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克异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h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异同志逝世整整三周年了。三年来,他的音容笑貌,总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他是不幸的,却是令人敬佩的。在他生命的航程上,智慧之光,总是闪闪发亮;生命之火,总是燃烧不,息。克异就是靠坚强和自信,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压力,挺过来的。即使在最不幸的日子里,他也坚信祖国大地必然会芳草常青,春光融融。
  不管他自己的命运有多么不幸,克异对党的伟大,始终坚信不移。他写的电影文学剧本《归心似箭》和《杨靖宇》,就是最好的佐证。
  克异和人民,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人民,是心连心的。他常说:“人民是不朽的,永远要歌颂他们!”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最初的题名就叫《不朽的人民》。
  对党的信赖和对人民的深爱,支持着克异,使他忍受住了林彪、“四人帮”和极左路线强加给他的一切灾难。
  克异是在三中全会的精神照耀下新生的。
  一九七八年六月,在中共广东省委吴南生同志和宣传部的支持和关注下,克异应中国青年出版社之邀来京写作。克异是个病人,妻子姚绵恰被影协借调,一儿一女年纪又小,这一家人是分不开的,于是他们四口便都住进我社。尽管我们给克异提供的是一间最大的写作室,但也仅有十来平方米,我怀着十分的歉意,向克异解释这一切。出乎我的意料,克异对这间写作室却很满意,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还特意买了一盆绿意葱葱的花,摆在窗口,显得这间小房格外的有生气。他告诉我,这条件已经是很好了。说这话时,他那双诚实、憨厚的眼睛里充满了激动,“你知道,我过去的住宿条件吗?连这样的条件也没有,住房前的甬道里,堆满了杂物,出出进进都不方便,对面是集体厨房,天一亮,鸡鸣鸭叫,烟薰火燎,人来人往,吵吵闹闹,我每天都要在晚上十时以后,等左邻右舍、妻子儿女都睡下,才能开始写作。”克异告诉我,他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之中,写出了《历史的回声》的第一部,并且构思了第二部,翻译了巴尔扎克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农民》。显示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
  《历史的回声》是克异计划要写的一部多部头的长篇小说。以一八九一年沙俄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为背景,揭露和控诉了沙俄帝国主义对我东北人民实行欺骗和奴役、镇压和屠杀的侵略罪行。看过第一部初稿,我们已满怀信心和希望。记得克异听了我们的意见后,很兴奋,跟着他就干劲十足地投入了第一部的修改。结构虽有所调整变动,人物虽有所增补加强……但这一切,全都在克异的意料之中,他早已胸有成竹。当时,他着急的不是文思不能泉涌、文笔不能酣畅,而是时间紧迫!他有那么多宏深壮丽的生活要写,有那么多气势磅礴的场面要构思,有那么多有姿有彩的人物要描绘!时间对于一个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民作家来说,实在太宝贵了!
  就这样,克异不停地写,不停地想,经过半年的努力,又一次在他的修改稿中,再现了历史的烟尘,人民的风貌;再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川草木;再现了沙俄的嘴脸和暴徒的眉眼……小说逼真但不原始,丰富但不缭乱,复杂但不纷繁,细致入微但不支离破碎,气魄之宏大,境界之辽阔,比预料的更令人满意。这固然与克异倾注了大量心血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克异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他青年时代历尽坎坷,以后又目睹东北人民沦亡之苦,亡国之恨,特别是对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熟悉和了解,给他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生活素材,使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尊。
  对克异,我并不能说是非常熟悉的,但我们很知心,特别是他的为人和才华,使我对他钦敬。克异来京后,考虑到他一家四口都要学习和写作,因此,我们除了给克异准备了一张特大号的写字台外,还放了一张两屉桌,专供他的儿女学习用。但我常常发现,克异不是坐在软椅上,舒舒展展地伏案写作,而是局缩在床头,利用书桌的一角,不停地写,那样子叫人看了很不舒服。是不是因为房子太小?还是桌子不够用?一次我问起了他,克异露出了憨厚难言的神色,温和地说道:“我不习惯!”说完,他怕我误会才告诉我,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伏案写作了。在广州时,他是坐在藤椅上,垫着一块木板写作的。住院期间,他在胸前放上一块木板,坐在病床上写……来北京以后,完全换了一个天地,安静的写作环境,舒舒服服的写作条件,思想可以自由骋驰,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食住不要自己去操心,但长期形成的习惯,却不能一下子就适应。“我那么坐着写,写不出来呀!”我听了一阵心酸,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克异却完全没有觉察到,他兴致勃勃地说:“我的黄金时代,来得迟了一点,但还不算太晚,我要用三年时间,把《历史的回声》四部写完。”说这话时,那刚毅的表情,激动的神色,至今历历在目。克异对自己的才华一贯是估计不足的,但对他的体质又估计得过高。他毕竟太虚弱了,来京半年,只因为一次平常的感冒,便哮喘加剧,高烧不退,最后被送进了医院。住院期间,他也没有停止构思和写作,床头柜的里里外外,床上枕下,放满了书籍、稿纸和手稿,他又象过去住院时那样,打吊针时构思小说,打完吊针便伏在病床上写小说,医生护士只能被他感动,却无法说服他。
  克异对自己的健康,从来是马马虎虎的,但他对别人却关心倍至。他认识一位老中医,知道我患有胆石症,几次动员我去,还给我讲了这位神医的一些故事,以致使我十分动心,我们相约在他给《收获》的稿子全部寄出后就去,谁能想到,他竟在几日之后脑干出血突然猝死,想起这件事,我就无比悲恸。
  我和克异同志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为什么他给我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呢?这是因为他的诚实和真挚,让人一接触就感到可亲可近,他总是诚心诚意地了解别人的艰难、困苦和需求,从而尽力去帮助。他热情而实在,没有一丝虚假和客套,但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是非爱憎;他有着赤子一般的忠诚、和善和忍让精神,但从不随意滥用自己的感情。这一切不仅反映在亲人之间和同志之间的关系上,同样也反映在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和小说里,他把美学的感情和道德的感情,融成一体。
  克异逝世的前两天,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五月二十五日的中午,我在大门口碰到他,他举着刚刚买来的茶叶,一脸笑容,对我说:“一块钱一两的,你不尝尝!”他刚理了发,神采奕奕,看得出当时他的心境是非常好的。晚上下班时,我又在院内羽毛球场上碰到他,他跑过来,一脸激动,“我刚接过电话,约我去谈平反问题,要把过去的档案拿给我看,还真有个结论,要当着我的面烧毁。”说这话时,他没有愤恨和不满,充满了感激之情,只是在谈起那份“结论”的时候,在那双诚实的眼睛里,闪出一丝迷茫的神色。过后我才知道,就是这个没有和本人见过面的“结论”,在已流逝的岁月中,使克异的才华倍受挫伤。
  当时,我知道《收获》正催他的稿子,我怕他精力分散,影响小说修改的进度,便说:“先不忙,二十年的时间都过去了,何在乎这几天,忙过这一阵再去吧!”克异点点头,表现出一种知心的赞许。
  第二天上午工间操休息时,我又在报刊资料室碰上克异,他微红的脸色,显得精神格外的饱满。我说:“克异,你的气色真好!”他笑着说:“怎能不好,昨天接到《收获》的电报,刚才又打来长途电话,函电交加!他们要发表,你们要出版,电影(指《归心似箭》)要去看样片,对我来说,这是最令人兴奋的时刻!”我完全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是啊!克异的电影剧本被压了十多年,他的长篇小说从酝酿到现在也有二十多年了,现在政治上很快就要彻底平反,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他在事业上的宿愿,也都相继要实现了,这如何能不叫他激动、兴奋!
  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这天下午四时左右,姚雪垠同志当时的助手,给克异去传呼电话,才发现他已不省人事。我得知后赶忙跑上小楼,推开克异的房门,立时呆了,傻了。克异背靠着墙,斜坐在床上,脸色蜡黄,没一点血色,他的头深深低下,口边吐出的白沫,早已成为一片白迹,双腿搭拉在床下……看来他自知不适,想躺下休息,刚把笔放下,还没有来得及躺下,就过去了。我赶忙把同志们呼唤来,轻轻的把克异放平,把双腿抱上床去,我把手放在他的腕上,已经没有一点脉搏了,鼻口之间,也没有一丝气息。几分钟后,急救站的医生来了,方知克异已经死去多时,但我们不死心,苦苦哀求,定要他们抢救,医护人员连连打了几针,没有任何反应,立即决定,送往医院抢救。到医院时,已经完全无望了。
  几小时前,克异还有说有笑;几小时后,他竟然和我们永诀了。疑真疑梦,不知如何适应。克异走得太匆忙,太急迫了,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挚友,都对他的早去感到茫然!
  克异逝世整整三年了。这三年,他写的电影剧本《归心似箭》被拍成影片放映后,赢得了社会上的好评;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也已出版,引起了文学界、评论界的重视;克异另一个电影文学剧本《杨靖宇》已发表,可望拍摄。未足花甲人先去,回声阵阵寄衷情。对克异来说,生命之路是太短了!他无疑是一个早逝的作家;但他走过的艺术之路和留在人世间的艺术成果,却有很强的生命力,会长留人间的!
  
  一九八二年六月为纪念克异逝世三周年而作
其他文献
美国作家马丁·马尔蒂(MartinMarty)新作《在自己土地上的朝圣:美国宗教五百年》(PilgrimsinTheirOwnLand:500YearsofAme-ricanReligion)在美国受到好评。评论者认为,本书反映出他文笔优雅的特点。他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扎根一直讲到七十年代,讲述了各种各样宗教的传统,把一本美国宗教史讲得淋漓尽致,即使是了解这些材料的读者也会被吸引住。这本书唯一的缺陷
“我们的一切改革,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进行智力开发的积极性,有利于鼓励广大青少年,广大工人、农民和积极分子加速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求得有益的知识,更好地进行智力开发,可以有多种途径。《读书》编辑部就阅读中外古今的基本著作的问题,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五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向在京的专家、学者请教。各位同志发言要点如下。 
“潇湘”一词,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但是解释不一。《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对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一诗中的潇湘,其注释是:“潇湘,二水名,在永州界。”《古文观止》(清吴楚材等选注)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对潇湘一词的注释是:“潇、湘,二水名,在九江之间。”这两个注释都有一个共同点:说明潇湘是指两条江,但地理位置都交待得很笼统。《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岳阳楼记》
一个美国人爱德华·N·鲁特瓦克,美国有名的强硬派作家,去年在英国出版了一本《苏联大战略》。我已基本不搞国际问题的研究,但对这方面的兴趣还没有完全摆脱,所以有时也还找时间翻翻这类资料和议论。这是一本新书,又是讲苏联战略问题的,也就是讲苏联国际关系的,因此拿来随便看看。这就惹来了麻烦。我除每天翻下《中国日报》之外,久不动整本的英文书。这本书,字小行密,和我目前的视力很不适合,而且常常撞见似曾相识的生词
《读书》一九八四年第三期杨沐《关于对策的断想》一文很值得一读,但有一个疑问。文章说:“后进国家在技术进步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和外汇的缺乏,产生正反馈或良性循环的关键是能否获得更多的资金和外汇,为下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创造条件。”在这里,“正反馈”似应改成“负反馈”。负反馈是一种趋向目的行为,是目标差减少的过程。而正反馈是目标差不断增大的过程。以文章所说的技术进步和资金外汇的关系为例,技术进步为系统I
《世界末日之战》    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是第四十一届国际笔会主席、秘鲁当代著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VargasLlosa1936一)的近作。自一九八一年十月在西班牙出版以来,掀起了拉丁美洲的又一次“文学爆炸”。  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等拉美重要的出版社相继大量印行。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等欧洲国家也陆续出版它的译本。出版量、畅销量和国际影响不亚于当年之《百年孤独》。以评论严谨、评价严格
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弗朗茨·卡夫卡诞生于布拉格。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卡夫卡的名字并没有随着他躯壳的消失而消失,相反,它回荡于世界各地,其声誉之高为奇思异想的卡夫卡本人所想象不到。今天,它不仅代表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这种情况似乎证实了卡夫卡自己说过的一段话:“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上,后世往往比他的同代人更正确,因为人已经作古。只有在死后,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一个人才显露其本色
读德·波伏瓦的两部哲理小说  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两本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和《他人的血》。这两本小说从题材上说相去极远(《人都是要死的》讲一个吃了神奇的药水而长生不老的人六百年的遭际,是一部寓言小说。《他人的血》则描写几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抵抗运动的战士,小说显然是写实的)。然而,这两本书的书名都涉及到死字,似乎应该暗示着它们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他人的血
我国历代女子诗词作品为数不少,但由于生活圈子狭窄,不少诗作内容苍白无力。这主要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束缚,限制了她们生活和创作的自由。不过也有一些女子不幸遭逢乱离,看了较广的社会生活实践,因而写出了优秀的诗篇。汉末蔡文姬的《悲愤诗》就是一个突出例子。李清照后期所作诗词,也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周道荣、许之栩、黄奇珍编选的《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新华版)独辟蹊径,从各种史籍中收集了一些无名女子的爱国词,
赵佶的《鸲鹆图》,2020年12月26日起在南京博物院展出。  900多年前的一天,宋徽宗赵佶拿起画笔,画下了一幅妙趣横生的《鸲鹆(音同“渠育”)图》。鸲鹆,是八哥的别称,赵佶用墨色细致点染了两只激烈缠斗的八哥,打斗间,几根羽毛散落飘零。另一头,在一棵半枯半荣的松树上,正立着第三只八哥,它瞪着圆圆的眼睛,隐隐有振翅之势,嘴巴微张,仿佛观战正酣,又好似要加入战局。  赵佶是历史上出名的“艺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