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529632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的价值导向,学就是为了用。这一宗旨是明确的,因此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语言实践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阅读与练笔之间的对接,让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化为无痕呢?这就亟待于我们进一步关注“随文练笔”。
  一、关注“写什么”还是“怎么写”
  “写什么”是决定其“内容”,而“怎么写”指向的就是方法、技能。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专家也都撰文呼吁,教材内容只是给学生提升言语内容的一个“范例”,其例更倾向于“写作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了其内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视野,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的尴尬。因而对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重视得还不够,再加上练笔内容和文本内容不完全吻合,并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滞缓。
  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结合和对比的手法展现樟树“保持香气”的特点。在处理这一自然段随文练笔的时候,我们如果另起炉灶,让学生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去写一种植物或动物,把很多精力都放在“写什么”上,这样一来就偏移了随文练笔的指向,使得学生的受益“趋窄”了。如果我们就地取材,运用先概括后具体和对比手法,描写樟树“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利用习得的方法,巧用文本中的资源进行练笔,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怎么写”上,就既是一种方法的落实,又便于检查反馈学生的习得情况,同时也便于学生间的取长补短和资源共享,这样更利于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处说的关注“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不是贬一褒一,两者不可偏废,也无轻重之分,最合适的是在关注“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写”。这样的随文练笔如果长此以往,便能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上更多地得益。
  二、关注“练笔”明确“指向”
  随着语用意识的提升,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尝试着将写作训练“化整为零”,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但在平时的执行过程中,有不少老师实施得不够严谨,较为随意,使得有些练笔训练不符合文本要求和情境需要,造成阅读和写作的严重割裂,从而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练笔”,更要明确练笔的“指向”,使它更能契合学生文本阅读的期待心理,这样的高度融合才能取得更佳的练笔效果,才能水乳交融,成为一体。
  比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是一篇“点面结合”的好范例。在写到“点”黄晓文时,作者抓住其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他英勇顽强的特点,也透过他把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为了练习“点面结合”,让学生去写一次劳动场面、大课间活动、课间十分钟……由于练笔的强行介入,使得学生从文本的情境中一下子抽离出来,使得阅读过程产生了思维的断裂,反而影响了言语的习得,偏离了“航向”,也易于分散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此处设计时,我们不妨抓住黄晓文经简单包扎、冲上大堤后的省略号做些文章,让学生进行一些细节描写的训练,更能深化人物形象,体悟人物品性,突出我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这样的无缝链接,既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让这一“点”更加形象鲜明,使这一“点”更成为了“点”,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同时,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连一个标点符号也别放过,读出标点符号背后的真正内涵,此可谓一举多得。
  三、关注“形式”还是“价值”
  随文练笔的形式有很多,其切入点也有很多。我们只是一味地为随文练笔而练笔,还是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更多地关注其“价值”呢?这一点恐怕无须我多言。在此赘言,更多地是想提醒大家应注意随文练笔的“价值”,这样才更行之有效,有的放矢。
  我们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经常看到老师们抓住“有的……有的……”这一句式对所有的内容进行承接串连,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或练笔。低年级如此,中年级亦然,到了高年级还是层出不穷。这样的练笔看似从细节到整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可是频繁的、不适时机的训练,反而失去了其价值。
  比如《秦兵马俑》“武士俑”一段中,“有的……有的……”是概括地描写了武士俑的不同形态。而《欢乐的泼水节》中“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这一句式其价值在于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将人们在泼水节肆无忌惮、自由自在的氛围写了出来。因而,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信息,仿照其写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这样的举措才是相得益彰,不是为了“语用”而“用语”。我们只有潜心研磨句式,借鉴范例,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新颖有价值的言语形式训练,才会指向明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诸如此类的训练不是不可,而是应根据不同语境,不同年级段学生,不同言语特点,更有机地进行练笔训练,从而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适时、合适地加以利用,抓住其价值,明确指向,紧扣阅读和表达的内在联系,破解其言语密码,做好“吸纳”和“倾吐”的有机衔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言语智慧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编者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是一个新兴领域,是党建工作的薄弱点,也是一个难点、一块短板。今年8月开始,在省委组织部安排部署下,湖北集中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力争到12月底通过100天时间,大幅度提高“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推动“两新”领域党建工作全面進步、全面过硬,努力实现“短板变样板、难点变亮点”。
6月30日至7月6日,武汉累计降雨量560.5毫米,突破了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的最大值。一轮又一轮的强降雨肆意造访江城,江城成了“水城”。  大武汉告急!南湖地区告急!  一  “1米多深积水已将南湖变成一座孤城,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更糟糕的是南湖风华天城小区停电停水,老人孩子都困在家中……”7月7日上午9时,一则灾情新闻牵动着南国置业企业员工的心。  “市面上的救生器材
赢了奥赛 输了素质  奥数赛场上又传来好消息:在英国举行的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获得全球16金中的10金。但其中的一则小插曲让人大跌眼镜:在参加竞赛的中外学生互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水杯、笔,中国孩子没准备,只好回赠人民币。  在小老外们看来,不论比赛输赢,赛后都要向竞争对手赠送礼物以表达善意和尊敬。而中国选手压根儿就没把国外选手视为友人,只是视为你赢我输的竞争对
此题初看起来较复杂,事实上我们仔细分析题意后,可以得到以下三种解法。  这道选择题是不定项选择题,那么,是否还会有其他答案呢?因只要原平衡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0,就可满足正向移动后使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那么假设其逆向移动而且全部将水转化完全,也会使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而此时即可求出起始时的NH3与CO2的物质的量比,由十字交叉法可知,当它们的物质的量比为14:13时,即体积比为14:13时也
会发光的柳树  在江苏丹徒县,曾有很多人看见几株会发光的柳树。白天,这些在田边的腐朽树桩丝毫不引人注目,可是到了夜间,它却闪烁着神秘的、浅蓝色的荧光,即使狂风暴雨、酷暑严寒也经久不息。这稀奇事很快就传开了。  后来,经过专家研究终于解开了疑团。原来,会发光的不是柳树,而是一种寄生在它身上的真菌——假蜜环菌。这种真菌在苏、浙、皖一带分布很普遍,它们会找一些树桩安身,长得像棉絮一样的白色菌丝体吮吸着植
一天24小时变成1秒  想象一下,平时动作“慢吞吞”,外形“圆滚滚”的地球忽然像发疯的陀螺一样,以每秒一圈的速度高速旋转起来——这样会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存在于这个“陀螺”上的我们,又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首先,我们可能要重新安排时间,不然以原本的计时方法我们可能会快速“变老”。当地球以每秒一圈的速度旋转,我们的一天再也不是24个小时,而变成了短暂的一秒钟。黑夜和白昼“平分”了这一秒钟的时间,
于是一个诗人说,请给我们谈美。  他回答说:  你们到处追求美,除了她自己做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到她呢?  除了她做了你的言语的编造者之外,你如何能谈论她呢?  冤抑的、受伤的人说:“美是仁爱的,和柔的,如同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她自己的光荣中半含着羞涩,在我们中间行走。”  热情的人说:“不,美是一种全能的可畏的东西,暴风似的,摇撼了上天下地。”  疲乏的、忧苦的人说:“美是温柔的微
摘 要:如何写好作文批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好的批语,学生读后能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文的兴趣,增强写作文的信心。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内容具体、语句生动、针对性强、有指导性的作文批语呢?  关键词:作文批语;写作兴趣;概念化评语;因人而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4-052-1  一、作
英雄大冶,革命摇篮。大冶是鄂東南革命斗争中心、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十二军、红八军、红三军团的诞生地。坐落于大冶南山头的金公祠是鄂东南地区我党最早的领导核心和指挥中心“中共大冶中心县委”旧址所在地。在这片英雄辈出、鲜血浸染的土地上,红色遗址星罗棋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前进道路上,百万大冶人民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奋力谱写了新时代大冶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
摘要:近三十年的沈從文研究基本在“地方-民族/国家”“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框架中展开。近十年来,研究者开始更多注意到沈从文“牧歌”图景中的“现代”与“国家”问题。在这一问题视域下,研究者注意到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的核心之一苗区。早期的沈从文特别喜欢在小说中描绘苗族的形象。1930年代之后,在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中,苗族则已经消失在“中华民族”中。这一转向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密切相关。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