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观点态度 我有应对策略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能概括诗歌的主旨,能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那么,面对一首诗歌,我们该如何把握其观点与态度呢?下面我们以一道湖南高考卷诗歌赏析题为例来具体阐述。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点拨 要把握下片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借助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 扣住意象,由品味意象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观点与态度。而中国诗词中,很多意象都具有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我们若能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自然能由此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本诗中,“酒”是“豪放”精神的象征;而“风”则是“自由”“无拘无束”的代表。这两个意象实际上也就表现了作者无视困境的豪放、旷达情怀。
  2. 抓住关键词句或诗眼,由关键词句之点而及观点态度之面。如果说,意象是景语,那么,除了景语之外,诗歌之中总有能直接突显作者观点态度的情语。我们若能抓住诗歌中的情语这类关键词,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了。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一个“闹”字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就通过这一“闹”字而流露无遗了。而本词中“便”“任”二字,也有同等效果。“便”为“便是”“就是”之意,“任”为“任凭”之意,有酒卖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任凭自己漂流于江南、江北。这两个字非常明晰地传达了作者那种虽处逆境,但仍乐观豁达、怡然自乐的情怀。
  3. 知人论世,以生活之面析诗歌之点。一般来说,抓住了景语与情语,对诗歌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分析也就会八九不离十了。但我们若能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则会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因为,任何一首诗总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环境,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观点与态度总会打上这种时代与生活的烙印。因而我们可以在诗人生活之面上来解读诗歌这一节点。像陆游的这首词,它作于54岁时东归途中。此时,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作者虽满腹经纶但仕途坎坷,四处漂泊。“有沽酒处便为家”“任江南江北”,作者以一种乐观放达的情怀来面对生命的困厄,当然,对于壮志难酬的陆游而言,在这种乐观中也透着一丝无柰。
  当然,在特定的考试环境下,我们未必能准确回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生活背景。再者,高考所选诗歌未必是我们熟悉的诗人或熟悉诗歌。恰恰相反,其考查对象往往是考生不熟悉的诗人或不常见的诗歌。因而,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我们主要还得从文本入手。此时,分析景语与情语则显得至为重要了。
  明确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解题思路,我们该如何来组织答案答题呢?
  这种题答案的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扣住诗歌意象,描述诗歌情景;
  2. 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分析其作用;
  3. 用简洁的词语说明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示例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写自己只需以酒为伴,有酒处就是家,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描述情景、分析作用),表达了作者旷达自适的情怀(表达观点与态度)。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 ①此诗作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期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第二联)简要分析。
  答:
  。
  简析 杜牧一生仕途不顺,穷困潦倒,且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而此诗又正作于被贬之时,因而作者的抑郁之情可想而知。作者在第二联着一“难”字将他的这种苦闷表露无遗。但作者并非一味苦闷,下句以“菊花”意象传递了作者在逆境中坚韧并保持乐观情怀的处世态度。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
  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描述情景)出句着一“笑”字表达了抑郁之思。对句以“菊花”意象传递旷达之情。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其他文献
篦箕俗称篦子,据传是春秋时期一个名陈七子的人发明创造的。  相传,春秋时代,延陵监狱中有个犯人陈七子。有一天,他看到地上有不少从狱卒打他的毛竹板上掉下来的竹篾片,便灵机一动,就一根一根捡起来,并将其理齐、削尖后,密密齐齐排紧,中间再加一根横档。从自己身上穿的麻衣中,抽下麻线,把竹蔑片编结牢固,拿它篦头发里的虱子。由于齿密,虱子很快被篦落,而且连头发里的污垢也篦干净了。后来,受封于延陵邑的吴王四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