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之平等理念与等差实践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w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人性论"从性与命两个角度论证了人性之善,而人性又是人之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属性,是每个人都先天具备的,因而从人性角度来讲,人生来是平等的。这种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赋予了人与人之间具有平等的道德权利。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存在着"劳心"与"劳力"之人,"治人"与"治于人"之人的区别,这是由个人对于仁义等"四心"或求或舍的不同态度与方式决定的,从而也决定了其社会分工实践上的等差,这也是为何在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原因。孟子将其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平等理念与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等差实践很好地结合
其他文献
百色市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中,该市是全国、广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
内容提要 现代性问题是否具有共同认可的可能性,这是现代性自身的二歧性所造成的。也就是指理性化因素和非理性化因素的共存而使然。如果追问这种二歧性的根源,我们需要首先反思所谓的理性,反思一下理性的本质与界限,反思理性与科学是否能够等同。康德曾经为现代性问题进行的奠基淡出了思想史的视域。在遭遇了现代性的困境之后,我们不妨重新回到康德的那个奠基:理性批判。  关键词 现代性 二歧性 理性批判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