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感染危险因素及与预防措施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ma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46-01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1年7月~2013年6月28例普外科手术感染患者的资料记为观察组,同期28例未并发感染患者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监测28例感染患者,发现普外科手术感染与手术类型、患者年龄、手术前后应用抗生素、手术方法、糖尿病等并发症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能有效降低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感染率,对已出现感染的患者,应介入有效的干预治疗。
  【关键词】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感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SSI位居院内感染第3位,一旦发生,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剧患者痛苦,部分难以控制的SSI会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1]。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医务人员预防感染意识相对淡薄,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基层医院普外科患者手术感染的研究中,必须探明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1年7月~2013年6月28例普外科手术感染患者的资料记为观察组,同期28例未并发感染患者的资料作为对照组,根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诊断,术后切口存在红、肿、热等炎症反应;切口处可见脓性分泌物;深部手术切口引流液及穿刺液为脓液;切口打开时可见脓性分泌物。
  1.2方法 对可疑术后部位感染病例,常规送切口分泌物标准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及细菌分离鉴定,对患者手术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手术前后应用抗生素、性别、病种、手术类型、并发症合并情况、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手术切口等。
  1.3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显示p<0.05时,表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诊断准确率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方法为χ2检验。
  2结果
  3讨论
  外科术后感染是临床治疗常见的并发症,给外科医生带来巨大困扰,术后感染发生率也是评价医院实力、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老年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力降低,周围血管对炎症反应能力降低,同时部分老年患者皮下脂肪较厚,影响手术野的暴露,延长手术时间[2]。手术切口的长度与手术感染率也呈正相关,较长的手术切口增加术野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同时创面增大,出血及局部血肿形成,这些因素均增加手术切口污染的机会。相关文献报道,手术部位感染以Ⅱ、Ⅲ类手术为主,这类手术多为胃肠道手术,术中胃肠道内容物或腹腔渗出液容易污染切口致感染。单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白蛋白<35g/L,患者发生SSI比例较高,因此择期手术应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免疫力,减少SSI的发生[3]。
  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及控制,对老年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内源性感染,加强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肥胖患者尽量使用锐性分离,避免使用电刀及钝性分离,对于Ⅱ、Ⅲ类手术,要减少为内容物及腹腔脓性渗出液切口,保护好切口,择期手术做好肠道准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避免术前准备不足进行手术。抗生素在切口感染中的疗效已得到认可,在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4],我们主张在术前1h使用小剂量抗生素能气到预防性抗感染作用。其他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手术器械严格消毒等,不赘述。
  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能有效降低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感染率,对已出现感染的患者,应介入有效的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其彬.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探讨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09,7(7):87-88.
  [2]杨成虎,范秀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探讨.西部医学,2011,21(5):808.809.
  [3]赵明红.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4(5):519.
  [4]谢中全.普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中国综合临床,2009,21(8):1421.1423.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43-01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妇产科近两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诊断方法、治疗方式与治疗效果。结果:子宫肌瘤的发病群体主要是育龄妇女,对患者的诊断主要是借助于B超检查和确认,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反复性的月经不调、不孕与流产等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36-01  【摘要】目的: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措施的探讨。方法:在我院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诊断的小儿患者中,选取140例对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周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21.42%,在4周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32.14%,在8周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3.57%,8周的治疗效果明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44-02  【摘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角色的重新调整,新型的医患关系不断纷繁复杂化。公立医院的管理有了更为突出的伦理学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对公立医院管理伦理学渊源、产生背景、对待、正确处理等问题的探讨,对其管理伦理学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47-01  【摘要】目的 谈论老年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由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老年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的治疗情况、安全转运资料等对其作出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安全转运危重老年患者的更有效方法和运转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和效果。结果90例老年危重患者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32-01  【摘要】目的 探讨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43例宫颈糜烂患者给予干扰素栓治疗,实验组44例宫颈糜烂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微波治疗。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3%、79.07%,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46-02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诊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管理。 方法:对我院急诊科305例危重症病人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安全转运防范措施。 结果:有34例(11.15%)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结论:通过加强护士职业素质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危重病人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49-02  【摘要】在妇科护理工作中怎样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为患者营造和谐的就医氛围,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从阐述妇科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入手,分析了产生安全隐患的因素,并提出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安全隐患 对策 因素 观念 素质  “保证医疗安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41-02  【摘要】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PICC)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替代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优缺点。方法 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40例患者采取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对照组40例采取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吸收时间,胸膜肥厚情况,患者耐受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52-01  【摘要】目的 手术室护理查对制度的作用分析和探讨。 方法 以2011年至2012年我院接收的手术患者120例最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护理,实验组采用查对制度,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满意度。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0.6h,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50-01  【摘要】目的:针对手术室的护理纠纷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解决护理纠纷的方式,从源头进行阻断,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 方法: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结果:手术室护理纠纷在进行教育管理后有所减少。 结论: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