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审题训练的策略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考是学生成长路上第一次选拔性考试,基础训练、专题训练、模拟训练,必不可少。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意识到在中考数学后期复习工作中务必加强各种训练:只有训练到位,学习没漏洞,方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读题审题训练为第一要素。
  关键词:审题;训练;策略
  中考对初中生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复习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做好复习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数学学科,我认为除了强化知识训练外,务必在最后阶段强化读题审题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同学自己做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特别是一些条件比较多的大题目,常常一片空白,在考试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失去一些本不该失去的分数,我研究和分析发现,根本原因不在于“问题太难”,更不在于“粗心”,而恰恰在于學生没有耐心读题,缺乏审题的经验,学生审题能力差。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解答的结果。审题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题目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往往望而却步,因此,指导学生读题审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常采用以下策略:
  一、解题前尽量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时间和思考空间
  让学生认真细致阅读题目,在读题审题中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有效信息。比如:可以规定:简单的题目看一遍;一般的题目看两遍;新颖的题目多看几遍;比较难懂处多读几遍,
  二、在审题时,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题干部分,找出重点,理解题意
  审题时,学生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就是题目涉及的数学知识,及具体数据,已知条件等,读数学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手中拿着铅笔,边看边做符号,如数据方面的用横线划一下,对提出的问题的要点可以用画圈圈起来。这样一来,当做题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好的提示作用。最后用橡皮擦的时候,也有一个回顾的作用,可能会发现漏洞等。
  三、边读题边由已知想可知,由未知想须知
  边读题边分辨已知和待解。题目的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引伸、拓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现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有意识加强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数与形的转换及读写结合的审题训练。
  四、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学生如果不能从题中分析出隐藏的条件,思维就会受阻,解题就会出问题。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不为0的条件,分式分母不为0,证三角形全等时公共边公共角等等。
  五、审题要准确,除了找对重点外,排除干扰因素也很重要
  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有些是有用的,也有些是无关的,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条件。如动点图形中常常画出任意一点,此点并非答案,此点便为干扰因素。读题时要有一双慧眼,识别真假。
  六、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有些学生对命题中的数学术语及概念理解不深不透、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甚至把相近的概念张冠李戴而造成审题的错误,在教学中加强基础概念的教学,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坡度与坡角的理解。仰角与俯角的概念。
  七、不要忽视一些括号内的信息
  实际应用题的精确度,保留几位有效数字。统计题图表下的小号字,常常对解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审题时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解题过程中,求一个角的度数或求一条线段的长度,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要用到方程思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或一角时,要分情况讨论。再比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夹角为30度,求顶角。此题就要分清此等腰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从而得到两个答案。有些代数问题,用几何方法解决,数形结合,比翼双飞。
  九、读题时注意单位是否统一
  一个单位,使结果差距十万八千里,尤其是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等。
  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不少学生迫于作业过多的压力而形成了草率看题的毛病,特别是,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锲而不舍、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要敢于向困难挑战,相信自我,战胜自我,以提高他们勇于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荣清. 如何加强审题训练.学园,2011.14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语文课程目标解析”中,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生的阅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有興趣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显著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而言,趣味教学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趣味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下达,很多教师都在进行着教学改革。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期刊
摘 要: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本文从中职教育应树立的职业教育观入手,针对目前中职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观下的若干教学方法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教育观;教学方法改革
期刊
摘 要:现在的许多高中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身体却不堪重负,以至于新闻报纸频频刊登学生只顾埋头做题,忽略身体素质下降导致晕厥的报道。笔者不仅为这些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感到堪忧,今日强国的梦想忽略了下一代的身体素质,高中体育教育一定要重视,让学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奋发图强,报效祖国。  关键词:重视;态度;纪律;安全;积极性;参与  今日强国梦的实现,需要的不是仅仅能够在考试中考取高分数的学生,而是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在英语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语言的本身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这种现象违背了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
期刊
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具体文章内容,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健全人格。  一、阅读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
期刊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因此,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語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
期刊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要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CAI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谈几点看法:  一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理念迎来了新时代,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思想政治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关于政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
期刊
摘 要:要想让学生学好高中生物,就要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一切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凡能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好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本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高考的实际,对高中生物教学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涉及教师、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