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ao81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点,依据现阶段汉语言文学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网络平台和技术的发展特点。分析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困境
  作者简介:于超(1977-),男,山东省泰安市人,汉,本科,山东省泰安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室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艺术创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汉语言文学的推广方案也得到了创新,而有效推广汉语言文学也成为当前传播文化的重点。同时,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获取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掌握新的发展机遇、正确面对挑战也成为现阶段推广汉语言文学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传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汉语言文学与生活脱节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传播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的问题。最典型如人们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可以获取非常多的历史文化,但是因为汉语言文学知识具备理论性、悠久性以及丰富性,导致其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区别,人们在阅读和观看的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文化传播者结合群众阅读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从而引导群众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当然,也需要结合历史真实性进行传播,不然会为群众构建历史框架带来影响。
  (二)受众被动接受
  以往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在纸媒、电视等媒体中被动接受,但是在互联网中受众的地位出现了改变,从以往受众的地位转变成主体,与报纸、电视等媒体平等偷用,受众也拥有了发表观点的权利。同时,从另一观点分析,网络的出现也阻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惯于应用电子技术书写文字,这样导致人们出现“提笔忘字”的问题,如在网络中人们经常会应用输入网络用语,将“我”与“偶”用混。
  (三)受到网络用语的影响
  在网络系统当中,汉语言文学的推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用语的出现也存在一定的特点,其拥有无边界、超越媒体、跨越时空、数字化等特点,在应用这种创新性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丰富语言的创造空间和个性化展现空间,并且网络用语受到了人们的支持和大量应用,人们喜欢这种简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随着网络用语的不断增加,促使网络用语逐渐引用到人们的社交沟通和视频网络之中。
  二、网络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合作推广理念的发展
  在以往汉语言文学推广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是以院校教学为主导,并且实施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这样推广汉语言文学的方式过于单调,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而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网络平台和技术的影响下,汉语言文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逐渐构建了一个多样化、多元素的合作式推广理念,群众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和技术获取更多汉语言文学知识,并且在有关网站上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传递给网站管理员,或者是与自己一样浏览信息的群众,在彼此互帮互助中获取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特别需要注重实施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活动,其中就包含知识竞赛、文学评论等开放性活动,从而为群众提供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平台。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推广汉语言文学知识,必须要结合网络平台和相关技术,从而为汉语言文学推广工作创造新的机遇。但是如何正确应用网络平台来推广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成为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网络环境中拥有的资源数量较大,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环境较为自由,可以全面展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背景下,群众可以自主发掘自身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强能。同时,还可以结合平台上的彼此沟通改正自身存在的問题。青少年是推广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群体,其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展现欲望,在实际推广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一群体的特点,设定知识问答活动,促使青少年自主结合网络获取更多的答案,并且传递到相关平台中,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提升了群众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主观能动性。
  (三)辩证看待网络用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语言应用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网络中的用语对传统意义上人们的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述所说网络用语约束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但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对网络用语构成的特点进行分析,其发展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很多网络用语满足汉语言文学的用语特点,但还有的则异于汉语言文学用语的特点。从网络用语特点的应用群体分析,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学生,学生的文化知识一般较低,对于学科用语没有一定的概念,促使网络用语应用次数在不断增加,这样会影响实际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由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提升词语标准化的教学,促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用语存在的弊端,且提升学生对标准性网络用语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实际发展中不断提升语言的规范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将会带来一个新的环境。在推广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需要满足时代变迁的需求与网络彼此结合,从而引导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发展,提升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且结合辩证分析网络用语,促使语言文化向着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慧.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14-315.
  [2]王蕾滋.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 新西部(理论版),2016,(04):115 114.
  [3]吕晔林.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 今日中国论坛,2015,(12):167-168.
其他文献
摘 要:严歌苓笔下的“南京大屠杀”不再是需要口诛笔伐的历史存在,而是一个展现极致人性的特殊极致环境。严歌苓说:“我对人性感兴趣,而对展现人性的舞台毫无兴趣。”[1]确实只有在极致的环境才能激发出埋藏于最深处的人性,在日寇屠城的极端战争环境中,毫不相干的人聚在了一起,不论职业不论性别。先前的伪装被战争撕开,人性深处最本质的真善美显现出来,在一次次舍身救人的壮举中完成了灵魂的救赎。  关键词:极端背景
摘 要:人名是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华烟云》中的人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包含着作者的特别用心。本文从作者命名意图出发,从五个方面着重分析了《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命名方式。  关键词:《京华烟云》;命名意图  作者简介:陶立军(1980-),女,湖北荆门人,武汉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与汉语方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传统的公钥密码的安全性是基于大整数分解和离散对数困难问题,然而在量子计算机上存在分解整数和求解离散对数问题的多项式时间算法,因此,传统公钥密码存在被量子计算机攻破的潜
摘 要: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往往会借助主要人物的服装表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两位女性角色服装外表的描写,探析着装与她们性格命运之间的关系,这种服装政治也折射出了女性群体内部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地位。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服装;性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从张爱玲创作出的女性人物形象序列
摘 要:隐喻是文学语篇中运用到最多的语言技巧,常常在文学语篇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虽然语篇里对隐喻运用的较多,但是从语篇这方面对隐喻的探究却是很少。本文对隐喻和语篇做了简要的概述,从语篇的方面开展了对隐喻的研究,探索隐喻在语篇构建中起到的效果,强调了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重要性,希望引起相关读者的重视。  关键词:隐喻;文学语篇;探究  作者简介:李懿诺(2001.7-),汉族,就读于西安市航天中学。  
无论是政府、军队,还是企业、公司,信息按照其重要程度通常划分为不同的密级,信息系统依然。不同密级之间的信息交互问题成为国家、军队,甚至私营公司高度重视的信息安全问题。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