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87-01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应如何适应,以进一步提高创新教学效率,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教师应具有创新教育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应从“按部就班”和引导学生“求同思维”的传统教学思路中解放出来,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等习惯性框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一定准确,但敢于想像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对老师反驳,这是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如不给予机会,轻易代替与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过程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内疚与挫折的感情体验,也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扼杀其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正确对待学生的“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性思考和“争吵”讨论的机会,营造学生自主、自由争论的自主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探寻创新教育的方法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逆向思维、夸张思维等角度来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保护与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将学生停留于感性阶段的思维活动引导到理性和自觉的高度,以创新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在音乐课创新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做法是:
情境法。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的创设,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语言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情境、创设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内心在特定的情感体验中产生情绪共鸣,以加强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用音乐表现情感的欲望,并从中受到陶冶。
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我在教学中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热情鼓励诱导学生勤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思考、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等过程,对问题进行反复和持续的探索、实践,以逐步养成学生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善于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讨论法。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而互相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已见的互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其思路,创新其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于乐曲的分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歌曲演唱的情感处理,以及对旋律创作的研究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三、教师要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而设定的最优教学操作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宽松;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关系是民主与合作互动;教学方法是启发转化;教学过程是生动活泼。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相渗透与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音乐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路是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潜能使之终生受益为目的。笔者认为:课堂中小组活动是对传统班级制授课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审美评价等程序,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组音乐活动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展现。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应如何适应,以进一步提高创新教学效率,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教师应具有创新教育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应从“按部就班”和引导学生“求同思维”的传统教学思路中解放出来,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等习惯性框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一定准确,但敢于想像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对老师反驳,这是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如不给予机会,轻易代替与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过程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内疚与挫折的感情体验,也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扼杀其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正确对待学生的“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性思考和“争吵”讨论的机会,营造学生自主、自由争论的自主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探寻创新教育的方法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逆向思维、夸张思维等角度来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保护与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将学生停留于感性阶段的思维活动引导到理性和自觉的高度,以创新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在音乐课创新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做法是:
情境法。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的创设,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语言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情境、创设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内心在特定的情感体验中产生情绪共鸣,以加强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用音乐表现情感的欲望,并从中受到陶冶。
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我在教学中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热情鼓励诱导学生勤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思考、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等过程,对问题进行反复和持续的探索、实践,以逐步养成学生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善于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讨论法。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而互相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已见的互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其思路,创新其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于乐曲的分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歌曲演唱的情感处理,以及对旋律创作的研究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三、教师要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某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某个实际问题,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而设定的最优教学操作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宽松;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关系是民主与合作互动;教学方法是启发转化;教学过程是生动活泼。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相渗透与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音乐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路是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潜能使之终生受益为目的。笔者认为:课堂中小组活动是对传统班级制授课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审美评价等程序,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组音乐活动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