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可以说,这是每位中学历史教师奉为圭臬的名言佳句。但教学的现实也使我们常常反思:何为“智”——机械记忆、人云亦云的思维方式能称为“智”吗?此“智”如何明——低层次反复操练、教师一讲到底的复习现状能明“智”吗?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史学评价能力,能帮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命运,起到真正“读史明智”的作用。2015年的浙江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史学评价能力,对中学历史教学有较大的启迪。本文试从试题评析入手,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史学评价能力的基本思路,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所谓史学评价能力是指学生依托掌握的历史史实,通过批判性的思考、逻辑性的推论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聂幼犁先生说过:“评价辩证能力是指以评价者为历史的主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选择合理的客观标准,对历史上的人、事、物或史学上的有关问题或矛盾作出公正的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索方案或建议的能力。”①这种能力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内涵。
1.史料的鉴赏能力
史料是指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存留下来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史料的评价、取舍,是史学评价的基础。对史料的评价既需要求真的精神,更需要怀疑的态度和严谨的推论。2015年浙江卷有较好的体现:
第14题: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该题所引四则史料,看似简单,但仍有一定的迷惑性。谱牒是家族传承的依据,是宗族之根,家族之源。因此,B项明显是宗法制的产物。C项“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指的是“家天下”时代王位(皇位)传承的基本原则,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立子以嫡不以长,以长不以贤”等条件,这些原则与条件依托的就是宗法制。该题较有迷惑性的就是A项。从字面解读,该项明显指的是分封制。但我们要知道:周代的分封制主要面向三类人——功臣、先代贵族和王族,而王族的分封,也必须依托宗法制。由此还可以得出宗法制与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该题答案只能是D。D项体现的是“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一个官员如能做到这一点,就能问心无愧。这是指官员的个人修养,与宗法制无关。
第18题: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即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该题要求考生对该学者判断胡雪岩破产的原因作一评价,材料提出了破产大致时间——1883年,此时,近代民族工业已经产生。答案为D,估计绝大多数学生应该能从史料中找到答案。但该题还是给考生提供了史料评析的基本思路:(1)尊重史料,准确定位。胡雪岩是近代著名商人,有“红顶商人”之誉,杭州的“胡庆余堂”就是他的杰作。材料中根本没有谈及胡雪岩是否投资近代工矿企业,可见,这同他是否破产无关,A项可以排除。B项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不大分得清买办商人和近代商人的概念,但既然是恶性竞争,必然有同行之间尔虞我诈争斗。胡雪岩囤货居奇,虽然有恶性竞争之嫌,但明显不是破产的主因。(2)挖掘内涵,延伸拓展。材料中钱庄倒闭,可以说同C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要求解答胡雪岩破产的主因,学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解题:囤货居奇——洋商不购——钱庄倒闭——引发破产。可见其中最主要的环节还是洋商不购。通过解答该题,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拓展:1883年,中国已经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就是指它们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世界市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影响。这样的解题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大的锻炼。
第20题: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粗读该题的史料,涉及国民政府、国际联盟等基本概念,且学生对荣德生应该不会陌生——中国近代实业家、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对粗心大意的考生来说,四个选项似乎都有涉及,很难取舍。但如果审题仔细的话,就会在题干中发现明显的题眼——直接史料。直接史料也叫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未经中间人修改和转写的史料。鉴于这样的解读,答案只有C,因为关于国际联盟、民族工业和国民政府的相关表述,材料中都未直接涉及。可见,历史评析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对史料、尤其是第一手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并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2.史法的运用能力
“历史是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①这种对话不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方法,笔者认为这种原则和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史学评价能力的基本构成之一。近年来,浙江文综卷坚持每年都出一道史法题,延续至今,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今年的史法题,则是这几年当中最为出色的。 第13题:武则天是学界和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代女主,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功绩,人们很难忽视。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行为又大大挑战了男权社会的底线,无字碑就是武则天自己心态的反映。虽然历史人物性格复杂、表现多样,但历史就是一杆秤、百姓就是一颗秤砣,可见B项的立论是不成立的。学术争论不同于政治讨论,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机械套用。学术上的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有批判精神的少数学者当中,因此,C项也可排除。学界有句俗语:“当代人难治当代史”,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会受到各种阻碍。历史的长河会冲淡各种狭隘与自私,荡涤各种片面与奉承,可见D项也有不严谨之处。答案只能是A。能准确解答该题,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史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史学方法除了评价的基本原则外,还涉及迁移、判断等基本能力,2015年浙江文综卷也有很好的体现。
第17题: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所谓史学评价能力是指学生依托掌握的历史史实,通过批判性的思考、逻辑性的推论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聂幼犁先生说过:“评价辩证能力是指以评价者为历史的主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选择合理的客观标准,对历史上的人、事、物或史学上的有关问题或矛盾作出公正的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索方案或建议的能力。”①这种能力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内涵。
1.史料的鉴赏能力
史料是指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存留下来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史料的评价、取舍,是史学评价的基础。对史料的评价既需要求真的精神,更需要怀疑的态度和严谨的推论。2015年浙江卷有较好的体现:
第14题: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该题所引四则史料,看似简单,但仍有一定的迷惑性。谱牒是家族传承的依据,是宗族之根,家族之源。因此,B项明显是宗法制的产物。C项“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指的是“家天下”时代王位(皇位)传承的基本原则,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立子以嫡不以长,以长不以贤”等条件,这些原则与条件依托的就是宗法制。该题较有迷惑性的就是A项。从字面解读,该项明显指的是分封制。但我们要知道:周代的分封制主要面向三类人——功臣、先代贵族和王族,而王族的分封,也必须依托宗法制。由此还可以得出宗法制与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该题答案只能是D。D项体现的是“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一个官员如能做到这一点,就能问心无愧。这是指官员的个人修养,与宗法制无关。
第18题: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即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该题要求考生对该学者判断胡雪岩破产的原因作一评价,材料提出了破产大致时间——1883年,此时,近代民族工业已经产生。答案为D,估计绝大多数学生应该能从史料中找到答案。但该题还是给考生提供了史料评析的基本思路:(1)尊重史料,准确定位。胡雪岩是近代著名商人,有“红顶商人”之誉,杭州的“胡庆余堂”就是他的杰作。材料中根本没有谈及胡雪岩是否投资近代工矿企业,可见,这同他是否破产无关,A项可以排除。B项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不大分得清买办商人和近代商人的概念,但既然是恶性竞争,必然有同行之间尔虞我诈争斗。胡雪岩囤货居奇,虽然有恶性竞争之嫌,但明显不是破产的主因。(2)挖掘内涵,延伸拓展。材料中钱庄倒闭,可以说同C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要求解答胡雪岩破产的主因,学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解题:囤货居奇——洋商不购——钱庄倒闭——引发破产。可见其中最主要的环节还是洋商不购。通过解答该题,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拓展:1883年,中国已经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就是指它们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世界市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影响。这样的解题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大的锻炼。
第20题: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粗读该题的史料,涉及国民政府、国际联盟等基本概念,且学生对荣德生应该不会陌生——中国近代实业家、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对粗心大意的考生来说,四个选项似乎都有涉及,很难取舍。但如果审题仔细的话,就会在题干中发现明显的题眼——直接史料。直接史料也叫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未经中间人修改和转写的史料。鉴于这样的解读,答案只有C,因为关于国际联盟、民族工业和国民政府的相关表述,材料中都未直接涉及。可见,历史评析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对史料、尤其是第一手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并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2.史法的运用能力
“历史是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①这种对话不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方法,笔者认为这种原则和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史学评价能力的基本构成之一。近年来,浙江文综卷坚持每年都出一道史法题,延续至今,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今年的史法题,则是这几年当中最为出色的。 第13题:武则天是学界和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代女主,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功绩,人们很难忽视。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行为又大大挑战了男权社会的底线,无字碑就是武则天自己心态的反映。虽然历史人物性格复杂、表现多样,但历史就是一杆秤、百姓就是一颗秤砣,可见B项的立论是不成立的。学术争论不同于政治讨论,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机械套用。学术上的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有批判精神的少数学者当中,因此,C项也可排除。学界有句俗语:“当代人难治当代史”,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会受到各种阻碍。历史的长河会冲淡各种狭隘与自私,荡涤各种片面与奉承,可见D项也有不严谨之处。答案只能是A。能准确解答该题,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史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史学方法除了评价的基本原则外,还涉及迁移、判断等基本能力,2015年浙江文综卷也有很好的体现。
第17题: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