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设计“认识教科书的宋代经济是如何形成”和“重现教科书里的宋代经济史”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史料实证”过程,建立史学研究的证据意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证据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64-03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文中,笔者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教科书的宋代经济史是如何形成的,即历史学家是依据什么重现过去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体验“史料实证”过程,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一、课标分析与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对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提出如下要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史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不仅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如果一堂历史课仅仅是让学生去识记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和结论,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认为学习历史无非是考试之前背背书,还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教科书上写的就是真实的历史。这既不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无法培养出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由此看来,让学生知道教科书中的历史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体验“史料实证”过程,是历史教学回归学科本质的需要,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课标对《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的内容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相关信息;“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七年级学生则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帮助理解。
设计本课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引导学生认识教科书中的宋代经济史是如何得来的,让学生体验史料实证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首先对还原历史的途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家是依据什么来编写教科书中的宋代经济史的;其次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典型史料去体验如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还原历史。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这两段历史中,宋朝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羸弱。
教师呈现材料1、材料2,指出“其实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宋代在世界上都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并非大家印象中的‘羸弱’,本课将从经济的角度帮助大家重新认识宋朝”。
材料1:“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宋朝都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朱瑞熙(学者)
材料2:“宋代拥有大约一亿人口,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美)墨菲《亚洲史》
【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认识教科书里的宋代经济史
(一)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课前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下表;课堂上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
[类别 表现 发展集中的区域 农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 都市贸易 海外贸易 货币 ]
设计意图: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是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该目标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来完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分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类,在这三大类基础上,又分出若干小类,便于学生梳理宋代经济发展的各项表现。
完成该表的整理后,教师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向学生指出“两宋的统治者每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交战后都选择用‘岁币’换和平”,这一史实恰好从侧面证明了宋代经济的发达。同时,告诉学生发达的经济为市民的精神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宋代经济发达又一个重要证明。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到表格最后一列,观察宋代经济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还是北方,从而引出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指出“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南方得到了开发,发展速度加快;唐末,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接着,让学生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并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3: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4:
——杨远《西漢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5:北宋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在1011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稻歉收。宋真宗派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给这些地区种植,并把种植方法写成榜文公之于众,以指导农民耕种。
——唐兆梅《宋代东南地区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与统治者的变革措施》
材料6: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据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42页“相关史事”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即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
设计意图:“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能较大程度促进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证据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64-03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文中,笔者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教科书的宋代经济史是如何形成的,即历史学家是依据什么重现过去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体验“史料实证”过程,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一、课标分析与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对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提出如下要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史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不仅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如果一堂历史课仅仅是让学生去识记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和结论,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认为学习历史无非是考试之前背背书,还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教科书上写的就是真实的历史。这既不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无法培养出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由此看来,让学生知道教科书中的历史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体验“史料实证”过程,是历史教学回归学科本质的需要,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课标对《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的内容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相关信息;“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七年级学生则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帮助理解。
设计本课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引导学生认识教科书中的宋代经济史是如何得来的,让学生体验史料实证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首先对还原历史的途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家是依据什么来编写教科书中的宋代经济史的;其次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典型史料去体验如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还原历史。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这两段历史中,宋朝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羸弱。
教师呈现材料1、材料2,指出“其实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宋代在世界上都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并非大家印象中的‘羸弱’,本课将从经济的角度帮助大家重新认识宋朝”。
材料1:“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宋朝都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朱瑞熙(学者)
材料2:“宋代拥有大约一亿人口,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美)墨菲《亚洲史》
【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认识教科书里的宋代经济史
(一)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课前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下表;课堂上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
[类别 表现 发展集中的区域 农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 都市贸易 海外贸易 货币 ]
设计意图: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是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该目标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来完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分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类,在这三大类基础上,又分出若干小类,便于学生梳理宋代经济发展的各项表现。
完成该表的整理后,教师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向学生指出“两宋的统治者每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交战后都选择用‘岁币’换和平”,这一史实恰好从侧面证明了宋代经济的发达。同时,告诉学生发达的经济为市民的精神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宋代经济发达又一个重要证明。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到表格最后一列,观察宋代经济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还是北方,从而引出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指出“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南方得到了开发,发展速度加快;唐末,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接着,让学生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并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3: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4:
——杨远《西漢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5:北宋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在1011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稻歉收。宋真宗派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给这些地区种植,并把种植方法写成榜文公之于众,以指导农民耕种。
——唐兆梅《宋代东南地区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与统治者的变革措施》
材料6: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据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42页“相关史事”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即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
设计意图:“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能较大程度促进学生理解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