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偶尔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这就需要教师机智应对,灵活采取有效方法把这些意外情况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为教学活动增资添彩。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关键词】意外;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错就错
一、因势利导法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突然的“不配合”往往会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对此,教师要沉着冷静,机智地找出幼儿不配合的因素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因势利导,巧妙地将幼儿的思维导向教学活动内容。
在科学教学活动“我是中国娃”中,为了让幼儿了解中国地理的博大精深,我给每组幼儿分发了一本《幼儿园地图册·中国》,让他们边看边了解。孰料,第二组的小朋友一拿到书,就喊了起来:“这本书封皮烂了,我们不要开封的。”
第二组的小组长拿着书要换没有开封的书,但我事先是按小组准备的书已经无书可换,怎么办?我思忖片刻,灵机一动道:“开封不能不要的哦,开封是我们中国城市大家庭中的一员,开封府里有个包青天,说的就是我们今天的开封市哦。”幼儿被我这么一说对开封产生了兴趣,不再纠缠着换书了。我就从书中的开封市说起,引导幼儿了解有趣、有故事可讲的中国城市。
通过幼儿“不要开封的书”关联到“中国城市开封”,因势利导地将这一意外事件引向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借题发挥法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做小动作、不认真参与活动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行为中找出有价值的题眼,借机发挥一下,不但有助于引导犯错误的幼儿意识到自已的错误,还有助于其他幼儿轻松获得所学知识。
在绘本教学活动“蛤蟆爷爷的秘诀”中,幼儿玲玲模仿蛤蟆的样子做鬼脸,逗得其他小朋友哈哈大笑。玲玲这一突如起来的行为让我很是措手不及,我暗示玲玲停止做鬼脸,但她依然我行我素。看着爱模仿的玲玲,我想何不发挥她的表演特长呢?于是,我对玲玲说:“老师一边讲述故事,你一边表演故事中蛤蟆爷爷怎么样?”玲玲欣然同意。我又请了另一名有表演特长的幼儿辉辉来表演故事中的小蛤蟆,我则串演其他故事角色。在边讲述边表演故事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恰到好处的借题发挥有助于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意外和麻烦。面对玲玲模仿蛤蟆样子做鬼脸的行为,我借机发挥了她爱表演的特长,将原本只有我单调讲述的绘本故事转化为表演绘本故事,使得绘本故事更容易被幼儿轻松习得。
三、将错就错法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有幼儿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教师要根据幼儿错误表现出来的不足及时调整活动环节,使错误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比如,在科学活动“动物”中,我问:马、狗、牛都是动物吗?为什么呢?幼儿:因为它们都会叫。我说:蚯蚓不会叫,它是动物。幼儿:蚯蚓会爬,会爬的都是动物。我说:小鸟和小鱼都不会爬,但小鸟会飞、小鱼会游,它们不是动物吗?幼儿: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都叫动物。我说:能活动的叫动物,那么飞机是不是动物呢?它也能活动。幼儿:飞机自己不会活动,它没有生命,是人开动的,不是动物。在我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幼儿终于答到关键之处,于是我肯定道:你们说得很好,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是动物。
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知识和对动物的概念认知,我通过不断地质疑幼儿的错误认识来激发幼儿的思辨思维,最终引导幼儿成功地概括出“动物”这一概念。其实,让幼儿在自我探索、自我体验中感悟错误,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能使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变成充满激情的快乐旅程。
【关键词】意外;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错就错
一、因势利导法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突然的“不配合”往往会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对此,教师要沉着冷静,机智地找出幼儿不配合的因素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因势利导,巧妙地将幼儿的思维导向教学活动内容。
在科学教学活动“我是中国娃”中,为了让幼儿了解中国地理的博大精深,我给每组幼儿分发了一本《幼儿园地图册·中国》,让他们边看边了解。孰料,第二组的小朋友一拿到书,就喊了起来:“这本书封皮烂了,我们不要开封的。”
第二组的小组长拿着书要换没有开封的书,但我事先是按小组准备的书已经无书可换,怎么办?我思忖片刻,灵机一动道:“开封不能不要的哦,开封是我们中国城市大家庭中的一员,开封府里有个包青天,说的就是我们今天的开封市哦。”幼儿被我这么一说对开封产生了兴趣,不再纠缠着换书了。我就从书中的开封市说起,引导幼儿了解有趣、有故事可讲的中国城市。
通过幼儿“不要开封的书”关联到“中国城市开封”,因势利导地将这一意外事件引向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借题发挥法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做小动作、不认真参与活动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行为中找出有价值的题眼,借机发挥一下,不但有助于引导犯错误的幼儿意识到自已的错误,还有助于其他幼儿轻松获得所学知识。
在绘本教学活动“蛤蟆爷爷的秘诀”中,幼儿玲玲模仿蛤蟆的样子做鬼脸,逗得其他小朋友哈哈大笑。玲玲这一突如起来的行为让我很是措手不及,我暗示玲玲停止做鬼脸,但她依然我行我素。看着爱模仿的玲玲,我想何不发挥她的表演特长呢?于是,我对玲玲说:“老师一边讲述故事,你一边表演故事中蛤蟆爷爷怎么样?”玲玲欣然同意。我又请了另一名有表演特长的幼儿辉辉来表演故事中的小蛤蟆,我则串演其他故事角色。在边讲述边表演故事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恰到好处的借题发挥有助于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意外和麻烦。面对玲玲模仿蛤蟆样子做鬼脸的行为,我借机发挥了她爱表演的特长,将原本只有我单调讲述的绘本故事转化为表演绘本故事,使得绘本故事更容易被幼儿轻松习得。
三、将错就错法
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有幼儿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教师要根据幼儿错误表现出来的不足及时调整活动环节,使错误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比如,在科学活动“动物”中,我问:马、狗、牛都是动物吗?为什么呢?幼儿:因为它们都会叫。我说:蚯蚓不会叫,它是动物。幼儿:蚯蚓会爬,会爬的都是动物。我说:小鸟和小鱼都不会爬,但小鸟会飞、小鱼会游,它们不是动物吗?幼儿: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都叫动物。我说:能活动的叫动物,那么飞机是不是动物呢?它也能活动。幼儿:飞机自己不会活动,它没有生命,是人开动的,不是动物。在我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幼儿终于答到关键之处,于是我肯定道:你们说得很好,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是动物。
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知识和对动物的概念认知,我通过不断地质疑幼儿的错误认识来激发幼儿的思辨思维,最终引导幼儿成功地概括出“动物”这一概念。其实,让幼儿在自我探索、自我体验中感悟错误,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能使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变成充满激情的快乐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