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负刚度装置的大跨长联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

来源 :世界地震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ngel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完善大跨长联连续梁桥的减震和隔震技术,提出将负刚度装置引入某带有摩擦摆支座隔震的大跨长联连续梁桥中组成新型减震和隔震系统。基于CSIBridge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负刚度装置采用弹性多段线模拟,摩擦摆支座采用双线性恢复力模型,输入7条地震波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考查了新型减震和隔震系统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探究了负刚度系统对大跨长联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跨长联隔震连续梁桥上布置负刚度装置后,梁体加速度及支座位移可被有效降低,近场地震动下的墩底内力也有明显减小。负刚度装置可有效提高大跨长联摩擦摆支座连续梁桥的抗震性能,负刚度装置也适用于大跨长联隔震连续梁桥。
其他文献
<正>“把人的思维过程分析清楚是非常困难的,但对教育而言又是必要的.”[1]数学的核心是“问题”和“解”.搞清楚问题解决的核心与关键,围绕其核心与关键展开教学,对改进解题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为何联想与预见是数学解题的关键问题的英文“problem”源于希腊语“pro”和“ballein”,前者的含义是“向前”,后者的含义是“投掷”,合在一起的字面意思就是“被向前投掷的东西”
期刊
<正>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单元整体教学备受小学教师青睐。鉴于单元整体教学具有提高小学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之功能,文章解读单元整体教学概念,凭借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经验,从甄别学情、研读教材、联结内容三个层次,分别举例说明了提升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路。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单元通常是最小的编排单位,各单
期刊
目的:探究预见性防范对策在降低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1月退休老干部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预见性防范对策。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生命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预见性防范对策,可以明显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保证生命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将语文学习内容、情境、目标做了结构性的整合和优化,明确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这一育人价值,进一步巩固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在于“整体”,内隐的核心技术在于“整合”。核心概念的整合是为了促进学生协同思考,学习主题的整合是为了彰显单元育人价值,学习任务的整合是为了重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评价要点的整合是为了关注“教—学—评”一致
以商业酚醛树脂为原料,介绍了一种工艺简单、制备周期短、低成本的低温溶胶-凝胶聚合和常压干燥工艺制备酚醛树脂气凝胶的方法。使用3种酚醛树脂(低黏度钡酚醛、普通热塑性酚醛和硼酚醛)在醇溶剂中制备了3个系列的凝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分析仪和红外光谱分析了所制备气凝胶的骨架结构和孔结构以及合成机理。所制备的多孔纳米酚醛树脂气凝胶密度低至0.17~0.23 g/cm3、压缩强度为0.68~
<正>接处警工作是派出所及时发现、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首要环节,也是派出所执法公正、服务人民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接处警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民警不断提高工作技巧,不断丰富工作思维。这里,笔者就接处警工作中应具备的“证据思维”加以简单论述。
期刊
为解决重要设备竖向低频隔震的问题,通过设置铰接弹簧与四连杆机构,提出了一种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该支座特点是能在静载下有较高的静态刚度和承载力,动载下有较低的刚度。首先详细阐述了竖向变刚度隔震支座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弹簧刚度和预压长度,连杆初始角度等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竖向常刚度与变刚度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差异,并针对竖向隔震支座进行有限元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最后采用A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思维方向规划、问题理解深化、解题路径优化,归纳概括解题过程中的少算多思策略,并以此为抓手优化学生认知,打造轻负高质课堂。在探究经典竞赛题的通法和特解时,通过架设多维桥梁,摒弃繁杂计算,搭建速解阶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法择优,少算多思,以深思速解理念赋能核心素养提升。
<正>《国务院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指出,东北地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构建区域动力系统,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为讲好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东北故事,共同为新时代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贡献学界的智慧,2022年5月28日,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省教育厅新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