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体育旅游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参与、健康时尚的消费方式。基于此,在深入研究河南体育旅游发展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与调查法,探析目前河南体育旅游发展的困境和趋势,并对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以期为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旅游;旅游资源;河南省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业链视角下河南体育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212400410452)研究成果。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一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1]。其中,体育旅游作为以观看、欣赏和参与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游览和体验活动,是体育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活动方式,具有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等特点[2]。体育旅游以体育运动资源和一定体育运动设施为条件,通过体育运动休闲体验、体育建筑场馆观光以及赛事观赏、体育旅游商品等形式,为消费者在旅行游览和健身过程中提供服务[3]。
  一、河南体育旅游发展困境
  (一)体育旅游资源规划不到位,宣传力度亟待提高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一直在努力出台各种加快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目前还是缺乏一个关于体育与旅游产业整合的比较明确的长期规划政策。除了政策规划不到位,河南省内众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也有待提高。在河南省整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仅仅由少林武术和太极拳来带动是远远不够的,其他如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信阳全国自行车公开赛、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飞行节等一些较好的体育旅游项目,宣传力度需要加强。
  (二)体育旅游资源分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020年河南省全省GDP为54997.07亿元,郑州、洛阳分别排名第一、第二,但体育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的焦作、鹤壁、济源等城市排名相对比较落后。另外,因受地区经济条件差异的影响,只有部分城市体育旅游产业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很多地区还未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加上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当地配套公共设施基础薄弱,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二者整合及协同的市场还未完全打开。
  (三)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
  当前,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业化并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深入市场进行运作。同时,在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化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引导性政策和措施较为缺乏,导致产业化呈现出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的特点。在多方面的影响下,目前河南省体育管理部门并没有积极参与体育旅游产业化的推进,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四)居民体育意识薄弱,群体消费结构差异大
  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居民除了保证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支出外,其他消费主要集中在通信和人际交往、服装及化妆品等方面,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较次于以上几个方面。可见居民的体育运动意识比较薄弱,体育锻炼还没有完全被重视起来。而在居民体育消费的支出中,大部分也都用于体育实物型产品的购买上,用于体育旅游消费的甚微。另外,新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新体育旅游类产品,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
  (五)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发展出现盲目性和功利性
  目前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呈现一定的盲目性,如市场跟风现象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的管理、设计与支持,产品设计整合目标不明确等。另外,开发主体表现出功利性,如相关企业部门没有对整合产品的经济功能有正确的认识,部分企业的合并、兼并行为不受政府的过多干预,只是一味追求高利润、高收益,导致功利性突出等。
  二、体育旅游发展趋势
  (一)疫情影响下,延伸出多种体育旅游形式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国内旅游已经成为主导,以城市为中心的近郊、近程休闲观光、度假旅行热度高涨。而体育旅游创意化的发展会凭借其参与、体验、经常化的特点,在这种变革中脱颖而出。基于此,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发展创意性的体育旅游,并慢慢形成了产业。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户外运动已经慢慢融入其中,即便在一些传统运动中,范围和场景也在不断扩大,丰富了户外运动形式,给年轻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
  (二)体育旅游将成为城市空间重塑的重要内容
  城市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休闲综合旅游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推动我国城市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业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重要文化传递空间和时空承载,也是持續进行我国城市体育文化旅游空间环境创新重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休闲健身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对于一个具有体育休闲功能的综合性中心建筑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发展信号。运动与购物相互结合的综合配套场所的构建,汇集了全民健身体育休闲、竞技性体育训练、大众体育比赛、服务住宿等多种体育运动休闲服务业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多功能大型体育休闲综合体正在快速成长。
  (三)体育旅游IP化、品牌化特征更加明显
  游客的体育文化旅游消费需要正在经历着“认知—参与—融入—沉浸”的文化转型升级[4],游客更加偏好于各种体育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及具有体育主题性的文化旅游消费产品,体育旅游IP化、品牌化特征更加明显。知名的体育赛事、明星级的体育运动员、热门的大型文化休闲活动的加持,以及一些城市具有重要地标性的文化体育运动场所等,都会很好地带动城市的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体育旅游产品标准化、精细化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高效和高质量的健康发展,仍然是当前我国的一个重大任务。自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开始着手于大力推动我国体育休闲旅游的行业精品化品牌建设,更好地满足了我国基层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运动旅游休闲消费需求[5]。体育休闲旅游的精品服务项目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品牌示范性和带动性的效应,在不断扩大其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我国体育休闲旅游相关产品及其品牌的整体市场性和认知普及程度,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河南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科学有效地利用河南体育资源发展体育旅游,应基于体育活动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遵循“以赛事促旅游,用旅游思维带动体育活动”的发展理念,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
  (一)强化理念认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河南体育旅游产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首先要发挥河南省在体育旅游资源方面的区位优势,凝聚思想共识,把握国际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动态,強化国际竞争意识,对区域内的体育旅游资源实施共享机制。其次,利用媒体宣传,增加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促进居民消费,通过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使其亲身参与体育运动,让更多居民自觉把体育健身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实现旅游价值。
  (二)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形成当地体育旅游吸引力的关键[6]。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内陆铁路运输枢纽,有着庞大的、较为固定的旅游资源[7]。一方面,依托传统体育文化形成鲜明的旅游核心品牌,打造赛事呈现与场馆活动交互的沉浸式体育旅游新模式,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IP,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旅游消费要求;另一方面,各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陆续采取了“封控”措施,这也使得居民对于健康更加重视。因此,应结合河南区域内景观建设开发登山、野营、滑雪等假日休闲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住宿、休闲等综合性体育旅游新场所。
  (三)构筑人才支撑
  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的基础是人才[8]。体育旅游业需要一批专业化的人才——虽然现在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体育营销、体育经济、体育传媒等专业,但是体育产业相关人才资源依然匮乏。因此,对于河南高校来说,应结合学科优势和市场需求,增加体育旅游、休闲运动研究、体育政策规划等相关专业及课程的开设,为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帮助。同时,应充分整合河南省体育圈内外的人才和资源,甄选既懂得体育又具备其他领域专门背景的跨界体育人才,建立起良好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增强体育旅游产业的智力支持。
  (四)保护生态资源
  体育旅游是国家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基本的体育资源外,当地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也能对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同时,也要为体育文化和氛围的打造创造有利的环境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生态保护体系,实现区域内生态、体育、旅游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五)实现政策引领
  河南省各部门应贯彻落实政府指令,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精准谋划,积极参与体育旅游产业化的推进,搭建以政府为中心的一体化体育旅游市场经济平台,形成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开封为两翼,焦作、鹤壁、济源环绕的体育旅游综合园区,整合地市之间的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带动各个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更好发展。同时形成以少林寺、太极拳为核心品牌,联动其他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而加强对河南省体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整合,打造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多功能用途的大型体育休闲综合体,为我国其他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N].人民日报,2021-08-04(001).
  [2]郭瑞.“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J].旅游与摄影,2021(10):48-49.
  [3]王超慧.河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9(1):193-194.
  [4]李高.基于中原经济背景下河南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探究[J].智富时代,2017(11):24.
  [5]李新锋.河南省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21-23.
  [6]朱瑞平.河南省生态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探析[J].对外经贸,2021(6):32-34.
  [7]张词侠.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及整合开发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2):32-33.
  [8]俎浩.中原城市群视域下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精品,2019(5):45-46,48.
  作者单位: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因此,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当秉持生态理念,这既是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此,阐述生态理念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含义和特点,从治理污染、产业发展、绿化建设、交通系统建设、保障措施完善等角度分析了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环境设计策略。  关键
摘 要:首先阐述工业废弃地、交互设计、交互景观的概念,分析交互设计在公园景观小品中的设计应用。其次以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从三个层面对该公园的景观小品交互设计进行探究。最后对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的五种不同类型景观小品的交互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  關键词:交互设计;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景观小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大助益。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修改与监委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针对此前两法衔接中出现的争论问题进行了基本回应与调整,既明确了侦查机关与监察机关管辖界限,亦规范了检察机关如何审查监察机关所移送的案件。但是,两法的衔接机制多为刑事诉讼法对监察法的单向、被动衔接,暴露出监、检、法关系不平衡的问题。不仅细节性应增强,刑事诉讼活动的整体架构更应该得到重视,在落实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关地位的同时,更应在审判中心诉讼理念下进行调查工作。国家监委于5月17日发
调到省委机关干秘书工作,从处长、主任到副秘书长,我始终是搞文字的,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是起草领导报告、讲话,从第一句“同志们”开始,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为止,心不离稿,手不离笔,都离不开为中心工作服务,为省委决策服务。  那些年,没少熬夜,没少加班,就像奋战在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每年我们出手的“成品”大体多在50万字左右。可以说,酸甜苦辣百味俱尝。如今隐退已多年,回想
期刊
摘 要:视错觉在设计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与视错觉的联系密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根据空间设计的框架,用尺度错觉、色彩距离错觉、知觉选择性错觉、无意视盲错觉、疲劳错觉等视错觉原理来解读江南私家园林在空间对比、空间渗透、空间引导、空间过渡方面的现象。  关键词:视错觉;江南私家园林;空间构成  一、视错觉的本质  (一)视错觉的定义  视错觉最早出现于1826年心理学家约翰内斯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一背景下,城市建筑规划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通过对城市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思路,探讨了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对细节进行把握,为城市建筑规划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
摘 要:以杭州西湖环湖景区为例,梳理了环湖景区滨水绿道发展的格局定位和区位建设条件,分析了沿线公共交通站点的连接状况以及步行友好范围内商圈互通的可达性,重点对绿道沿线微空间的使用现状来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结合步行友好理论提出了西湖景区滨水绿道未来的发展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步行友好;滨水绿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心理  一、“步行友好环境”的概念和滨水绿道的发展  “步行友好环境”(Walking
摘 要:云南藏族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表现出浓郁而强烈的高原气息和民族特色。以云南藏族民居建筑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平顶屋民居的院落平面构成、建筑空间构成,探究云南藏族民居建筑空间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云南藏族民居;平顶屋;建筑空间;艺术特征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藏族群众聚居的主要区域,它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处,藏族群众世代居住于此,文化悠久,处处流淌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住宿。民宿一直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而传统民宿功能过于单一,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绿色设计理念在民宿中的运用进行探讨,旨在使民宿设计具备多样化功能,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民宿设计中,促进民宿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生态;居住环境  一、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建筑价值  (一)绿色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广受关注的绿色设计理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