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德在培育大学生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本文提倡以师德为主,辅助大学生成才。促使每个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从小事做起,逐步的完善自己,为人师表。
【关键词】师德 育人 作用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存在重大的缺陷。教师为人师表,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注重对他们专业技能的培育,还应该在做人做事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养成高尚的品德。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青年成长的道路上起到灯塔的作用。
一、师德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靠教育、靠培养,靠千百万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言传身教、精心培养。因此就教师的工作来说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崇高的,每一个教师的平凡工作都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四化的实现、民族的振兴。每一个教师都要靠自身的思想、情感、信仰、修养和知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己不仅是属于自己的“洁身自好”,而是完全被他的职业以及地位,赋予了一种社会意义,具有不可抵估的社会功效,因为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由于他们受年龄的限制,其知识还是缺乏的,其思想还是幼稚的,良好的品德还没有形成,由于教师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学生往往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加以崇拜,再加上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会被他们模仿,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导师,而且更是学生做人的引路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既是育人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作为教师,不应该以任晃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由此可见,从育人过程中学生社会化的功效看,师德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切不可等闲视之。
二、充分发挥师德在育人中的作用
既然“师德”在育人中作用如此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还要千方百计地发挥其作用,以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一)心理素质方面的引导
教师品德的育人作用是以潜移默化为基本特征的,这就是说,任何一个教师的心理素质,人格和言谈举止都无不对学生产生引导效应。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学生是在监督中评价,在评价中认同或否定,又在认同或否定中被同化或异化的。由于学生辩别力、批判力缺乏广度和深度,在评价中往往不是批判地继承、吸收,而是表现为是非不分、良隽不辩。所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在育人中产生正导向;而低劣的心理素质则不可避免地在育人中产生负导向。
心理引导的过程,就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过程.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样的道理:教师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的言行,为人处世,你的人生道路的抉择,你的自尊自卑,自信自疑,自强自弃都将被学生视为榜样而效仿。
(二)道德素质方面的引导
学生的道德完善程度,从本质上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每一个人来到人间,首先以父母为启蒙教师,经模仿而逐步形成为最初的行为体系和道德标准,既而扩及到同辈、亲友特别是老师。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面貌。我们知道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强,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伟大导师列宁说过:“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教师高尚的人格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一贯主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他要求教职工做到:“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工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工躬亲共守。”这与少数教师所持“不拘小节”的观点是有天堪之别的。
(三)人生价值观的引导
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矫正具有最直接的功效,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里,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在工作中能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的人,教师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四化建设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成为社会所敬佩的人。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师是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价值的,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但不必讳言,在教师这支庞大的队伍里,还有一些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俄值观正处于一种被扭曲的状态,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和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例如追求安逸、不求进取,崇拜金钱、追求物欲,只求报酬、不求奉献等等。这样显然是不能引导学生对各种资产阶级思想侵蚀进行抵制的,更谈不上保护学生不受各种不良影响的冲击,因而也就难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导向的重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德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健在教师。”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都要脚踏实地、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大力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身,使自己能真正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 吴新杰,弘扬儒家德育传统做好学校德育工作[J].
[2] 李桂英,浅析师德在育人中的导向功能[J].
[3] 崔伟峰,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
【关键词】师德 育人 作用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存在重大的缺陷。教师为人师表,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注重对他们专业技能的培育,还应该在做人做事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养成高尚的品德。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青年成长的道路上起到灯塔的作用。
一、师德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靠教育、靠培养,靠千百万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言传身教、精心培养。因此就教师的工作来说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崇高的,每一个教师的平凡工作都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四化的实现、民族的振兴。每一个教师都要靠自身的思想、情感、信仰、修养和知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己不仅是属于自己的“洁身自好”,而是完全被他的职业以及地位,赋予了一种社会意义,具有不可抵估的社会功效,因为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由于他们受年龄的限制,其知识还是缺乏的,其思想还是幼稚的,良好的品德还没有形成,由于教师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学生往往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加以崇拜,再加上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会被他们模仿,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导师,而且更是学生做人的引路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既是育人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作为教师,不应该以任晃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由此可见,从育人过程中学生社会化的功效看,师德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切不可等闲视之。
二、充分发挥师德在育人中的作用
既然“师德”在育人中作用如此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还要千方百计地发挥其作用,以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一)心理素质方面的引导
教师品德的育人作用是以潜移默化为基本特征的,这就是说,任何一个教师的心理素质,人格和言谈举止都无不对学生产生引导效应。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学生是在监督中评价,在评价中认同或否定,又在认同或否定中被同化或异化的。由于学生辩别力、批判力缺乏广度和深度,在评价中往往不是批判地继承、吸收,而是表现为是非不分、良隽不辩。所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在育人中产生正导向;而低劣的心理素质则不可避免地在育人中产生负导向。
心理引导的过程,就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过程.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样的道理:教师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的言行,为人处世,你的人生道路的抉择,你的自尊自卑,自信自疑,自强自弃都将被学生视为榜样而效仿。
(二)道德素质方面的引导
学生的道德完善程度,从本质上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每一个人来到人间,首先以父母为启蒙教师,经模仿而逐步形成为最初的行为体系和道德标准,既而扩及到同辈、亲友特别是老师。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面貌。我们知道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强,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伟大导师列宁说过:“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教师高尚的人格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一贯主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他要求教职工做到:“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工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工躬亲共守。”这与少数教师所持“不拘小节”的观点是有天堪之别的。
(三)人生价值观的引导
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矫正具有最直接的功效,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里,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在工作中能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的人,教师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四化建设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成为社会所敬佩的人。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师是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价值的,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但不必讳言,在教师这支庞大的队伍里,还有一些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俄值观正处于一种被扭曲的状态,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和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例如追求安逸、不求进取,崇拜金钱、追求物欲,只求报酬、不求奉献等等。这样显然是不能引导学生对各种资产阶级思想侵蚀进行抵制的,更谈不上保护学生不受各种不良影响的冲击,因而也就难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导向的重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德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健在教师。”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都要脚踏实地、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大力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身,使自己能真正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 吴新杰,弘扬儒家德育传统做好学校德育工作[J].
[2] 李桂英,浅析师德在育人中的导向功能[J].
[3] 崔伟峰,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