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迎合市场需求培养出社会可用、好用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本文拟从培养目标、专业素养、课程体系设置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日语;复合型人才;市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日语教学中仍以词汇、语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和反复训练为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能灵活地应用,学生在毕业后还是张不开嘴,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
据调查,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排名前列的领域分别是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贸易、计算机软件、中介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需求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不再是从事日语翻译这样的单纯掌握语言技能的人才,而是“日语+X”模式的复合型人才。而这就要求各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从培养目标、专业素养、课程体系设置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应对如今的市场需求,很多院校的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同程度地向商务贸易等方向倾斜,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人文素养的培养。日语归根结底是交流的工具,它的主要功用就是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顺利进行,因此使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该作为日语学习者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既可以开设大学语文、中日文化等传统的人文课程,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能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的公益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听说在前的专业素养培养
复合型日语人才指熟练掌握日語的词汇语法,能够熟练运用日语进行交流,同时还具有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能够胜任听、说、写、译的相关工作。大部分学生认为听和说是日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技能,这就需要教师把听说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尤其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听说训练要重视。所以,我们必须要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摆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语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突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却发现在学校学习的商务日语课程和在公司实际运用的商务日语并不一样,自己所掌握的词汇量根本不足以翻译一份产品说明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及开展方式。日语作为一种零基础开始的专业,理论课时还是应该占大部分比重。但在理论课中可以考虑适当穿插实践课时,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例如,在每个学期设立单独的实践课程,如语音实践、翻译实践、商务日语实践等;也可以在基础日语、高级日语、听力等传统的理论课程中设置一定的实践课时,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可以以校内、校外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知识。
四、校企合作的师资建设新模式
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首先应有复合型的日语教师。目前,高校教师大多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虽然熟练掌握日语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却缺少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或课程讲授时,比较容易依赖课本知识,对日企的实际状况缺少把握。因此,应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定期派遣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或为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更新知识体系。
独立学院应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细分目标就业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模式,培养社会好用、可用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月枝. 我国高校日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7(4):111-113.
[2]曲朝霞,栗霞 .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118-119.
[3]秦明吾.关于 21 世纪日语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3):55-5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华理工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市场导向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彦(1984— ),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化、日语教学法。
关键词:日语;复合型人才;市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日语教学中仍以词汇、语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和反复训练为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能灵活地应用,学生在毕业后还是张不开嘴,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
据调查,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排名前列的领域分别是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贸易、计算机软件、中介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需求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不再是从事日语翻译这样的单纯掌握语言技能的人才,而是“日语+X”模式的复合型人才。而这就要求各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从培养目标、专业素养、课程体系设置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应对如今的市场需求,很多院校的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同程度地向商务贸易等方向倾斜,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人文素养的培养。日语归根结底是交流的工具,它的主要功用就是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顺利进行,因此使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该作为日语学习者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既可以开设大学语文、中日文化等传统的人文课程,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能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的公益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听说在前的专业素养培养
复合型日语人才指熟练掌握日語的词汇语法,能够熟练运用日语进行交流,同时还具有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能够胜任听、说、写、译的相关工作。大部分学生认为听和说是日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技能,这就需要教师把听说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尤其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听说训练要重视。所以,我们必须要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摆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语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突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却发现在学校学习的商务日语课程和在公司实际运用的商务日语并不一样,自己所掌握的词汇量根本不足以翻译一份产品说明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及开展方式。日语作为一种零基础开始的专业,理论课时还是应该占大部分比重。但在理论课中可以考虑适当穿插实践课时,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例如,在每个学期设立单独的实践课程,如语音实践、翻译实践、商务日语实践等;也可以在基础日语、高级日语、听力等传统的理论课程中设置一定的实践课时,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可以以校内、校外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知识。
四、校企合作的师资建设新模式
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首先应有复合型的日语教师。目前,高校教师大多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虽然熟练掌握日语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却缺少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或课程讲授时,比较容易依赖课本知识,对日企的实际状况缺少把握。因此,应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定期派遣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或为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更新知识体系。
独立学院应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细分目标就业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模式,培养社会好用、可用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月枝. 我国高校日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7(4):111-113.
[2]曲朝霞,栗霞 .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118-119.
[3]秦明吾.关于 21 世纪日语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3):55-5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华理工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市场导向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彦(1984— ),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化、日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