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同时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但目前部分中学教育对于认知能力、心理思维都处于变化中的中学阶段的外语学习者依然用考试冲击日常教学,因此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关键词:英语测试 中考测试 新课程标准 测试目标
1 测试
1.1 测试的发展史。
Bachman(1990)认为:测试是测量的一种,是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但测试既不等同评价,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在最初的传统语言教学时期,英语被当成一门主要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知识来教,语言测试也自然只是测试这三方面的知识,这一时期被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时期(pre-scientific test period),第一代体系教学和测试内容主要是知识型练习和试题。如拼写、听写、配对、语法填空等。很大一部分是只要求“记”的功夫——记形式、记规则、记内容,受试者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整个教学和测试形式是以语码为纲的体系(code-focused)。(李筱菊 1997)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派(structural linguistics)第一次对语言的形式系统作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他们认为学语言考语言,学的考的正是操作这套系统的技能(skills),因此它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结构形式的操练,即句型操练。考试内容还包括语法填空、词汇填空、词汇替换、完成句子、句型转换。这一时期还首创了是非判断题和多项选择题等客观题型并登上测试的舞台。
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观点:他们认为,学语言不仅仅是学语音、语法、词汇,也不仅仅是训练操作形式符号系统技能,而是获得人与人交际的一种能力。因而,在测试领域相对应的第三代体系——交际语言测试体系,它提出语言测试应该测试的也是受试者的语言能力,但这种语言能力必须要放在具体交际情景中来体现,它强调的是交际的有效性、得体性和流利程度,如考察作文、完型填空、交际运用等题型。
1.2 测试的分类。
按测试的目的,下列几种不同的测试在教学中比较常见,它们能从不同侧面给教师和学生以有益的帮助和启发。
(1)诊断性测试(Diagnostic Test)。
用于诊断反馈的测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其成绩和不足,以便调整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阶段、单元、随堂测试等。
(2)学业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
用于学业成绩评定的测试,针对以前内容考察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代阶段的进步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毕业考试、中考、高考等。
(3)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
它不以某一课程为依据,也不管学生受过何种训练,而是对学生的一般语言能力进行考查,它用于筛选或选拔人才。例如:托福考试等。
2 《新课程标准》
2000年9月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作为基础外语教育纲领性文件,一方面从宏观上明确了文化意识培养之余中学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对中学外语教学具体到从教学思想、教材、教学方法和测试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并以辽宁的教学实际为例,阐述中考的测试目标。
3 中考的测试目标
3.1 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和语用知识的能力。《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要求为:
3.1.1 词汇运用。
(1)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2)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3)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4)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3.1.2 语法运用。
(1)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2)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3)理解和掌握描述人和物的表达方式;(4)理解和掌握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5)初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6)理解和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单词、短语在一定情景中的恰当运用;(2)语言形式和意义以及在情景中的恰当运用;(3)《新课标》附录中要求掌握的语法项目。
3.2 语言技能。
3.2.1 听力技能。
《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的听的技能要求为:(1)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3)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4)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5)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作出反应;(6)能针对所听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词汇理解(根据上下文猜词);(2)理解所听材料的要旨;(3)理解所听材料的主要或重要内容、相关细节或例子;(4)理解说者的目的或态度;(5)根据所听材料进行推论;(6)听辨语篇标志;(7)选择要点
3.2.2 口语技能。
(1)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2)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3)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4)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5)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6)能用英语表演短剧;(7)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语言能力,如:语音、说话的正确性和流利性;(2)策略能力,如:应懂得避免使用自己没把握的词汇或句型;(3)文本知识,如:应懂得如何引出对话、维持对话和结束对话;(4)语用知识,如:在不同情景下使用恰当的语言。
3.2.3 阅读技能。
《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的阅读技能的技能要求为:(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6)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2)理解所读材料的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提供语境推测生词或知识、短句的意思;(4)对所读内容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6)推断作者的意图和态度;(7)理解阅读材料中的文化信息。
3.2.4 写的技能。
《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的写的技能要求为:(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材料;(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4)能简单描述任务或事件;(5)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语言能力 如,词汇、语法知识运用是否丰富、恰当;(2)语篇能力;(3)语言心理学;(4)策略能力。
3.3 情感态度。
根据《新课标》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辽宁将该目标的考查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动机、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3.4 学习策略。
根据《新课标》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辽宁将该目标的考查与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运用语言的得体性的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3.5 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辽宁将该目标的考查从学生使用语言的得体性、对文化信息的理解等方面去进行。
4 结论
如果搞“题海战术”,用考试冲击日常教学,那么,测试就不能起到正面的反拨作用。因此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Bachman,LF.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3]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
[4]http://www.baidu.com/.辽宁省英语中考测试分析.
关键词:英语测试 中考测试 新课程标准 测试目标
1 测试
1.1 测试的发展史。
Bachman(1990)认为:测试是测量的一种,是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但测试既不等同评价,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在最初的传统语言教学时期,英语被当成一门主要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知识来教,语言测试也自然只是测试这三方面的知识,这一时期被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时期(pre-scientific test period),第一代体系教学和测试内容主要是知识型练习和试题。如拼写、听写、配对、语法填空等。很大一部分是只要求“记”的功夫——记形式、记规则、记内容,受试者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整个教学和测试形式是以语码为纲的体系(code-focused)。(李筱菊 1997)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派(structural linguistics)第一次对语言的形式系统作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他们认为学语言考语言,学的考的正是操作这套系统的技能(skills),因此它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结构形式的操练,即句型操练。考试内容还包括语法填空、词汇填空、词汇替换、完成句子、句型转换。这一时期还首创了是非判断题和多项选择题等客观题型并登上测试的舞台。
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观点:他们认为,学语言不仅仅是学语音、语法、词汇,也不仅仅是训练操作形式符号系统技能,而是获得人与人交际的一种能力。因而,在测试领域相对应的第三代体系——交际语言测试体系,它提出语言测试应该测试的也是受试者的语言能力,但这种语言能力必须要放在具体交际情景中来体现,它强调的是交际的有效性、得体性和流利程度,如考察作文、完型填空、交际运用等题型。
1.2 测试的分类。
按测试的目的,下列几种不同的测试在教学中比较常见,它们能从不同侧面给教师和学生以有益的帮助和启发。
(1)诊断性测试(Diagnostic Test)。
用于诊断反馈的测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其成绩和不足,以便调整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阶段、单元、随堂测试等。
(2)学业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
用于学业成绩评定的测试,针对以前内容考察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代阶段的进步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毕业考试、中考、高考等。
(3)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
它不以某一课程为依据,也不管学生受过何种训练,而是对学生的一般语言能力进行考查,它用于筛选或选拔人才。例如:托福考试等。
2 《新课程标准》
2000年9月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作为基础外语教育纲领性文件,一方面从宏观上明确了文化意识培养之余中学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对中学外语教学具体到从教学思想、教材、教学方法和测试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并以辽宁的教学实际为例,阐述中考的测试目标。
3 中考的测试目标
3.1 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和语用知识的能力。《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要求为:
3.1.1 词汇运用。
(1)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2)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3)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4)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3.1.2 语法运用。
(1)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2)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3)理解和掌握描述人和物的表达方式;(4)理解和掌握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5)初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6)理解和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单词、短语在一定情景中的恰当运用;(2)语言形式和意义以及在情景中的恰当运用;(3)《新课标》附录中要求掌握的语法项目。
3.2 语言技能。
3.2.1 听力技能。
《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的听的技能要求为:(1)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3)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4)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5)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作出反应;(6)能针对所听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词汇理解(根据上下文猜词);(2)理解所听材料的要旨;(3)理解所听材料的主要或重要内容、相关细节或例子;(4)理解说者的目的或态度;(5)根据所听材料进行推论;(6)听辨语篇标志;(7)选择要点
3.2.2 口语技能。
(1)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2)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3)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4)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5)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6)能用英语表演短剧;(7)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语言能力,如:语音、说话的正确性和流利性;(2)策略能力,如:应懂得避免使用自己没把握的词汇或句型;(3)文本知识,如:应懂得如何引出对话、维持对话和结束对话;(4)语用知识,如:在不同情景下使用恰当的语言。
3.2.3 阅读技能。
《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的阅读技能的技能要求为:(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6)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2)理解所读材料的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提供语境推测生词或知识、短句的意思;(4)对所读内容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6)推断作者的意图和态度;(7)理解阅读材料中的文化信息。
3.2.4 写的技能。
《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的写的技能要求为:(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材料;(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4)能简单描述任务或事件;(5)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辽宁的中考对此考查主要包括:(1)语言能力 如,词汇、语法知识运用是否丰富、恰当;(2)语篇能力;(3)语言心理学;(4)策略能力。
3.3 情感态度。
根据《新课标》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辽宁将该目标的考查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动机、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3.4 学习策略。
根据《新课标》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辽宁将该目标的考查与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运用语言的得体性的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3.5 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辽宁将该目标的考查从学生使用语言的得体性、对文化信息的理解等方面去进行。
4 结论
如果搞“题海战术”,用考试冲击日常教学,那么,测试就不能起到正面的反拨作用。因此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Bachman,LF.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3]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
[4]http://www.baidu.com/.辽宁省英语中考测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