醉维持阶段:D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后按丙泊酚2~5 mg/(kg·h)和右美托咪定0.05~0.1μg/(kg·min)的速率输注至术毕;R组泵注丙泊酚2~5 mg/(kg·h)和瑞芬太尼0.025~0.05μg/(kg·min),两组同时泵注至术毕。观察记录患者入室时(T1)、负荷量后(T2)、诱导后(T3)、进镜后(T4)、套石(T5)、退镜(T6)、患者清醒(T7)、患者离室时(T8)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呼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患者苏醒时间、患者离室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R组术后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5),术中丙泊酚维持用量高于D组(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T3~T6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均有所下降(P<0.05),D组的平均动脉压在T3~T6时点均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在诱导后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均有所下降,其中T3~T6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呼吸频率在T4~T6时点明显高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TCO2与诱导前比较均有所增加,其中T3~T6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TCO2在T4~T6时点明显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S值在T3~T6时点均明显下降(P<0.05)。术中D组有2例出现体动,R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有2例出现咯逆,R组有3例;D组有1例、R组有3例术中需要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反流误吸,亦无术后恶心呕吐。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高龄患者ERCP的要求;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更能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可能更适合术前伴随呼吸功能减退或抑制的高龄患者行ER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