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本文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踐、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的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讲课艺术,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在欢快的情感活动中获得牢固的数学知识,从心底里喜欢数学,由此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例如讲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的成就;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一下华罗庚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课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还可以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二、鼓励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新课改提出:“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自主探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通过直觉猜想:圆的周长可能跟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联系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们的边长有关,由此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半径或直径的长短有关,让学生经历“想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他们用绳子绕硬币一周,记录下周长,再测量硬币的半径、直径,多次测量后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由此证明了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猜想验证的过程,学生们充分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喜悦,使数学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懂得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得新知。
三、参与生活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以致用
数学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进行的实践性活动,是学生以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放手学生,鼓励合作参与,而教师要及时指导,避免学生活动的盲目性。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和感受快乐。但教师的指导不能代替学生做,应以方法指导为主。辅导结束,就要放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道理。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在实践中学习。
四、倡导质疑问难,使学生自主求知,探究真理
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指出疑问,才能有进步。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即v= sh,这时学生大胆提问:这句话中的“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不等底等高能推导出公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依靠自己动脑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善问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下去。
又如“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3.2分米,高3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至多能装下多少升水(得数保留整数)?”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前一个问题加上“至少”后一个问题加上“至多”呢?这时老师可告诉学生先计算后再想想。经过计算发现:所需铁皮为38.1824平方分米,能装下24.1152升的水,而要求结果保留整数,这时同学们对结果产生了疑问,大部分同学认为:四舍五入为38平方分米,容积为24升;而有的同学认为取整数应该是39平方分米和25升,只有少部分同学做出正确结果是39平方分米和24升。对此,同学们的积极性顿时高涨,带着这三个不同的答案投身于讨论的热浪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经过讨论探究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出正确答案。由此同学们的质疑能力被大大激发,思维得到拓展,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加深,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顺利完成本节教学目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培养创造意识,使学生有独到见解,做出创新性成果
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用创造性的思维表达心中的情感及对数学的理解。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数学教学上的多样化、形式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把“、、”用“”、“”或“”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分母太大,通分比较麻烦,为此,提示学生转过身看看后面同学抄的分数,然后再想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便方法。
又如在“勾股定理”一节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然后发现、归纳定理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八个两直角边分别为、,斜边为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两个边长分别为、的正方形,在课堂中让学生把这些图形拼成两个边长为的正方形,然后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得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从而得到:,即:。(如图)
这样,使学生从拼图中归纳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不断去探索、去创新,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陆隆室《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2010.6)
2、曲培富《数学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与实践》(《中学数学杂志》1993.1)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本文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踐、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的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讲课艺术,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在欢快的情感活动中获得牢固的数学知识,从心底里喜欢数学,由此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例如讲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的成就;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一下华罗庚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课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还可以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二、鼓励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新课改提出:“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自主探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通过直觉猜想:圆的周长可能跟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联系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们的边长有关,由此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半径或直径的长短有关,让学生经历“想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他们用绳子绕硬币一周,记录下周长,再测量硬币的半径、直径,多次测量后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由此证明了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猜想验证的过程,学生们充分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喜悦,使数学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懂得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得新知。
三、参与生活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以致用
数学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进行的实践性活动,是学生以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放手学生,鼓励合作参与,而教师要及时指导,避免学生活动的盲目性。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和感受快乐。但教师的指导不能代替学生做,应以方法指导为主。辅导结束,就要放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道理。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在实践中学习。
四、倡导质疑问难,使学生自主求知,探究真理
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指出疑问,才能有进步。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即v= sh,这时学生大胆提问:这句话中的“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不等底等高能推导出公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依靠自己动脑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善问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下去。
又如“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3.2分米,高3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至多能装下多少升水(得数保留整数)?”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前一个问题加上“至少”后一个问题加上“至多”呢?这时老师可告诉学生先计算后再想想。经过计算发现:所需铁皮为38.1824平方分米,能装下24.1152升的水,而要求结果保留整数,这时同学们对结果产生了疑问,大部分同学认为:四舍五入为38平方分米,容积为24升;而有的同学认为取整数应该是39平方分米和25升,只有少部分同学做出正确结果是39平方分米和24升。对此,同学们的积极性顿时高涨,带着这三个不同的答案投身于讨论的热浪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经过讨论探究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出正确答案。由此同学们的质疑能力被大大激发,思维得到拓展,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加深,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顺利完成本节教学目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培养创造意识,使学生有独到见解,做出创新性成果
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用创造性的思维表达心中的情感及对数学的理解。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数学教学上的多样化、形式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把“、、”用“”、“”或“”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分母太大,通分比较麻烦,为此,提示学生转过身看看后面同学抄的分数,然后再想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便方法。
又如在“勾股定理”一节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然后发现、归纳定理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八个两直角边分别为、,斜边为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两个边长分别为、的正方形,在课堂中让学生把这些图形拼成两个边长为的正方形,然后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得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从而得到:,即:。(如图)
这样,使学生从拼图中归纳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不断去探索、去创新,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陆隆室《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2010.6)
2、曲培富《数学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与实践》(《中学数学杂志》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