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弱德之美”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弱德之美”是中国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其多年的诗词研究过程中总结提出的。在目前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要求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但是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本文将用“弱德之美”这一理论來指导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更能体味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弱德之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叶嘉莹的“弱德之美”,多数学者研究其作为诗词学理论本身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创新,这一方面前人已经取得了成熟完善的研究成果;其次是用它重新解读个别诗人或词人的作品。根据2016年新课标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提出的要求和目前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本文着重用“弱德之美”指导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让古典诗词教学方式更加有创新性,学生更能体会古典诗词的特殊美感。
  一、用“弱德之美”指导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原因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在其文章《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中提出的,它解释了词的内在本质。“弱德”,是闲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美。也就是闲人君子处于压抑屈辱中,而还能有一种对理想之坚持的“弱德之美”,一种“不能自言”的“幽约怨悱”之美。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因此诗词的“弱德之美”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作者受到外在环境的压力与打击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抑敛深隐的姿态,二是表面看来作者不堪重击,实则依旧不改本心,对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面对人生的旦夕祸福、变幻无常,我国古代的贤人君子以一己之力无法抗衡,不得不采取避世之态,但他们内心缠绵郁结之情则通过诗词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普遍存在的“弱德之美”。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其中体现了作者坚忍不拔的“弱德之美”。这种独特的美感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汲取作者的优秀品质,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在高中选修教材中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李煜作为一代君主在经历了亡国之痛后,词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再是骄奢淫靡的,而是写尽了国破家亡后深悲极痛之感。王国维曾说李煜“不失赤子之心”,确实在李煜这首有名的词作中,会明显感到作者纯真的赤子之心,这样的纯情是在作者历经了国破家亡,成为阶下囚受尽了屈辱之后依然拥有的真心,他的人生带给他的一切感受是真挚的、敏锐的、直接的,传达在诗词中的情感也是波涛澎湃的,他以自己的一己之悲苦,写出了世间中的芸芸众生所共有的哀伤,虽然自己的愁绪绵延不绝、无止无休,但就让它像流水一样向东流去吧,在这种无限的愁苦哀伤中,似有一种隐隐的豁达之感。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缺乏关于古典诗词中“弱德之美”的积累
  温儒敏在《论语文教育》中认为:“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陈旧和单一,他们很难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的作品”。的确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古典诗词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得游刃有余。但是在现实中,高中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对叶嘉莹诗词理论的了解,无法用“弱德之美”有效的指导教学。并且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充电,每天忙于备课和授课,他们很多的知识理论还停留于上学时所学,缺乏时效性。
  2.教师教授古典诗词的方法存在不足
  很多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是用一套刻板且模式化的方法去教,即先是介绍诗词和作者背景、解释词句含义,然后是整体串讲,最后就是简单的总结和背诵,并未深入探讨作者在诗词中表现的独特的“弱德之美”。温儒敏曾说过:“诗歌欣赏有时需要‘悟’,感触通达即可,不一定非得有清晰的说明,或者要归纳出什么‘意义’之类”。只要学生能够“悟”到其中的品质,就是达到了教学的任务。
  3.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满堂灌”,毫不顾忌学生的学习诉求,强行将自己所谓的教学经验一股脑的“倒”给学生,这完全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失去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这就违背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出的不同的“弱德之美”,这就是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们恰恰缺乏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认为古典诗词晦涩难懂。由于客观原因,古典诗词所繁荣的时代离初中生所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远,学生无法找到共鸣,并且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缺乏人生阅历、广阔的阅读面和古典诗词的阅读方法,再加上教师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加厌烦古典诗词的学习,甚至认为古典诗词课程是最无聊且没有必要的。
  2.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动机较为功利性
  大多数学生学习古典诗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只是功利性的背诵古典诗词,对于其中的“弱德之美”采取的是“不求甚解”的态度。学生认为只要在考试中会默写古典诗词就足矣,对于古典诗词里展现的“幽约怨悱”之情却不加重视,更不会去深入感悟这种美感所带来的心灵的感动。
  3.学生对“弱德之美”掌握不够
  高中生因为教师单一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和自身文学素养的缺乏,再加上高考等考试的客观性要求,导致学生缺乏对于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学生更不会在课外主动阅读古典诗词,种种原因使得学生们缺乏对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的理解,也没有多少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三、“弱德之美”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指导方法
  (一)教师方面
  1.加强品读初步感受“弱德之美”
  在古代,人们就通过诵读诗歌来表达交流、传授知识,所以孔子才会说“不学诗,无以言。”如今对于高中生学习诗词来说,诵读是基本的要求,他们需要上升到品读这一层次,不仅要重视诵读,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品味内涵。古典诗词拥有独特的韵律之美,要反复吟诵,才能体会诗词的押韵、平仄和节奏,进而学生才可能慢慢品味出诗词在艺术表现上和思想感情上的微妙美感——“弱德之美”。
  2.强调知人论世
  读诗词如读人,学生在阅读及鉴赏诗词时,必须对具体诗词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有一定的了解,才会充分读懂诗词。这就要求学生在品读完诗词后,达到了对它的整体感悟后,教师这时就要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学生才会明白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挫折,为何会在诗词中抒发这样的“弱德”。
  首先,教师要介绍古典诗词创作的时代或社会背景。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那它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显现出时代的特点。例如辛弃疾所在的时代战火纷飞、百姓颠沛流离,辛弃疾的命运也像国家一样飘摇不定,他的诗词也多是表达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其次,介绍词人生平经历、主要思想、词風特征。文人具有迥异的风格与思想,这些除了受社会和时代所影响,更重要的是词人自己生平所经历的种种境遇对其的影响。作为花间派集大成者的南唐后主李煜,在他是皇帝时,生活骄奢淫逸、这时的风格绮丽柔靡,多反映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但在经历了亡国之痛后,他的词风哀婉凄凉、意境深远,表达的“弱德之美”也是“抑敛深隐”的。
  3.突出学生的思考领悟
  在对古典诗词进行初步的品读,教师进行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讲解之后,学生会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有了简单的理解。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整体来思考感受,因为作为一名高中生,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初步形成,并且对周遭事物的发展变化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但在必要时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简单提示,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经历感受出不同的“弱德之美”。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哀,但有的人却领悟到辛弃疾拥有一腔慷慨激昂的报国之情的同时,还有一种含蓄委婉之情。
  (二)学生方面
  1.提高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
  温儒敏说:“让学生读’闲书’,以此促进阅读兴趣,形成读书习惯,将大为获益。”这里的“闲书”,是指课外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典诗词,或是阅读叶嘉莹先生专门给学生们的读物《给孩子的古诗词》,这种个性化阅读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和教化意义,学生可以自由的畅游在古典诗词之中,阅读自己喜爱的作者的作品,感受古典诗词的“弱德之美”,学习作者坚贞不屈的品质,塑造学生矢志不渝的价值取向。
  2.转变功利性的学习态度
  学习只是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之一,而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之一,学生应建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不要把考试作为一切学习的目的。学生应在各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把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在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美好情感。
  3.多读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就是说,诗有广博的意境,而词有耐人寻思的余味,是作者表达那时那刻思想情感的手段。叶嘉莹先生认为优秀的古典诗词,蕴含着“沉郁顿挫”“低徊要眇”“幽约怨悱”之态。古代的文人贤者因为社会背景所限,他们大多拥有坎坷的命运,仕途也是一波三折,但他们依旧不改初心,在强大的压力下,收起锋芒,以隐忍谦卑的姿态坚守自己的理想,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慨以各种形式呈现在诗词中,流芳百世。这就是古人的“弱德之美”。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古典诗词,思考和感悟作者表达的“弱德之美”,吸收古代优秀的思想品质、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逐步完善自己的思想内涵、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人生理想。
  四、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历史悠久,其简洁精练的语言美、强烈鲜明的韵律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摇曳多姿的形式美和婉转含蓄的情感美为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典诗词的思想内涵。而叶嘉莹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是诗词所具有的本质共性,是浑然天成而不可分割的,用这一方式鉴赏诗词,会体会到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诗词中体会到这种美感,教学策略的改进是不可忽视的,要尊重并发展学生对诗词的自我领悟和感受,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形成头脑风暴。在古典诗词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学薪薪相传,让它永远绽放绚丽光彩。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温如敏.温如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曹庆鸿.诗词与人生——谈迦陵师的古典诗词之路[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张彩霞.开拓与创新:词学美感特质研究之路——评钟锦《词学抉微》[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叶嘉莹.从文学体式与性别文化谈词体的弱德之美[J].人文杂志,2007(5).
  [6]张春华.“要眇宜修”之美——叶嘉莹对词的审美特质的解读[J].文艺评论,2013(12).
  [7]余柱青.王士祯词的“弱德之美”与清初的雅正词风[J].名作欣赏,2014(20).
  [8]赵雅娟.“弱德之美”——秦观词的文化意义探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9]陈一兰.仓央嘉措与李煜诗歌抒情风格比较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7.
  [10]梁勇江.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7(3).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本文就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入手探讨诗圣杜甫。  【关键词】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站在远处比不得走近杜甫。远处看,他光焰万丈,秀口一吐便是华章;走到近处,他文质彬彬,满面风霜。很难看到他笑,但他笑得恰到好处,与李白相当。李白的潇洒,“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坚毅:“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透明早晨醒来,答录机“啪嗒”吐出一张小纸条。  “今天的任务:采访有美妙声音的唱歌小猫。社区居民提供了线索,手机号码——米米瑞多啦啦。”  好耶,有工作了!我马上拨打了电话。  “请问,我能采访你吗?”  “采访,嗯?嗯……太突然了。”  “请让我采访你吧!”我热切地说。  “啊……那,那好吧。”     我开着车,去往唱歌小猫家。金色田野真是美不胜收,我一面开,一面忍不住也唱起歌来:“莫卡,莫
【摘要】诗歌之美无处不在,对于诗歌的品读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本文试以《商山早行》为例,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意境,技巧,情感五个方面来品读,领略诗词中的大美。  【关键词】品味;形式;语言;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堂堂语文课是一场场极致的视听盛宴,可是
“前不久,我们到贵屿去,发现当地电子废弃物处理,仍以家庭作坊为主,所谓的产业园区,里面大多空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王景伟教授如此说。  2013年夏,《新民周刊》记者曾经到广东贵屿采访调查,发现这一世界电子垃圾拆解第一镇,环境恶劣至极。当时贵屿正在筹建电子垃圾拆解工业园区,希图将居民生活区与电子垃圾拆解区彻底分开。为何时隔两年多,情况无多改善?  如今,王景伟教授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电子废弃物资源
曾凡博后仰跳投。  曾凡博的名字被球迷注意到,大多是因为去年五月份时中国男篮公布的集训名单。那次集训,主要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年轻球员。当时总共24名集训球员,平均年龄仅为20.7岁,队伍中年纪最小的是三个2003年出生的球员,曾凡博就是其中之一。  曾凡博第二次入选中国男篮是在今年2月时,为备战亚洲杯预选赛,教练组拟定了一份21人的集训名单,曾凡博再次入选。这次入选的分量与意义与此前不同,曾凡博一直
位于法国北部的全法第四大货运港口城市加来(Calais),北部与比利时接壤,西临英吉利海峡与北海之间,距离对面的英国海岸只有38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法、英、比利时三国的重要海路以及陆路交通枢纽站。然而近15年来,令全欧洲媒体以及公众对加来市格外关注的,却并非是它重要的港口城市角色,而是位于市内的大型露天难民营“丛林”(The Calais Jungle)。  “丛林”难民营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999年
韩国高丽民族是个争强好胜的民族,事事不甘人后。可不是,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韩国早已经从发展中国家毕业。如今经济总量居世界十三四位,涌现出了一批像三星、现代、LG这样世界级的明星企业;历届奥运会上金牌没少拿;韩流文化更是在各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翻开当地的报纸,不难看到宣称韩国正在成为一个“发达”、“先进”、“比肩欧美日强国”的国家的报道。  然而,有一件令韩国人极为尴尬的事,韩国尚未实现诺贝尔
MH17航班被击坠事件后,美国正在对俄罗斯实施最新一轮严厉制裁。本轮制裁涉及战略性的产业领域,包括能源、国防工业和金融,这些领域都是对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国内财政与政治基础有直接触动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对能源和金融制裁的实施表明,美国已在全面制裁俄罗斯和决心介入乌克兰政治重建事务上取得欧洲盟友的协调和支持。然而,这些最新的美国对俄政策动向还有一层意义更深远的战略性影响,那就是对美国目前奉行的亚太单重
每当展望延期举办的东京奥运会时,东道主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不断重复一个论调,希望它能够成为“疫情隧道尽头的光亮”。这反映出各界期盼以体育的精神和名义,以及观众回归赛场所传递出生活恢复常态的信心,激励世界走出疫情笼罩的阴霾。  就在“东京时间”到来前的5个月,今年职业网坛第一项大满贯赛——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以1200多名选手及团队人员、两周累计约13万到场观众的规模,就像扮演了一次奥运会的“测试赛
买零食  蛇、蚂蚁、蜘蛛和蜈蚣在一起玩。  大家想吃零食了,就商量着派谁去买。  蛇说:我没脚,我不去,让蚂蚁去。  蚂蚁说:蜘蛛有八只脚,让蜘蛛去。  蜘蛛说:我的脚再多也比不过蜈蚣大哥呀,让蜈蚣去吧。  蜈蚣只好走出门去……过了两个多钟头了,还不见蜈蚣回来,于是大家让蜘蛛出去看看。蜘蛛一出门就看见蜈蚣在门口坐着,蜘蛛很生气,问:你怎么还不去呀?  蜈蚣也急了,说:你们总得等我穿好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