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并详细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高校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高校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03年4月,教育部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分步实施“质量工程”。教育部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列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决定从2003年开始,每年评选出1500门精品课程,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并向全国推广。同时,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就设立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每年评选出100名教师并授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希望以此为契机,形成关注教学、关注名师的良好社会氛围。[1]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是教育部高校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课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总结,又是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反映。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是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教学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所以加强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对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果、深化整个教育体系改革、完善整个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3]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以课程上网为手段,通过集中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并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创建活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引入高校课程教学中,建设一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和先进性,具备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精品课程。相比传统教学,精品课程在教学上更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还具有示范、辐射推广的作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既可以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又可以实现课程的宏观管理,从而带动全校课程的整体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成为优质的网络共享资源,实现课程的数字化。
  三、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心
  目前,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反映不同学科前沿的精品课程,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高校应根据学校定位和特色制订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全校课程改革发展,营造出一种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氛围,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机制、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新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精品课程。由于各个高校的层次和类型不同,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实践方法和途径也应不同。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始终以教学改革为工作中心,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倡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各校在组织和规划本校精品课程时,应考虑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建设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将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所在学科的规划、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和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精品课程的内容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改成果,体现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精品课程建设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网络教学与管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教材既可以由主讲教师编写,又可以选用国家级课程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教材。精品课程建设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设创新型实验、研究型和综合性课程,在课程中增加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理解精品课程的内涵,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将其科学分解为若干个子工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评价一个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高校应建立科学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健全学生评教制度,这有助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四、结语
  课程内容建设问题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而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以创建“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为目标,推进教育创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使用高水平教材,提倡实践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评国家级教师[EB/OL].http://www.eol.cn/article/20030410/3082046.shtml.
  [2]赵希武,杨贵,韩吉义.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39-141.
  [3]吴光龙.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24(4):100-102.
其他文献
摘 要: 义务教育与高中教学的衔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个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和探讨,了解目前两个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衔接问题,寻找有效解决衔接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 义务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 教学衔接 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的衔接问题一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地理学科尤为严重。初中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与义务教育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
为落实德育课程资源特色开发的理念,使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笔者就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紧密联系学生的需要开发德育课程资源,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开拓德育教材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们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范例性”是思想政治教材的重要特征,我们必须把握教材提供的范例启示、目标导向,并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对范例进行改造与创新,加强范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互动
摘 要: 化学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综合化已成为知识经济赋予化学教育价值的新含义,力求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化学智能。本文谈谈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标 基本策略  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等无一不和化学密切相关。高一化学新教材卤素一章介绍了碘与人体健康,高二化学结合有机化学知识介绍了添加剂与人体健康,并以大量的彩图形象地介绍了各类无机物和
低坡度教学,即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教学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学生的已知经验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做精简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做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低坡度教学在技校教学中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中化学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习题课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基本而又可行的教学手段,是巩固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概念,进一步掌握基本规律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现阶段教师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教师以习题册上的习题为主,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习题课上成了教师的讲题课;二是教师超前提示多,学生等待思考少,滋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起不到
当前,“减负,不减质”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既要减负又要增效,这是每位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如今,减负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即实现减负增效,是每一位教师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师,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在减负背景下如何实现化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几点思考。  一、“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  “减负增效”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