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亚甲蓝对全身麻醉恢复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a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亚甲蓝在全甲状腺切除术中对全身麻醉恢复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7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麻下因甲状腺癌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4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n=20):亚甲蓝组(M组)与对照组(C组)。麻醉方法为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0 mmHg。M组为手术开始后30 min内,将亚甲蓝以3 mg/kg剂量溶于5%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完毕;C组则输注5%葡萄糖250 ml。术中调整靶控丙泊酚血浆浓度,将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控制在40~60,静脉输注瑞芬太尼,间断推注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记录苏醒时间和苏醒时丙泊酚血浆浓度,记录术后30 min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3 d时,采用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SST)、数字广度测试(DST)、连线测试A(TMT-A)和连线测试B(TMT-B)评估患者认知功能。

结果

M组与C组苏醒时间分别为(9.5±2.1)、(7.0±2.0)s,苏醒时丙泊酚血浆浓度分别为(1.2±0.2)、(1.7±0.2)μg/ml,与C组相比,M组苏醒时间延长,苏醒时丙泊酚血浆浓度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醒后10 min内,M组CRS-R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min时CRS-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及3 d认知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静脉输注亚甲蓝可短暂影响全身麻醉恢复,但对术后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6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表型并明确其致病变异,为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个家系的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或引产组织样本,应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先证者的全部基因进行检测,用PCR反应扩增检出的变异位点,之后进行Sanger测序。在6个家系的所有成员以及100名健康对照中对检测到的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家系1的先证者及其女儿携带
期刊
目的对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腭裂等畸形的新生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应用常规G带对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用低深度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low-coverage massively parallel 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 CNV-seq)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 CNVs)分析。结果患儿核型为
期刊
目的对1例临床表现为竖头不稳、四肢肌张力低下的女性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和姐弟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检测,对疑似致病性变异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结果基因测序显示患儿CHRND基因存在c.354C>A(p.N118K)杂合变异,未在其父母及姐弟外周血中发现该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明确1例发育迟缓伴多发畸形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和来源,分析其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检测。结果G显带分析提示患儿的染色体核型为46,X,add(Y)(q11.23),其父母核型均未见异常。SNP array检测提示患儿染色体
随着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标记技术(BACs-on-Beads™,BoBs)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产前诊断中常会发现Xp22.3微缺失/微重复病例。由于其发生率较高,国内对Xp22.3微缺失/微重复的病理意义研究较少,本文针对Xp22.3微缺失/微重复的流行病学、产生机制、临床表型及产前诊断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一组常见的累及周围神经的单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率约为1/2500。CMT1A是CMT最常见的亚型,约占确诊病例的50%。目前认为CMT1A的病因为外周髓鞘蛋白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紊乱,与NRG1/ErbB通路失调、脂质代谢障碍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施旺细胞髓鞘形成。目前CMT1A患者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针
期刊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是新兴的亚专科,《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以《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为基础,经多次集体会议讨论形成,内容更加丰富新颖,吸收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最新观点、最新方法及最新认识和实践操作,也吸纳了近年来协作组的原创性多中心研究成果与科学文献,突出体现了多学科特点。新共识发布将是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助力器,将持续推动中国神经外科重症医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