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国际视角和国内视角分析了中国经常项目差额自1985-2009年的变动情况和影响其变动的国内外因素。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FDI和国际套利资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是全球经济结构不平衡的表现。从国内视角来看,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内需不足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结果,内需不足的原因在于劳动收入的分配不均,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是国内经济结构不平衡的表现。
关键词:经常项目顺差;FDI;内需不足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34-01
一、引言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四大目标之一,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持续多年,表现为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对经常项目及资本和金融项目失衡的研究俯拾皆是。
各项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失衡的原因:一是从FDI的角度。余永定和覃东海(2006)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双顺差的理论框架,从该框架得出结论认为双顺差意味着中国未能利用外国投资为国内提供融资,反而是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以迂回的方式为外国的FDI提供融资。卢峰(2006)从加工贸易和FDI的组合效应角度,认为加工贸易主导型的FDI流入是双顺差的直接原因。二是从汇率的角度。贺力平和蔡兴(2008)认为双顺差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非浮动汇率体制的经济体容易出现双顺差,并且认为人民币汇率体制没有显著调整,中国双顺差局面还将持续。
二、国际视角下的经常项目差额问题
经常项目包含三个子项目:货物和服务贸易,收益以及经常转移,其中货物和服务贸易是最大的组成部分。由图可以看出二者是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高达0.9968。在1985-2009的25年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的年份有20年,并且在1993年以后一直是顺差,增速较快。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直接原因就是货物贸易的顺差。
从国际角度来看,经常项目顺差国主要有中国、德国、日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挪威和科威特等,而经常项目逆差国主要有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希腊、澳大利亚和英国等。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计算,2008年排名前七位的经常项目顺差国顺差占世界总顺差的74%,排名前七位的经常项目逆差国逆差占世界总逆差的71%,其中中国的顺差占世界总顺差的26%,美国的逆差占全世界总逆差的44%。可以看出,经常项目顺差国主要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以及石油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而经常项目逆差国则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
对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自2005年起增长异常的一个解释就是境外资本假借货物贸易名义流入中国,也就是隐藏在货物贸易中的资本流入。对这部分虚假贸易可以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货物贸易顺差与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顺差的差额来做近似的衡量。海关统计的是经过海关的进出口货物量,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货物贸易差额是企业结售汇的差额,其超过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量就可以认为是隐藏在货物贸易中的资本流入。如表2所示,2004年之前,二者的差额较小,2005年开始差额便迅猛增大,其中2008年的差额是2004年的3.5倍,这就说明潜藏在货物贸易中的外资数量之大以及速度之快。这部分外资进入中国的方法包括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或者预付货款、延迟交货等。外资为何急剧涌入中国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高收益率。
三、国内视角下的经常项目差额问题
首先从国民收入恒等式(G-T)+(X-M)=S-I来看,假定政府预算平衡,则国内的储蓄盈余就等于净出口。因此,经常项目差额问题就等价于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额问题,本质上也就是宏观经济的失衡问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时,多余的储蓄就将为外国提供融资,这是典型的经常项目顺差国面临的情况。如表3所示,经常项目顺差国的国内储蓄与投资差额占GDP的比重以盈余为主,而经常项目逆差国则恰恰相反。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在2003年后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差额迅速扩大,这与经常项目顺差保持同步的节奏。
从国内视角来看,经常项目顺差来源于过多的储蓄未能转化为有效投资。储蓄过多是内需不足造成的,因而依赖于外部市场来消化国内剩余产出,进一步追寻下去,内需不足又是分配不公以及一些制度上的因素带来的。投资不足则是金融市場发展滞后导致的,从而为FDI的流入创造了条件,FDI又进一步的会带来经常项目的顺差。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国际视角和国内视角分析了中国经常项目自1985-2009年的差额情况。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FDI和国际套利资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国际经济的结构不平衡。从国内视角来看,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内需不足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结果,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收入的分配不均,并且一部分制度已经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但是要认清形势,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妥善处理人民币升值问题和贸易顺差问题,贸易的顺差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国际套利资本的冲击以及加工贸易的作用比人民币汇率扮演的角色更重要,慎重的进行汇率形成机制以应对外部压力。在处理外部结构问题时,同时要解决国内的失衡问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让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同时发展金融市场,提高市场的效率。经常项目顺差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必须从多方面来多角度来分析,以理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力平,蔡兴.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之“谜”[J].国际金融研究,2008,09.
[2]江春,曹棣泉.中国收入分配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J].宏观经济研究,2010,05.
[3]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11.
[4]许少强,焦武.储蓄大于投资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J].财经科学,2007,09.
关键词:经常项目顺差;FDI;内需不足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34-01
一、引言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四大目标之一,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持续多年,表现为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对经常项目及资本和金融项目失衡的研究俯拾皆是。
各项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失衡的原因:一是从FDI的角度。余永定和覃东海(2006)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双顺差的理论框架,从该框架得出结论认为双顺差意味着中国未能利用外国投资为国内提供融资,反而是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以迂回的方式为外国的FDI提供融资。卢峰(2006)从加工贸易和FDI的组合效应角度,认为加工贸易主导型的FDI流入是双顺差的直接原因。二是从汇率的角度。贺力平和蔡兴(2008)认为双顺差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非浮动汇率体制的经济体容易出现双顺差,并且认为人民币汇率体制没有显著调整,中国双顺差局面还将持续。
二、国际视角下的经常项目差额问题
经常项目包含三个子项目:货物和服务贸易,收益以及经常转移,其中货物和服务贸易是最大的组成部分。由图可以看出二者是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高达0.9968。在1985-2009的25年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的年份有20年,并且在1993年以后一直是顺差,增速较快。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直接原因就是货物贸易的顺差。
从国际角度来看,经常项目顺差国主要有中国、德国、日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挪威和科威特等,而经常项目逆差国主要有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希腊、澳大利亚和英国等。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计算,2008年排名前七位的经常项目顺差国顺差占世界总顺差的74%,排名前七位的经常项目逆差国逆差占世界总逆差的71%,其中中国的顺差占世界总顺差的26%,美国的逆差占全世界总逆差的44%。可以看出,经常项目顺差国主要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以及石油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而经常项目逆差国则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
对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自2005年起增长异常的一个解释就是境外资本假借货物贸易名义流入中国,也就是隐藏在货物贸易中的资本流入。对这部分虚假贸易可以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货物贸易顺差与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顺差的差额来做近似的衡量。海关统计的是经过海关的进出口货物量,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货物贸易差额是企业结售汇的差额,其超过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量就可以认为是隐藏在货物贸易中的资本流入。如表2所示,2004年之前,二者的差额较小,2005年开始差额便迅猛增大,其中2008年的差额是2004年的3.5倍,这就说明潜藏在货物贸易中的外资数量之大以及速度之快。这部分外资进入中国的方法包括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或者预付货款、延迟交货等。外资为何急剧涌入中国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高收益率。
三、国内视角下的经常项目差额问题
首先从国民收入恒等式(G-T)+(X-M)=S-I来看,假定政府预算平衡,则国内的储蓄盈余就等于净出口。因此,经常项目差额问题就等价于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额问题,本质上也就是宏观经济的失衡问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时,多余的储蓄就将为外国提供融资,这是典型的经常项目顺差国面临的情况。如表3所示,经常项目顺差国的国内储蓄与投资差额占GDP的比重以盈余为主,而经常项目逆差国则恰恰相反。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在2003年后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差额迅速扩大,这与经常项目顺差保持同步的节奏。
从国内视角来看,经常项目顺差来源于过多的储蓄未能转化为有效投资。储蓄过多是内需不足造成的,因而依赖于外部市场来消化国内剩余产出,进一步追寻下去,内需不足又是分配不公以及一些制度上的因素带来的。投资不足则是金融市場发展滞后导致的,从而为FDI的流入创造了条件,FDI又进一步的会带来经常项目的顺差。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国际视角和国内视角分析了中国经常项目自1985-2009年的差额情况。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FDI和国际套利资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国际经济的结构不平衡。从国内视角来看,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是内需不足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结果,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收入的分配不均,并且一部分制度已经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但是要认清形势,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妥善处理人民币升值问题和贸易顺差问题,贸易的顺差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国际套利资本的冲击以及加工贸易的作用比人民币汇率扮演的角色更重要,慎重的进行汇率形成机制以应对外部压力。在处理外部结构问题时,同时要解决国内的失衡问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让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同时发展金融市场,提高市场的效率。经常项目顺差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必须从多方面来多角度来分析,以理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力平,蔡兴.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之“谜”[J].国际金融研究,2008,09.
[2]江春,曹棣泉.中国收入分配的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J].宏观经济研究,2010,05.
[3]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11.
[4]许少强,焦武.储蓄大于投资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J].财经科学,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