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企业通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中,员工的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字面上看,二者虽都具有对员工的考核、评价功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只有将二者的含义、任务、作用、对象等各方面加以科学的理解和区分,才能把这两项工作有效地开展下去,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含义不同
1.“业绩考核”或“考绩”。通常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的业务实绩,而是泛指企业中所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所取得的工作进展或完成业务情况;其中有些“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2.“素质考评”或“考评”。是对员工“德”(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能”(管理能力与操作技能)、“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见识)这三方面的结构和程度的考量。目前也流行“五个方面”的考量,即在“德”、“能”二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勤”(工作态度和劳动纪律)、“绩”(工作业绩和荣誉奖励)、“廉”(廉洁从业和遵纪守法)三项内容。
二、“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方法不同
1.“业绩考核”用的是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方法。“计划管理”是以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企业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内容。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以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可以避免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2.“素质考评”用的是综合各方面评议的方法。评议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利弊,需善加取舍、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大体说来,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细致和准确,但容易失之过宽;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客观公正,但准确性较差;自我评估有利于上级深入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调动员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失之过宽;下级的评分,虽说比较准确,但一般也有过宽的弊病;同级和协作部门的考评,会造成激烈竞争的局面,从而有助于了解到其他形式的考评所不能提供的情况,但又容易失之过严;外聘权威评价部门的考评,不言而喻,客观公正性虽说较好,然不免会有隔帘问诊、隔靴搔痒之弊:总之,没有任何一种考评形式是十全十美的,只能通过它们之间的一定比例的互相牵制才能使总的评价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和准确。
三、“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价值导向不同
“业绩考核”引导人们重实效、重实绩,积极有为;“素质考评”则引导人们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团体协作:二者均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任何一方面的过分强调,都会造成一系列弊病。
在考核问题上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重素质,二是重业绩。二者其实不可偏废,因为我们不但要“做事”,而且要“育人”;不但要抓企业业绩,而且要抓企业文化。像任何一个组织体一样,这两方面的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才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过于重“素质”,会使人束手束脚,过分重视个人修为和人际关系,不讲实效,会妨碍人的个性、创造力的发挥,使人们但求明哲保身,不思进取,最终是不利于组织和社会的发展,而过于重“业绩”,又易于鼓励人的侥幸心理,令人投机取巧、走捷径、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客观性、准确性不同
1.“业绩考核”用的是“量化标准”。对于企业人员的“业绩”,即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质量要求下完成的任务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一般能够做到相当客观、准确的评价,就像体育比赛中的田径项目一样,有精确的计时和准确的判定。
2.“素质考评”用的是“评价标准”。对于企业人员的“素质”,即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德”、“能”、“识”(或“德”、“能”、“勤”、“绩”、“廉”),就很难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就需要综合来自各方的评议,就像体操比赛要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评委来打分一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或个人感情色彩。
五、应妥善设计好员工考核总分中“二者”所占的比重
一套好的考核标准,必须在“业绩”和“素质”之间安排好恰当的比例。从实际经验来看,考核制度应在较大地(七成以上)突出业绩考核的前提下,兼顾对素质的要求。为了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于积极,引导员工成为积极有为的开拓者而不是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企业必须侧重于业绩方面的考核;由于业绩考核比较客观、准确,而素质考评比较主观、模糊,因而考核侧重于业绩也有利于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同时,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应有意强调积极的价值导向,不要搞面面俱到、求全责备。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比如对企业管理者,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协调、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中,特别要重视其“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作为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
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月考”为准呢,还是以“年度考核”为准?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首先,“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其次,“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①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 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②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③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每月的评分就被否定了;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再其次,“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最后,业绩考核主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即与利益分配挂钩。比如每月进行的业绩考核应当与浮动工资、月奖金、季度奖挂钩,年终考绩与年终奖、工资调整相联系等。在同样职位上,广义的“业绩”应是决定分配的唯一标准。而素质考评主要与人员任用、干部提拔挂钩。人员任用、干部提拔不但 要看有关人员的“业绩”,而且要以素质考评为依据,而不能以业绩为唯一依据;正如军队中不以战功为选拔将领的唯一依据,业务员不因其业绩好就能当经理一样。从这一点来说,“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也宜明确区分、先分后合为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制氧厂)
一、“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含义不同
1.“业绩考核”或“考绩”。通常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的业务实绩,而是泛指企业中所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所取得的工作进展或完成业务情况;其中有些“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2.“素质考评”或“考评”。是对员工“德”(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能”(管理能力与操作技能)、“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见识)这三方面的结构和程度的考量。目前也流行“五个方面”的考量,即在“德”、“能”二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勤”(工作态度和劳动纪律)、“绩”(工作业绩和荣誉奖励)、“廉”(廉洁从业和遵纪守法)三项内容。
二、“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方法不同
1.“业绩考核”用的是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方法。“计划管理”是以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企业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内容。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以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可以避免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2.“素质考评”用的是综合各方面评议的方法。评议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利弊,需善加取舍、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大体说来,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细致和准确,但容易失之过宽;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客观公正,但准确性较差;自我评估有利于上级深入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调动员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失之过宽;下级的评分,虽说比较准确,但一般也有过宽的弊病;同级和协作部门的考评,会造成激烈竞争的局面,从而有助于了解到其他形式的考评所不能提供的情况,但又容易失之过严;外聘权威评价部门的考评,不言而喻,客观公正性虽说较好,然不免会有隔帘问诊、隔靴搔痒之弊:总之,没有任何一种考评形式是十全十美的,只能通过它们之间的一定比例的互相牵制才能使总的评价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和准确。
三、“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价值导向不同
“业绩考核”引导人们重实效、重实绩,积极有为;“素质考评”则引导人们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团体协作:二者均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任何一方面的过分强调,都会造成一系列弊病。
在考核问题上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重素质,二是重业绩。二者其实不可偏废,因为我们不但要“做事”,而且要“育人”;不但要抓企业业绩,而且要抓企业文化。像任何一个组织体一样,这两方面的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才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过于重“素质”,会使人束手束脚,过分重视个人修为和人际关系,不讲实效,会妨碍人的个性、创造力的发挥,使人们但求明哲保身,不思进取,最终是不利于组织和社会的发展,而过于重“业绩”,又易于鼓励人的侥幸心理,令人投机取巧、走捷径、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客观性、准确性不同
1.“业绩考核”用的是“量化标准”。对于企业人员的“业绩”,即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质量要求下完成的任务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一般能够做到相当客观、准确的评价,就像体育比赛中的田径项目一样,有精确的计时和准确的判定。
2.“素质考评”用的是“评价标准”。对于企业人员的“素质”,即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德”、“能”、“识”(或“德”、“能”、“勤”、“绩”、“廉”),就很难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就需要综合来自各方的评议,就像体操比赛要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评委来打分一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或个人感情色彩。
五、应妥善设计好员工考核总分中“二者”所占的比重
一套好的考核标准,必须在“业绩”和“素质”之间安排好恰当的比例。从实际经验来看,考核制度应在较大地(七成以上)突出业绩考核的前提下,兼顾对素质的要求。为了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于积极,引导员工成为积极有为的开拓者而不是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企业必须侧重于业绩方面的考核;由于业绩考核比较客观、准确,而素质考评比较主观、模糊,因而考核侧重于业绩也有利于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同时,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应有意强调积极的价值导向,不要搞面面俱到、求全责备。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比如对企业管理者,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协调、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中,特别要重视其“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作为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
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月考”为准呢,还是以“年度考核”为准?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首先,“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其次,“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①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 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②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③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每月的评分就被否定了;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再其次,“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最后,业绩考核主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即与利益分配挂钩。比如每月进行的业绩考核应当与浮动工资、月奖金、季度奖挂钩,年终考绩与年终奖、工资调整相联系等。在同样职位上,广义的“业绩”应是决定分配的唯一标准。而素质考评主要与人员任用、干部提拔挂钩。人员任用、干部提拔不但 要看有关人员的“业绩”,而且要以素质考评为依据,而不能以业绩为唯一依据;正如军队中不以战功为选拔将领的唯一依据,业务员不因其业绩好就能当经理一样。从这一点来说,“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也宜明确区分、先分后合为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制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