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不久便风靡全球。这是因为它又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以前一直被忽略的读者的角度,概括了人类的审美经验。这一理论的基本取向是把作家和作品逐出审美释义中心,认为读者根据文本重新创造才完成作品。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依赖于读者对它的理解与解释,于是文本的客观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成为一种功能性的、而非本体性的东西。文本的阐释出现了不可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文无定评,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文学史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