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美国与俄罗斯进行对比,以便客观全面地看待大选期间涉华舆论的共性与差异。
“中国话题”呈现不同景象
综合比较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俄国内的涉华舆论,尤其是总统候选人的对华表态及民众对中国问题的关注程度,我们发现,“中国话题”在两国呈现出明显差异。
1.美国涉华舆论的热度远超俄罗斯
整体而言,美俄两国在总统大选期间,其国内涉华舆论的热度都明显高于平时,但美国比俄罗斯“更热一筹”。美国大选时,“中国话题”是被“激烈争论”、“多轮热炒”的对象。此次大选,几名候选人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利用中国问题大做文章。美国主要媒体也不甘寂寞,除主动提供候选人的发声渠道外,也参与到各类社会议题的报道分析中去。而在俄罗斯,“中国话题”远没有在美国这样热炒,只能算得上被“提及”和“阐述”,少有争论出现。此次参加俄罗斯总统竞选的5名候选人,除普京外,其他4人鲜有对华政策的具体阐释。俄罗斯主要媒体上的涉华报道数量,也与平时没有明显差异。
2.两国关注的涉华议题有较大差异
在具体关注的涉华议题上,美俄两国虽有少量交叉,但更有显著差异。当前,俄罗斯国内对华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外交两个方面。在经济层面,主要是讨论如何搭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顺风车”,尤其与中国加强能源合作,并改善俄罗斯以能源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在外交层面,讨论如何与中国深化在国际事务和全球热点问题上的合作。在美国,此次大选虽也首要关注经济领域,但具体内容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中国“抢走”美国就业岗位、“中国窃取美国知识产权”、“中美争夺海外市场”等;此外,在美国战略东移的大背景下,南海问题首次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关注的重点。
3.俄罗斯国内涉华舆论基调比美国友善
整体上看,在俄罗斯,涉华问题上的客观积极声音占主流,批评担忧情绪为辅;与之相反,在美国则是批评、攻击为主。
此次俄罗斯总统选举过程中,普京先后发表了7篇竞选纲领文章,集中谈及与中国关系的是《俄罗斯和变化中的世界》一文。该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不是威胁”,“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中国,而中国则需要一个强大和成功的俄罗斯。”对此,俄《观点报》认为,这预示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俄中两国关系会进一步发展。当然也要看到,在中俄友好氛围的另一面,部分俄罗斯人也越来越警惕所谓中国对西伯利亚的“渗透”。一般认为,普京去年10月发表的“欧亚联盟”构想,反映出其对华怀有戒心。今年2月,普京称“将持续关注中国移民的流入状况”。负责制定俄罗斯2020年前社会经济战略的专家小组在3月发布的一个报告中也指出,中国日益强大、不断挤占俄传统商品市场将是俄罗斯的主要外部经济风险。
具体到美国,攻击中国则成为候选人争取选民支持的重要“法宝”。罗姆尼信誓旦旦地说,在就任美国总统的第一天,他就会宣布中国是操纵货币汇率的国家;桑托罗姆则鼓吹与中国展开贸易战,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军事立场;金里奇则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提出质疑。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的现任总统奥巴马,此次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竞选纲领和对华主张,但出于选举需要,也逐渐加大了对华强硬力度。
差异产生的原因
同是总统大选,中国对美俄两国而言也都非常重要,但“中国话题”在两国大选期间遭受“不同待遇”,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交织造成的。
第一,两国总统候选人对华熟悉情况和态度,是决定涉华舆论基调的直接原因。
总统大选期间,各候选人的竞选纲领极易成为舆论的风向标,从这个层面来说,总统的对华政策主张、对华态度和熟悉情况,就成为决定这个时期该国整体涉华舆论的直接诱因。
在俄罗斯,普京是对中国非常熟悉的政治家,不论担任总统还是总理期间,他都积极致力于发展中俄关系。在他首个总统任期内,《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十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平稳,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两个相邻大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2011年9月底宣布再度竞选总统后,普京把中国作为首次出访的目的地,这是他自2000年成为俄罗斯最高领导人以来对中国的第16次访问。分析家们认为,在访问美国之前访问中国,意在表明未来总统的对外政策优先方向。其他四名候选人,尤其是久加诺夫,作为俄共主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赞赏和钦佩,主张俄罗斯需要学习中国经验。
但是在美国,此次共和党候选人中,除较早退出的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较为熟悉中国问题外,其他竞选者如桑托勒姆、金里奇,包括已经赢得党内初选的罗姆尼,都缺乏对中国的了解,缺少与中国打交道的经验。连布热津斯基都认为,罗姆尼根本没有任何外交概念,所以他说的很多话都不妥。因此,他们屡屡在中国问题上“放炮”,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美俄两国总统选举运作体系的不同,是决定涉华舆论热度的制度原因。
美俄虽都是总统制国家体制,但是在总统选举制度和现实政党政治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选举运作体系的不同,决定了候选人对“民意”的需求程度不同,进而决定了他们吸引选民、打败竞争对手的方式不同。
在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复杂,过程漫长。政党政治方面,美国形成了典型的两党制。两党在治国方略、宗教信仰、竞选理念、外交政策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因此,为了确保胜选,在整个竞选的战役中,各候选人不遗余力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信息资源在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向选民推销自己。凡是有利于争取选民心理的措施、方案,不管是否可行,都会被无限放大,变成一种噱头,进行热炒,而且不必为自己的发言负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话题”就沦为牺牲品,成为政客们的工具。
与美国相比,俄罗斯的总统选举程序要简短的多,总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选民和竞选联盟均可推举候选人,选举过程也相对平静。而且在事实上,近年来的俄总统选举由民选制趋向于“提名制”,前任总统的意愿和行为不仅影响选民情绪,也左右了总统选举的结果。总统“提名制”反映了俄罗斯“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国家权力结构,成为俄罗斯总统大选中重要而独特的现象。在政党政治方面,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占据压倒性优势,所以其他单个政党也无法对执政党造成实质挑战。
第三,中美、中俄关系各有侧重,是决定其对华关注重点的根本原因。
中美关系与中俄关系,同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领域各有侧重。而且,美俄两国对中国抱有期待和持有疑虑的领域也相去甚远。
目前,美债危机持续蔓延拖累全球,外界普遍预期今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再度陷入衰退。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的美国和中国来说,经济话题自然成为双边关系中的重中之重。此外,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正在调整,东移步伐加快,如何与中国“争夺亚洲”,遏制中国这个“主要对手”,也成为很多美国政治家关心的问题,因此,南海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也将在太平洋彼岸继续发酵。
与中美关系存在“战略互疑”不同,近年来中俄关系发展则较为顺利。双边贸易额逐年大幅提升,中国已经取代德国,成了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不断扩大军事政治合作,在许多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持相同立场,特别是在针对利比亚和叙利亚问题的联合国投票中采取一致行动。再度就任总统后,普京无疑会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一方面继续深化两国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继续保持“背靠背”的合作。
总之,总统大选期间的涉华舆论,与平时相比有其特殊性,对此,我们要保持适度警惕,不宜过于敏感。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主动传播,加深了解,增进互信,拓展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好敏感问题与矛盾分歧,这才是塑造中国形象、不断改善涉华舆论的硬道理。
(作者曹俊系青岛大学法学院讲师,孙敬鑫来自中国外文局)
责编:吴奇志
“中国话题”呈现不同景象
综合比较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俄国内的涉华舆论,尤其是总统候选人的对华表态及民众对中国问题的关注程度,我们发现,“中国话题”在两国呈现出明显差异。
1.美国涉华舆论的热度远超俄罗斯
整体而言,美俄两国在总统大选期间,其国内涉华舆论的热度都明显高于平时,但美国比俄罗斯“更热一筹”。美国大选时,“中国话题”是被“激烈争论”、“多轮热炒”的对象。此次大选,几名候选人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利用中国问题大做文章。美国主要媒体也不甘寂寞,除主动提供候选人的发声渠道外,也参与到各类社会议题的报道分析中去。而在俄罗斯,“中国话题”远没有在美国这样热炒,只能算得上被“提及”和“阐述”,少有争论出现。此次参加俄罗斯总统竞选的5名候选人,除普京外,其他4人鲜有对华政策的具体阐释。俄罗斯主要媒体上的涉华报道数量,也与平时没有明显差异。
2.两国关注的涉华议题有较大差异
在具体关注的涉华议题上,美俄两国虽有少量交叉,但更有显著差异。当前,俄罗斯国内对华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外交两个方面。在经济层面,主要是讨论如何搭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顺风车”,尤其与中国加强能源合作,并改善俄罗斯以能源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在外交层面,讨论如何与中国深化在国际事务和全球热点问题上的合作。在美国,此次大选虽也首要关注经济领域,但具体内容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中国“抢走”美国就业岗位、“中国窃取美国知识产权”、“中美争夺海外市场”等;此外,在美国战略东移的大背景下,南海问题首次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关注的重点。
3.俄罗斯国内涉华舆论基调比美国友善
整体上看,在俄罗斯,涉华问题上的客观积极声音占主流,批评担忧情绪为辅;与之相反,在美国则是批评、攻击为主。
此次俄罗斯总统选举过程中,普京先后发表了7篇竞选纲领文章,集中谈及与中国关系的是《俄罗斯和变化中的世界》一文。该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不是威胁”,“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中国,而中国则需要一个强大和成功的俄罗斯。”对此,俄《观点报》认为,这预示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俄中两国关系会进一步发展。当然也要看到,在中俄友好氛围的另一面,部分俄罗斯人也越来越警惕所谓中国对西伯利亚的“渗透”。一般认为,普京去年10月发表的“欧亚联盟”构想,反映出其对华怀有戒心。今年2月,普京称“将持续关注中国移民的流入状况”。负责制定俄罗斯2020年前社会经济战略的专家小组在3月发布的一个报告中也指出,中国日益强大、不断挤占俄传统商品市场将是俄罗斯的主要外部经济风险。
具体到美国,攻击中国则成为候选人争取选民支持的重要“法宝”。罗姆尼信誓旦旦地说,在就任美国总统的第一天,他就会宣布中国是操纵货币汇率的国家;桑托罗姆则鼓吹与中国展开贸易战,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军事立场;金里奇则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提出质疑。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的现任总统奥巴马,此次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竞选纲领和对华主张,但出于选举需要,也逐渐加大了对华强硬力度。
差异产生的原因
同是总统大选,中国对美俄两国而言也都非常重要,但“中国话题”在两国大选期间遭受“不同待遇”,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交织造成的。
第一,两国总统候选人对华熟悉情况和态度,是决定涉华舆论基调的直接原因。
总统大选期间,各候选人的竞选纲领极易成为舆论的风向标,从这个层面来说,总统的对华政策主张、对华态度和熟悉情况,就成为决定这个时期该国整体涉华舆论的直接诱因。
在俄罗斯,普京是对中国非常熟悉的政治家,不论担任总统还是总理期间,他都积极致力于发展中俄关系。在他首个总统任期内,《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十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平稳,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两个相邻大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2011年9月底宣布再度竞选总统后,普京把中国作为首次出访的目的地,这是他自2000年成为俄罗斯最高领导人以来对中国的第16次访问。分析家们认为,在访问美国之前访问中国,意在表明未来总统的对外政策优先方向。其他四名候选人,尤其是久加诺夫,作为俄共主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赞赏和钦佩,主张俄罗斯需要学习中国经验。
但是在美国,此次共和党候选人中,除较早退出的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较为熟悉中国问题外,其他竞选者如桑托勒姆、金里奇,包括已经赢得党内初选的罗姆尼,都缺乏对中国的了解,缺少与中国打交道的经验。连布热津斯基都认为,罗姆尼根本没有任何外交概念,所以他说的很多话都不妥。因此,他们屡屡在中国问题上“放炮”,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美俄两国总统选举运作体系的不同,是决定涉华舆论热度的制度原因。
美俄虽都是总统制国家体制,但是在总统选举制度和现实政党政治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选举运作体系的不同,决定了候选人对“民意”的需求程度不同,进而决定了他们吸引选民、打败竞争对手的方式不同。
在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复杂,过程漫长。政党政治方面,美国形成了典型的两党制。两党在治国方略、宗教信仰、竞选理念、外交政策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因此,为了确保胜选,在整个竞选的战役中,各候选人不遗余力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信息资源在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向选民推销自己。凡是有利于争取选民心理的措施、方案,不管是否可行,都会被无限放大,变成一种噱头,进行热炒,而且不必为自己的发言负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话题”就沦为牺牲品,成为政客们的工具。
与美国相比,俄罗斯的总统选举程序要简短的多,总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选民和竞选联盟均可推举候选人,选举过程也相对平静。而且在事实上,近年来的俄总统选举由民选制趋向于“提名制”,前任总统的意愿和行为不仅影响选民情绪,也左右了总统选举的结果。总统“提名制”反映了俄罗斯“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国家权力结构,成为俄罗斯总统大选中重要而独特的现象。在政党政治方面,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占据压倒性优势,所以其他单个政党也无法对执政党造成实质挑战。
第三,中美、中俄关系各有侧重,是决定其对华关注重点的根本原因。
中美关系与中俄关系,同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领域各有侧重。而且,美俄两国对中国抱有期待和持有疑虑的领域也相去甚远。
目前,美债危机持续蔓延拖累全球,外界普遍预期今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再度陷入衰退。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的美国和中国来说,经济话题自然成为双边关系中的重中之重。此外,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正在调整,东移步伐加快,如何与中国“争夺亚洲”,遏制中国这个“主要对手”,也成为很多美国政治家关心的问题,因此,南海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也将在太平洋彼岸继续发酵。
与中美关系存在“战略互疑”不同,近年来中俄关系发展则较为顺利。双边贸易额逐年大幅提升,中国已经取代德国,成了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不断扩大军事政治合作,在许多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持相同立场,特别是在针对利比亚和叙利亚问题的联合国投票中采取一致行动。再度就任总统后,普京无疑会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一方面继续深化两国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继续保持“背靠背”的合作。
总之,总统大选期间的涉华舆论,与平时相比有其特殊性,对此,我们要保持适度警惕,不宜过于敏感。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主动传播,加深了解,增进互信,拓展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好敏感问题与矛盾分歧,这才是塑造中国形象、不断改善涉华舆论的硬道理。
(作者曹俊系青岛大学法学院讲师,孙敬鑫来自中国外文局)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