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至17世纪禅宗“列祖图”的生成与发展:从曹溪禅至黄檗宗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全面梳理了禅宗“列祖图”自唐代至清代的发展脉络。认为早期的“列祖图”带有文献性质,后期逐渐发展出仪式功能;小型的文献“列祖图”可作为传法的依据,大型的顶相“列祖图”可陈设和拆分;中国的“列祖图”传统传入日本后得到传承,晚期福建传入的“列祖图”虽然受到教外地域画家的影响,但仍然延续了禅林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其他文献
本文以传统造物(原设计)为出发点,经由调研、分析、梳理和总结,了解“原设计”的存在方式、社会背景、材料工艺、审美观、价值观等,以传统造物智慧为基础,以当代设计视角进行“再设计”,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的语境下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脉,延续故事,在变革中寻找新的可能性。通过解构素材、变化风格、变异符号、嫁接新技术等手段,进行尝试,探索形式语言,从传承到创承,挖掘文化意义,开发传统文化的当代设计应用场景。
由于观者的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对传统文化符号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所致,只要看见“渔父”二字或“渔父”图像时就想当然地将其视为“隐逸”题材。解构“渔父”图像,打破原有的秩序,重新建构李唐《清溪渔隐图》中的“渔父”与“水碓”的关系,以期对此图获得一个新的认知。
在欧洲15-16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塔亭的建造过程中,出现了为不同建筑部件而发明定制的一系列建造型机械装置。这些仍需要人力协作驱动的“一对一”的吊车装置,在艰难的建造过程中展现出了“精在体宜”的建造美感,以及建筑师试图以装置来不断突破人类建造极限的建造精神,这使得建造型装置本身与建筑物一同成为了建造的艺术。这种建造的艺术在后机械时代的现代建筑与装置创作中的得到了演化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