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好心得不到好报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k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女士一家的故事是绝妙的小说素材,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但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家庭的痛苦根源,值得读者深思。
  
  唐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她的女儿小雨今年14岁,经常离家出走,还有自残倾向。愁肠百结的唐女士找到我求助。交谈中我渐渐明了,她现在的痛苦其实很早就埋下了种子。
  柔弱的依赖者
  20年前,唐女士生活在安徽宣城一个小镇上,在一个农业银行储蓄所当普通职员。她长得很漂亮,有许多追求者,但都被她拒绝了。
  1990年夏天,做农产品生意的韩先生从珠海来到小镇,并在半天之内三次光顾唐女士的窗口。唐女士说:“后来我们多次回忆那一天,感觉那真像是命运的安排。一笔很简单的转账业务,他连连出错,居然跑了三趟;而那天,我是替同事值班。”他们就这样认识了,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一年后,二人完婚,定居珠海。
  小镇上,人们猜测,唐女士拒绝了那么多条件很好的男士,不惜辞去公职,离开父母,到遥远的珠海生活,一定是贪图富贵。其实,当年韩先生只是刚刚开办了一家小公司,并不富有。唐女士毅然远嫁,其实是想远离那个偏僻的小镇。当然,不可否认,唐女士爱韩先生。
  婚后,韩先生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唐女士则在珠海帮丈夫打理公司的会计业务,晚上给身在外地的丈夫打长途电话,听遥远而私密的甜言蜜语。由于聚少离多,他们五六年没要孩子。
  不久,唐女士感觉到了来自丈夫的不耐烦。“他经常不接我的电话,无论他人在珠海还是在外地,即使接了也是简短说几句就找理由挂断。我怀疑他有了外遇,可他坚决否认,反怪我疑神疑鬼,依赖性太强。”唐女士承认自己的确依赖性很强,可她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我一个人在珠海,举目无亲,有了麻烦不找他找谁呀?”有一次,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喷出的水把厨房变成了水帘洞,唐女士又听不懂维修工的粤语,身在外地的韩先生只好用长途电话遥控指挥家里的“抗洪救灾”。
  类似的事情发生得多了,韩先生就犯了糊涂,公司的各项业务妻子熟悉得很快,处理起来也挺麻利的,为什么家务事这么没主意?对此,唐女士总是说:“我依赖你,错了吗?你是我丈夫呀,你不爱我了吗?”每当唐女士这样说,韩先生就只好沉默。是啊,妻子依赖丈夫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可怪罪的?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
  但是烦恼终归是烦恼。
  温情的支配者
  1997年,唐女士生下女儿小雨。韩先生欣喜地发现,妻子像是换了一个人,对日常生活忽然具备了掌控力,不仅把女儿养得白白胖胖,还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什么都不让他操心。对此,唐女士也很得意。她说:“生孩子以前,我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现在我是一个母亲,要保护女儿,养育女儿,当然不能什么都靠别人。我发现自己在生活方面挺有能力的,甚至比老公更强!”
  小雨两岁时,唐女士发现丈夫又心事重重起来,不接她电话的事频频发生。唐女士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不再黏人了,为家庭操劳这么多,为什么还不能让丈夫满意?对此,韩先生的解释是:“你太强势了,控制欲太强了,整天指手画脚的,我受不了。”
  唐女士反省,觉得自己的确管得太宽了,家里衣食住行各种事务,无论大小都由她定夺。比如,一家人开车外出,唐女士总是坐在副驾驶座上指挥:“注意左边,有人要超车!”“前方路口有两道左拐道,注意换道。”“刷刷雨吧,看不清路多危险啊!”刚开始,韩先生把妻子的絮叨看成关心,后来就不这么想了,开始故意违背妻子的意志,每每把家庭气氛搞得很紧张。唐女士说:“他越来越厌烦,说我不尊重他,把他当工具使。我不明白,他哪来的这么多怪念头?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全家好?他为什么不领情呢?”她固执地认为,如果丈夫爱她,就会采纳她的意见,如果丈夫横竖看她不顺眼,那一定是不爱她了。这是大多数中国妻子的观念,听上去也有点天经地义的味道,但并非所有丈夫都同意。
  此时的唐女士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怯生生的安徽姑娘了,她多次暗示丈夫,如果真的合不来,可以考虑离婚,但小雨一定要归她。
  韩先生经常赌气说同意离婚,却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唐女士发现,丈夫明显有了一些耐心,比以前听话多了。她认为这是因为丈夫“懂事”了。
  小雨渐渐长大,在幼儿园表现很乖,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过,她有点呆呆的,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一天,唐女士突然接到幼儿园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小雨打伤了小伙伴。从那以后,小雨便每隔一两周就爆发一次,不是打人就是乱摔东西。
  韩先生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建议家长改善家庭环境,多给孩子爱,让孩子生活得轻松一些,不要约束太多。韩先生很愤怒,怪罪妻子平时管得太严,伤害了女儿的心理。唐女士不以为然,她说自己小的时候也是这样,是性格遗传,长大就好了。
  韩先生决定不再忍受,正式向唐女士提出离婚,并要求小雨随他生活。
  离婚拖了两年之久,最后唐女士得到了女儿的抚养权,还有住房的所有权和一笔7位数的补偿金,韩先生每月支付女儿的抚养费2000元。韩先生很大度,搬家时把汽车钥匙放在茶几上,让唐女士先开着,不必考虑归还的事。
  离婚后,唐女士曾经后悔过,但木已成舟,她只能黯然神伤。为调节心情,她带女儿回安徽娘家小住,可只住了两天就回珠海了,因为她受不了父亲指手画脚的做派。
  整个小学阶段,小雨表现尚可,学习成绩也不错,只是比较忧郁,不喜欢和同学交往。探视日,小雨和韩先生过得很开心,但每到告别的时候,小丫头总要问爸爸两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和妈妈离婚?你准备再婚吗?两个问题韩先生都无法回答,他的确弄不清自己为什么要离婚。因为妻子太唠叨?因为妻子太能干?这理由太牵强,又显得很矫情。正因为想不明白,他无法说服自己组建新的家庭。
  上初中以后,小雨变化很大,不再安心学习了,经常一个人随旅行社出游。有时,她出游前不告诉妈妈,也不告诉爸爸,过几天就安然无恙地回来。这便是唐女士所说的“离家出走”。
  伤心的付出者
  回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唐女士颇为伤感,但我还是要追问她来珠海之前的经历。我猜测,那段经历可能更令人痛苦,而且是隐秘的痛苦。
  “你小的时候,父亲很宠爱你,是吗?”我问。
  “是的。”
  “他能满足你很多愿望,只是要求你听话。”
  “是的。”
  “如果你不听话,他会很生气,会强制你就范。是吗?”
  “是的。可是,你怎么知道?”
  “你想逃离父亲,逃离家,可你没有勇气,也没有机会。”
  “没错!你是怎么知道的?”
  “别着急,”我说,“先告诉我,父亲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什么形象?”
  “高大,强势,威严,温暖,对家庭付出很多。我想亲近他,却又想远离他。”
  “再想想看,在你前夫和女儿眼中,你本人是否也是这样的形象?”
  唐女士愣住了,半天不说话。
  “你的父亲不是暴君,却是一个温柔的支配者。”我解释,“他以爱的名义压缩家人的生活空间,制约家人的自我意志,所以让人敬而远之。他不是故意这样做,却造成了真实的伤害。他一定感觉很委屈,认为家人没良心,看不到他的付出,但家人同样感到委屈,甚至度日如年。你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你不自觉地用你讨厌的父亲的方式对待小雨,小雨的心情是什么样?这对你很容易。小雨经常性的不告而别,只是短暂的逃离,等到她长大,可能也会选择一个外地男孩嫁得远远的,就像你当初嫁给韩先生。你看,这像不像一个轮回?”
  “可是,我也曾依赖前夫,非常的依赖,他也同样不喜欢。”
  “第一,父母支配欲强,孩子必然依赖性强;第二,父母支配欲强,孩子必然反叛性强;第三,父母支配欲强,孩子必然效仿。这三层关系看似复杂,其实都不难理解。另外,这三层关系同样适用夫妻关系。刚来珠海时,你逃出父亲的控制不久,自我意志和自信心处于重建阶段,加上不熟悉环境,你会本能地把韩先生当做父亲来依靠。但你的黏人同样是一种支配行为,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且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所以不会给你的婚姻造成实质性的危害。当你生了小雨,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支配欲终于爆发,毕竟,婴儿太好支配了,婴儿也太需要妈妈的支配了。但是,如果披上‘无私奉献’、‘为大家好’的外衣,你满足自己的支配欲时就会失去底线,最终逼得韩先生和小雨都离开你。”
  “我真的有你说的那么不堪吗?”唐女士流着泪问。
  “比如,韩先生开车,你坐在旁边指手画脚。你的本意当然是好的,但那是很危险的习惯,你的打扰可能让他分神,引发车祸。交通规则也有不要和司机交谈的规定。我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支配小雨的,让我猜一猜好吗?”我说,“给小雨买什么款式的衣服,你说了算;小雨梳什么发式,你说了算;小雨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你说了算;小雨和哪些同学来往,还是你说了算。如果小雨不听话,或做了什么事违背了你的意志,你会和她促膝谈心,告诉她你有多辛苦,你有多爱她,并暗示,如果她再不听话,就不再爱她了,是吗?”
  唐女士默默点头。过了一会儿,她问:“我是不是得了心理疾病?”
  孤独的投射者
  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别人,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别人,心理学上叫“投射”。如果对方接受了,就叫“认同”。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投射与认同无处不在。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在玩投射的游戏,也渴望对方认同,但并不强制对方,对方不认同,我们也不会太失望。然而,有些人特别执著,他们投射时,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对方必须认同,如果对方不认同,他们会严重焦虑,甚至想断绝关系。这种心理机制,心理学上称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另外,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这样一来,关系就失衡了。玩投射性认同游戏的人,他看似在乎你,其实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导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不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
  通常,投射者会发出“你必须如此,否则……”的威胁性信息。作为被投射者,当你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威胁,感觉自己丧失了选择权,即失去了自我意志,就会本能地选择逃离。
  唐女士小声问:“是的,丈夫已经离开了我,现在女儿也要离开我……”
  我说:“他们受不了你的压制,选择逃离,但并没有否定你的一切。韩先生不与你争女儿,不与你争钱财,主动把汽车留给你,还坚持不再婚,而小雨的所谓离家出走也充分考虑到了安全因素。这一切,难道不能理解为他们在等待你改变吗?”
  “真的吗?”唐女士半信半疑,但我看得出,她希望这是真的。
  “只要你别那么执著,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他们肯定会感念你对他们的好,不仅小雨会更爱你,你和韩先生破镜重圆也未可知。当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你要自省、觉悟,还要适应崭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不过,相信我,你每做出一点努力,就会收获双倍的快乐。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就常来聊聊吧,关于投射与认同,不是几个小时能聊得透的。”
  唐女士眼中闪烁着希望的泪光,嘴唇颤抖着,使劲点头。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