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亚的冬季让人感觉不到寒意,但阳光的力度大大降低了,回族青年男女大多就选择在这个季节举办婚礼。本人这阵子就居住在回族社区中,充分感受到了海南回族的民风民俗,也更多地关注到了三亚的穆斯林婚礼。
三亚是海南至今唯一拥有传统回族村落的市县,他们居住的回新村和回辉村如今都已改为社区,人口近万。唐宋以来,回民先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海南,聚族而居,后来基本上聚集到了今天的天涯区。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信奉真主,与其它族群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海南回族文化体系。两个社区共建有六个清真寺,其密度为中国之最,阿訇主持宗教活动,让两个社区具备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我们在回新村展开“天涯区历史沿革”征集工作,更多地体验到了三亚的民族风情,也见证了回族青年的婚礼,与海南其他民族婚礼有着很大区别。
三亚回族基本上都是族内通婚,而三亚的回族社区只有两个,因而他们的婚姻对象也多就在这两个社区内。现在,随着人口的流动,西北或其它回族与他们交往多了,他们也就有与其它地方回族通婚的。当然也不排除与非穆斯林通婚,但前提是对象必须从此皈依伊斯兰教,遵从穆斯林习俗。
一般仪轨是,周四晚上8点之后,男女双方的主要长辈,都会去他们家喝茶,用点水果花生类点心,联络感情。周五晚上8点之后,则是男女双方的主要朋友,都会去他们家喝茶,吃吃点心,联络感情。
周六下午2点后,就开始为第二天的筵席宰牛。一般人家都会宰杀三头牛,有些宰杀五头、十头,看经济状况而定。宰牛的场面很热闹,几头牛在附近养了几天,然后五花大绑地送到现场,屠夫一刀致命。然后亲友们帮着来切牛肉,一遍刀爼之声,将牛肉均匀切块,摆在簸箕里或者桌面上晾着,用于第二天烹煮。就在这天下午4点过后,朋友们都会邀请新郎新娘去海边拍照,留下青春靓影,算是告别单身的一份留念。然后,他们再一起聚餐,或者新郎新娘轮着走好几处亲朋的招待点,一块喝喝茶,吃吃点心。有时,兄弟姐妹们还会租来装饰漂亮的四轮电瓶车,大家一车坐了,行驶在社区街巷,喜气洋溢。
客人们陆续就来了,带来礼金,带来问候。这一天,大家都是盛装而来,尤其年轻女子,都会穿上最钟意的衣裳。有些闺密,或者亲友,还会穿上同一花色和款式的亲朋装,民族色彩浓郁;女孩的头巾也比往常更加艳丽,带有明显的流行元素,很是抢眼。大家来了就随礼,然后入席,接待的都是新郎新娘家的亲人,有专人向来宾分发槟榔,装槟榔的总是那种漂亮的彩色花篮。三亚回民不抽烟不喝酒,平时就有嚼新鲜槟榔的习俗,因而婚宴中分发槟榔就像汉族婚礼递烟那样。
这时候,新人都呆在新房或闺房里。
宴席是流水席,一茬走了,一茬又来,相对随意。大家入席后围着小桌而坐,一桌最多也就五六人,相熟的坐一起,喝茶聊天。这里不像汉族婚席,前后上十来道菜。这里的宴席上都是清一色大块牛肉,里面配点粉丝,或者还有木耳,用一次性塑料小碗盛了,每人一碗,另配一碗米饭,再加一碗冬瓜汤,就是宴席桌上的全部,都是各人管各人的。端茶送菜的都是自家兄弟姐妹,或者最小的兄弟姐妹请来的朋友。一个金属拖盘,装着十来盘牛肉或者米饭,挨桌地送。当然也有随了礼不在现场吃的,就用食品袋装了回去。
这宴席一直持续到中午十二点,然后大家坐等新郎接亲归来。新郎先是在自家亮相,向亲人们发一通槟榔,然后接亲团簇拥着新郎出发。接亲团中有女眷和伴郎,大家的服装有时也统一。同一个村接亲一般就走路前往,不同村接亲多会开车,有些新娘乘坐的还是规格很高的劳思莱斯,不过一般就一二辆车。不管步行还是驱车,先是选一条捷径赶赴新娘家,回来时则选一条风光大道;比如两个社区之间,迎亲时多走回新大道,归来时则会转道三亚湾路。
这时,新娘家的宴席也差不多到了尾声,新娘告别闺房,新人在宴席现场跟亲朋合一合影,向大家发一通槟榔,然后新郎新娘在接亲团和伴娘的簇拥下上路了。这大队伍走在街巷中很成规模,为社区带来了喜气。三亚回族婚礼不兴鸣放鞭炮,据说以前也有鸣放,因为城区禁放就取消了;但主要还是回族不重这形式。
这时,新郎家的宴席现场已经打扫过,干净多了。新人到来,现场欢呼,一派喜庆;新人们跟亲人一一打过招呼,新娘向现场的亲友发一通槟榔,相熟的亲人合一合影,然后新郎搀扶着新娘进入新房,兄弟姐妹们再走到新房里为新人祝福、合影。
到这时,新娘才算真正入门,从此就是一家人,几天的婚礼告一段落。夫妻从此和睦生活,开始准备繁育后代,建家立业。
三亚是海南至今唯一拥有传统回族村落的市县,他们居住的回新村和回辉村如今都已改为社区,人口近万。唐宋以来,回民先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海南,聚族而居,后来基本上聚集到了今天的天涯区。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信奉真主,与其它族群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海南回族文化体系。两个社区共建有六个清真寺,其密度为中国之最,阿訇主持宗教活动,让两个社区具备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我们在回新村展开“天涯区历史沿革”征集工作,更多地体验到了三亚的民族风情,也见证了回族青年的婚礼,与海南其他民族婚礼有着很大区别。
三亚回族基本上都是族内通婚,而三亚的回族社区只有两个,因而他们的婚姻对象也多就在这两个社区内。现在,随着人口的流动,西北或其它回族与他们交往多了,他们也就有与其它地方回族通婚的。当然也不排除与非穆斯林通婚,但前提是对象必须从此皈依伊斯兰教,遵从穆斯林习俗。

一般仪轨是,周四晚上8点之后,男女双方的主要长辈,都会去他们家喝茶,用点水果花生类点心,联络感情。周五晚上8点之后,则是男女双方的主要朋友,都会去他们家喝茶,吃吃点心,联络感情。
周六下午2点后,就开始为第二天的筵席宰牛。一般人家都会宰杀三头牛,有些宰杀五头、十头,看经济状况而定。宰牛的场面很热闹,几头牛在附近养了几天,然后五花大绑地送到现场,屠夫一刀致命。然后亲友们帮着来切牛肉,一遍刀爼之声,将牛肉均匀切块,摆在簸箕里或者桌面上晾着,用于第二天烹煮。就在这天下午4点过后,朋友们都会邀请新郎新娘去海边拍照,留下青春靓影,算是告别单身的一份留念。然后,他们再一起聚餐,或者新郎新娘轮着走好几处亲朋的招待点,一块喝喝茶,吃吃点心。有时,兄弟姐妹们还会租来装饰漂亮的四轮电瓶车,大家一车坐了,行驶在社区街巷,喜气洋溢。

客人们陆续就来了,带来礼金,带来问候。这一天,大家都是盛装而来,尤其年轻女子,都会穿上最钟意的衣裳。有些闺密,或者亲友,还会穿上同一花色和款式的亲朋装,民族色彩浓郁;女孩的头巾也比往常更加艳丽,带有明显的流行元素,很是抢眼。大家来了就随礼,然后入席,接待的都是新郎新娘家的亲人,有专人向来宾分发槟榔,装槟榔的总是那种漂亮的彩色花篮。三亚回民不抽烟不喝酒,平时就有嚼新鲜槟榔的习俗,因而婚宴中分发槟榔就像汉族婚礼递烟那样。
这时候,新人都呆在新房或闺房里。
宴席是流水席,一茬走了,一茬又来,相对随意。大家入席后围着小桌而坐,一桌最多也就五六人,相熟的坐一起,喝茶聊天。这里不像汉族婚席,前后上十来道菜。这里的宴席上都是清一色大块牛肉,里面配点粉丝,或者还有木耳,用一次性塑料小碗盛了,每人一碗,另配一碗米饭,再加一碗冬瓜汤,就是宴席桌上的全部,都是各人管各人的。端茶送菜的都是自家兄弟姐妹,或者最小的兄弟姐妹请来的朋友。一个金属拖盘,装着十来盘牛肉或者米饭,挨桌地送。当然也有随了礼不在现场吃的,就用食品袋装了回去。
这宴席一直持续到中午十二点,然后大家坐等新郎接亲归来。新郎先是在自家亮相,向亲人们发一通槟榔,然后接亲团簇拥着新郎出发。接亲团中有女眷和伴郎,大家的服装有时也统一。同一个村接亲一般就走路前往,不同村接亲多会开车,有些新娘乘坐的还是规格很高的劳思莱斯,不过一般就一二辆车。不管步行还是驱车,先是选一条捷径赶赴新娘家,回来时则选一条风光大道;比如两个社区之间,迎亲时多走回新大道,归来时则会转道三亚湾路。

这时,新娘家的宴席也差不多到了尾声,新娘告别闺房,新人在宴席现场跟亲朋合一合影,向大家发一通槟榔,然后新郎新娘在接亲团和伴娘的簇拥下上路了。这大队伍走在街巷中很成规模,为社区带来了喜气。三亚回族婚礼不兴鸣放鞭炮,据说以前也有鸣放,因为城区禁放就取消了;但主要还是回族不重这形式。
这时,新郎家的宴席现场已经打扫过,干净多了。新人到来,现场欢呼,一派喜庆;新人们跟亲人一一打过招呼,新娘向现场的亲友发一通槟榔,相熟的亲人合一合影,然后新郎搀扶着新娘进入新房,兄弟姐妹们再走到新房里为新人祝福、合影。
到这时,新娘才算真正入门,从此就是一家人,几天的婚礼告一段落。夫妻从此和睦生活,开始准备繁育后代,建家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