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基础教育实施大刀阔斧改革的当下,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当顺应教学发展趋势,探索符合新时期教育要求的阅读教学模式。现以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为切入点,针对如何构建高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展开探讨,以期形成以课内阅读巩固知识,以课外阅读实现延伸与拓展的配合式阅读教学模式,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延伸与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更加凸显,其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阅读是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积累以及拓展视野广度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无可比拟。但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难以满足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需求。基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课内阅读为基础,适时向课外延伸,充分展现“大语文”的独特魅力,实现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基础知识的传递以及阅读素养的发展,倡导以广泛的阅读材料作为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思想情操的途径,由此足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单纯的依靠课内阅读,导致学生的阅读数量存在局限性,阅读体验较为单一,阅读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顺应新课改教学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具体而言,其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第一,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素养仅仅依靠教师单方的教导难以实现实质性提升,更加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与能力。课外阅读具有材料丰富、题材多元、趣味性强的优势。因此,教师以课内阅读为基础,尝试向课外进行延伸与拓展,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更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活跃阅读思维。第二,扩大阅读效用,落实核心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激活大语文教学背景,促使小学语文阅读打破依纲而教的桎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更具创新性与开放性,有效锻炼学生提炼、分析以及再加工文本信息的能力,多角度体会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教学改革走向素质教育新纪元。
2小學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明确内外衔接关键,丰富阅读范围
精准的把握衔接关键节点是促使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融合的基础。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以及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探索衔接点,促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充分挖掘课内阅读素材,构建层次化的课外阅读拓展模式。第一,以同一题材着手进行课外拓展。小学语文教材采取单元主题的编排形式,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围绕单元主题筛选契合的课外阅读材料。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古代神话故事展开阅读教学,题材类别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吸引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同题材的《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故事名篇,加深学生对于课内阅读内容的深层次感知。第二,由篇到书的阅读提升。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以单独的篇章为主,教师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采取整本书阅读,以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在组织《蟋蟀的住宅》篇章阅读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昆虫记》这一本关于昆虫生活的史诗级别的书籍。其写作角度与课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细致的刻画方式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通过由单独篇章到经典原著的扩大式阅读延伸,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坚持内外阅读并重,强化阅读技巧
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小学语文阅读并非是单纯的文本输出,而是运用自我认知对阅读材料进行再加工,赋予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知识认知及情感体验,注重科学阅读方法的渗透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坚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并重,循序渐进的渗透高效的阅读方法。以《北京的春节》阅读教学为例,第一,以教材为蓝本指导学生阅读,初读采取大声朗读的方式,以精准字词读音,对课文内容建立初步认知。再读则是采取限时默读以及精读阅读方式,并向学生传递做标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升阅读速度,锻炼学生梳理课文框架及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最后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赏析,理解潜藏在文字表象下的深层次内涵,同时渗透阅读积累的方法,如怎样摘录优美词汇、怎样记录阅读体会等。第二,以课外阅读材料为载体强化方法运用。教师选择老舍先生的同类型经典作品,如《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想北平》等,一方面通过对比阅读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丰富阅读感知。另一方面将课堂所获得的的阅读方法灵活的运用于阅读拓展之中,促进技能的内化,转化为自身素养,实现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的良性循环,促使学生阅读素养的快速提升。
2.3依托多元阅读活动,唤醒阅读自觉
小学语文阅读不同于知识性的学习,更加依赖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让学生主动的拓展阅读、丰富积累。因此,教师组织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第一,围绕课内阅读开展课外阅读拓展活动。例如,在完成《草船借箭》课内阅读教学之后,可以组织师生共读一本书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经典原著阅读。在此基础上,设置课外阅读反馈课,让学生相互分享读后感,打破独自苦读,增强阅读交流互动,开阔学生视角,活跃阅读思维。又或是充分发挥《草船借箭》课文的故事性,组织学生通过戏剧方式将阅读内容演绎出来,跳脱文本的束缚,提升阅读趣味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持久性的阅读期待。第二,读书分享活动。在每节课之前设置阅读热身环节,让学生以简短的话语分享近期的课外阅读情况,可以是短小故事,可以是读书心得,还可以是阅读方法分享。教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分享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将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活动。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环节。针对现阶段小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薄弱的情况,教师应通过调整教学组织模式,实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紧密结合,将课外阅读融合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丘芳荣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J].西部素质教育 ,2020,6(03):246.
[2]丁浩川 .基于大语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到结合之策 [J].中华少年 ,2019(34):52+54.
石河子第三小学 83200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延伸与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更加凸显,其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阅读是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积累以及拓展视野广度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无可比拟。但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难以满足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需求。基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课内阅读为基础,适时向课外延伸,充分展现“大语文”的独特魅力,实现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基础知识的传递以及阅读素养的发展,倡导以广泛的阅读材料作为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思想情操的途径,由此足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单纯的依靠课内阅读,导致学生的阅读数量存在局限性,阅读体验较为单一,阅读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顺应新课改教学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具体而言,其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第一,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素养仅仅依靠教师单方的教导难以实现实质性提升,更加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与能力。课外阅读具有材料丰富、题材多元、趣味性强的优势。因此,教师以课内阅读为基础,尝试向课外进行延伸与拓展,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更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活跃阅读思维。第二,扩大阅读效用,落实核心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激活大语文教学背景,促使小学语文阅读打破依纲而教的桎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更具创新性与开放性,有效锻炼学生提炼、分析以及再加工文本信息的能力,多角度体会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教学改革走向素质教育新纪元。
2小學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明确内外衔接关键,丰富阅读范围
精准的把握衔接关键节点是促使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融合的基础。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以及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探索衔接点,促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充分挖掘课内阅读素材,构建层次化的课外阅读拓展模式。第一,以同一题材着手进行课外拓展。小学语文教材采取单元主题的编排形式,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围绕单元主题筛选契合的课外阅读材料。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古代神话故事展开阅读教学,题材类别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吸引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同题材的《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故事名篇,加深学生对于课内阅读内容的深层次感知。第二,由篇到书的阅读提升。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以单独的篇章为主,教师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采取整本书阅读,以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在组织《蟋蟀的住宅》篇章阅读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昆虫记》这一本关于昆虫生活的史诗级别的书籍。其写作角度与课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细致的刻画方式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通过由单独篇章到经典原著的扩大式阅读延伸,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坚持内外阅读并重,强化阅读技巧
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小学语文阅读并非是单纯的文本输出,而是运用自我认知对阅读材料进行再加工,赋予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知识认知及情感体验,注重科学阅读方法的渗透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坚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并重,循序渐进的渗透高效的阅读方法。以《北京的春节》阅读教学为例,第一,以教材为蓝本指导学生阅读,初读采取大声朗读的方式,以精准字词读音,对课文内容建立初步认知。再读则是采取限时默读以及精读阅读方式,并向学生传递做标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升阅读速度,锻炼学生梳理课文框架及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最后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赏析,理解潜藏在文字表象下的深层次内涵,同时渗透阅读积累的方法,如怎样摘录优美词汇、怎样记录阅读体会等。第二,以课外阅读材料为载体强化方法运用。教师选择老舍先生的同类型经典作品,如《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想北平》等,一方面通过对比阅读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丰富阅读感知。另一方面将课堂所获得的的阅读方法灵活的运用于阅读拓展之中,促进技能的内化,转化为自身素养,实现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的良性循环,促使学生阅读素养的快速提升。
2.3依托多元阅读活动,唤醒阅读自觉
小学语文阅读不同于知识性的学习,更加依赖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让学生主动的拓展阅读、丰富积累。因此,教师组织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第一,围绕课内阅读开展课外阅读拓展活动。例如,在完成《草船借箭》课内阅读教学之后,可以组织师生共读一本书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经典原著阅读。在此基础上,设置课外阅读反馈课,让学生相互分享读后感,打破独自苦读,增强阅读交流互动,开阔学生视角,活跃阅读思维。又或是充分发挥《草船借箭》课文的故事性,组织学生通过戏剧方式将阅读内容演绎出来,跳脱文本的束缚,提升阅读趣味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持久性的阅读期待。第二,读书分享活动。在每节课之前设置阅读热身环节,让学生以简短的话语分享近期的课外阅读情况,可以是短小故事,可以是读书心得,还可以是阅读方法分享。教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分享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将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活动。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环节。针对现阶段小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薄弱的情况,教师应通过调整教学组织模式,实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紧密结合,将课外阅读融合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丘芳荣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J].西部素质教育 ,2020,6(03):246.
[2]丁浩川 .基于大语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到结合之策 [J].中华少年 ,2019(34):52+54.
石河子第三小学 8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