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微”是什么?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s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 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春秋》记录的是鲁国的一段历史,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结束,历12代君主,共244年,亦即是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古人重视春秋两季,因此,记载事情有时间季节上的侧重,于是“春秋”也就成为历史的代称。一般认为,《春秋》是当时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鲁国的编年史,出自鲁国史官之手,后来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但孔子的修订可能并非寻常意义上的修订,可能有大幅度的删改增加,乃至于说是孔子的“创作”也可以成立,也确实有不少人把它当作是孔子的作品。不妨这么推理一下:如果孔子的修订仅仅只是作了一些文字上的订正,《春秋》 怎么可能成为“经”呢?又怎么可能有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威力呢?可见,孔子在修订的过程中,是加入了一些什么东西的。那么,孔子加入了什么东西?不妨回答在前面:历史评判,微言大义。
  据现有的材料来看,《诗》、《书》、《礼》、《乐》作为儒家经典,在荀子的时代已经基本成为共识;而把 《易》与 《春秋》同前四经并称,形成“六经”观念—— 其中 《乐经》 失传,因此后来只有“五经”—— 则荀子的首倡有一定的关系。荀子是孔门后学中第一个把 《春秋》 与 《易》 纳入儒家经典体系的思想家。荀子的了不起在于,他较早地发现并揭示了六经之长。荀子在 《荀子·儒效》中对六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分工进行了论证:“《诗》 言是其志也;《书》 言是其事也;《礼》 言是其行也;《乐》 言是其和也;《春秋》 言是其微也。”荀子在 《荀子·劝学》 中对六经的构成功能作了这样的说明:“故学至乎 《礼》 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 之博也,《春秋》 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里,《春秋》 的关键词是“微”。
  “《春秋》 言是其微也”,“《春秋》 之微也”,后世每每称道 《春秋》 之文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就是“微言大义”,也是强调其“微”。那么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呢?在东汉许慎撰著的 《说文解字》里,微的意思是“隐行也”,略微引申一下,就是看不见的意思吧。后世亦有人说“微言”是精深微妙的言辞,也对,但不完全对,“言是其微”的意思,应该是指 《春秋》 表达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在表达的技巧上是精深微妙,在表达的内容上则是思想性。事实上,我们综合荀子的六经比照参观,就不难发现,《诗》 是言其祭司们的祝祷之词,《书》 是记录统治者的重要事迹,《礼》是描述祭典活动,《乐》 是讲一种上下左右呼应的关系和效应。而所谓“《春秋》言是其微也”,是指《春秋》 的旨趣是微妙的东西,这些微妙的东西当然就是隐形的思想,是价值判断,是历史哲学,是经验之谈了。正因为 《春秋》 表达的是孔子厘定的价值准则,才会具有让“乱臣贼子惧”的威力。《孟子·离娄下》 说:“王者之迹熄而 《诗》 亡,《诗》 亡然后 《春秋》 作。晋之 《乘》,楚之 《梼杌》,鲁之 《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上下文一联系,更加清楚“《春秋》 之微”就是其“义”了。
  但“微言大义”又恐怕并非是所谓“言辞微妙,意涵重要”的意思。大义是义,微言也是义,两者是不同的义。梁启超解释“微言大义”之意是:“俟圣不惑在大义,因时变通在微言。”梁启超把微言大义分别开来,而且强调微言是“因时变通”的,所以呢,微言侧重在经验性的方面,有见微知著的意味,从一点点细小的苗头就能看出今后可能会有的变化来,有这样的洞悉能力,所以也能使“乱臣贼子惧”了。因此,《春秋》 之微除了微言大义之外,似乎也还有见微知著的意思,在看不见的隐形的地方,看出东西来。当然,把大义隐藏在微言里,看得见的人自然看得见,而看不见的人则一头雾水,也是微言的意思之一。
  柳诒徵先生说:“孔子论治之书,以《春秋》为主,而 《春秋》 之学,为最难讲,当时门弟子已不能赞一辞。”司马迁的 《史记·孔子世家》 说:“至于为 《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 《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 《春秋》,而罪丘者亦以 《春秋》。’”《春秋》 如果仅仅是大义,那么后世又怎么可能以 《春秋》 而怪罪孔子呢?柳诒徵先生说:“《春秋》 之义,在正名分,寓褒贬,其影响所及,有非他书可比者。”皮锡瑞在 《春秋通论》 里说:“孔子成 《春秋》,不能使后世无乱臣贼子,而能使乱臣贼子不能全无所惧。自 《春秋》 大义昭著,人人有一 《春秋》之义在其胸中,皆知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乱臣既惧当时义士声罪致讨,又惧后世史官據事直书……”皮锡瑞这番话,启发人的地方很多。
  简而言之,就是:中国人或者没有末日审判、上帝审判,没有宗教感的人或者不那么在乎另一个世界的审判,但是,中国人几乎都非常在乎历史名声,尤其是那些有所作为的人都想争取“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而惧怕遗臭万年、死有余辜,这种历史审判的观念,甚至连帝王都有所忌惮。而这种重视历史评判的传统,则几乎可以认定是由孔子的 《春秋》 开其端的。
  (选自《温故集》/王绍培 著/鹭江出版社/ 2017年3月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高效课堂是小学英语教学向往达到的一种高境界,一线教师们也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探索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提供了方法的支撑。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近年来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病,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鉴于此,文章以最新的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为本,首先梳理了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低效的具体原因,然后据此指出,教师
“打掌”  历代皇帝中,道光至为节俭而吝啬。某次其套裤膝盖处不慎弄破,因不忍丢弃,而令内务府缀一圆绸,谓之“打掌”。大臣们见后纷纷效仿,不论破与不破,均在膝间缀一圆绸,竟风行一时。外面东西真便宜  某次,道光召见军机大臣曹文正时,见其膝间有缀痕,遂问:“你这套裤也打掌?”曹回称:“改做太花钱,所以略做补缀。”道光问:“你打掌花了多少钱?”曹回称:“要银三钱。”道光大吃一惊:“外面东西真便宜!我这里
摘 要:高中平面艺术设计项目,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教学为基础,通过“书籍装帧”中心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到项目实践的全过程,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同时也遇到一些传统教学没有碰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项目方法;书籍装帧;应用  中图分类号:TS881;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
沈从文早年的教书生活  一  1928年初,沈从文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母亲和九妹也来同住。生计全靠他一人写稿,全年发表作品四十余篇,出书十余种,仍然入不敷出。为摆脱书店盘剥,也为了文学理想,他和胡也频、丁玲创办 《红黑》、《人间》 两个月刊,1929年1月问世;因不善经营,《人间》 只出三期、《红黑》 只出七期就停刊,三个年轻人的红黑出版处也倒闭。没赚到钱,反而背了一身债务。困窘时竟至于病床上的母亲
记得以前有一天,住在东京西新宿的台湾朋友请我和一位叫则子的日本朋友到家里吃饭。我炒菜的时候,忘记开抽烟机。则子看到之后,并没有直接说你忘记开抽烟机了,而是委婉地说:“是不是抽烟机坏了呀?”我说:“对哦,还没开呢。”刚伸手要按按钮,她比我还快,马上跨步过来帮我打开抽烟机,然后说:“太好了!没有坏呢。”我跟她说谢谢之后,她还眉开眼笑对我说:“刘先生做的菜很香,所以让抽烟机把这些香味送出去,让邻居们也闻
皇帝陛下在路上  中国历史上,乾隆是出名的喜欢到处跑的皇帝。可不光是著名的6次下江南,有学者统计,他在位60年,或远或近的出巡都算上,有150次之多。  但如果把中国和欧洲的帝王出门在外时间来个混合排名,乾隆的名次,却也不会很靠前。因为欧洲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国王,很多实在太喜欢生活在路上了,可以跑到国家的首都毫无存在感的地步,这是任何中国皇帝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会这样,有两点原因特别重要。  第
一  1966年1月9日,天刚蒙蒙亮,福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福建前线空军指挥所主任曾幼诚将军已经按惯例来到指挥所进行交接班工作。之所以在天还未亮的时候交接工作,是因为当时台海两岸的对峙激烈,往往天一亮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便会进来,如不提前交接班,恐来不及应对敌情。  曾幼诚刚刚坐下,便接到了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钧打来的电话。皮定钧自报家门后,没有任何客套,直截了当地说:“昨天晚上,在黄岐半岛发生了一件
摘 要:有感情的朗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而趣味盎然的导语可以率先打动学生的心扉,幽默风趣的朗读情境创设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作者的多元对话,于是《祖父的园子》里那些美丽的生命便都在学生的朗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关键词:童趣;个性化朗读;多元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5 文章编号:1674-120X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体现生活化本质,贯彻协同育人的理念,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和体系,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虽然现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多亟待完善之处,如活动组织管理松散、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有效活動资源匮乏、纵向活动占据多数等,这严重阻碍了活动的有效实施和育人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文章从协同育人
杨绛生于1911年,2016年去世,享年105岁。张爱玲生于1920年,1995年去世,享年75岁。对比起来,杨绛比张爱玲长九岁,却多活了近三十年的光景。  同时代的两位杰出女子,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又皆学贯中西,博聞强记,涉猎面广,聪明绝顶,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不容忽视。更为有趣的是,两人都享有“不近人情”的坊间“美誉”,时刻与尘世保持距离,洁身自好。  把她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