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红素对交感性眼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7的抑制作用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d19890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雷公藤红素对交感性眼炎(SO)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SO患者10例及健康对照组10名纳入研究。抽取所有参与者的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s。将PBMCs分为A~D组。A组为正常人PBMCs;B组为SO患者PBMCs;C组为SO患者PBMCs,并在其培养液中加入0.5 μmol/L的雷公藤红素;D组为SO患者PBMCs,并在其培养液中加入1.0 μmol/L的雷公藤红素。培养3 d后,分别收集4组细胞的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IL-23和IL-17的含量。向A、B组加入50 ng/ml重组人IL-23(rIL-23)分别作为A1、B1组,加入50 ng/ml rIL-23+1 μmol/L雷公藤红素分别作为A2、B2组。培养3 d后,分别收集4组细胞的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检测IL-17的含量。

结果

A~D组PBMCs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3含量分别为(228.43±17.27)、(513.85±36.46)、(381.07±20.93)、(237.14±17.97)pg/ml,IL-17含量分别为(220.55±31.15)、(866.77±72.92)、(517.43±54.87)、(242.89±34.09)pg/ml。除A组与D组PBMCs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3含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两组间PBMCs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3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B2组PBMCs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含量分别为(428.43±24.53)、(229.15±23.28)、(1373.39±89.51)、(571.01±94.88)pg/ml。A2、B2组PBMCs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含量分别较A1、B1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雷公藤红素可以抑制SO患者PBMCs分泌IL-17,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23/IL-17通路发挥作用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一个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并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CD)2型家系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位点。方法1个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并GCD 2型家系三代10名成员纳入研究。其中,患者6例、健康成员4名。患者中男、女各3例;均为双眼。所有受试者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角膜内皮计数检查。采集所有受试者以及与其共同生活、无相关遗传性疾病的配偶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基因组DNA,
目的观察多灶性脉络膜炎(MFC)不同性质病灶的多种影像检查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MFC的28例患者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31~49岁,平均年龄(41.5±0.8)岁。双眼发病23例,单眼发病5例。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眼底自身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单眼颞侧BRVO伴黄斑水肿的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3.16±9.68)岁。病程3~90 d,平均病程(15.24±15.18)d。所有患者双眼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均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对其3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眼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与视力及视物变形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43例43只眼(IEM组)及正常者35名35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物变形评分表(M-chart表)、彩色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BC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提供高分辨率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结构图像并量化血流密度,具有无创、快速和可重复特点。近视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PM);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血流密度的改变与其密切相关。单纯性近视中,OCTA可分层分区量化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监测病程进展,并通过分析其相关性增加对病变机制的认识;PM中,OCTA在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萎缩
目的观察白血病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白血病合并CMVR患者7例1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10只眼,女性2例3只眼;平均年龄(33.20±20.37)岁。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后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均有CMV-DNA血清阳性病史。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6例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排斥反应4例,均口服或静脉滴注糖皮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