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啸八年1-6,温靖邦
花城出版社,1-3部,2005;4-6部,2011
花城出版社2005年推出的大型信史类长篇抗战小说《虎啸八年》,在时隔6年之后终于等来了收官之作——《虎啸八年》4、5、6于2011年抗战结束66周年纪念日之前出版了。
本书作者温靖邦是个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非党人士,年轻时的梦想是当将军,曾越境参加缅共游击队,后来研究中国现代史,有丰富扎实的史学基础,文学功力深厚。父亲是出身黄埔的飞行员,抗战英雄。打游击失败后,温靖邦立志写作,要将心头所熟悉的民国史以小说形式写出来,做个“纸上的将军”。《虎啸八年》系列只是其民国系列中重要的一环。原计划写9大本,后来压缩了1∕3,以现在的6部收官,基本反映了抗战正面战场的全貌。
《虎啸八年4》秉承其一贯拒绝戏说、还原真相、大气厚重的写法,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台儿庄血战、水淹中原一系列惨痛惊悚的场面,读来令人胸闷气结,但其间也穿插了夏侯雅虎与褚雪欣这一对苦命鸳鸯在战争中聚散离合的悲情故事,使民族战争这样的大主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精彩的部分是中日双方高中低各层次政治军事人物的对话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不仅反映出时代——民国之特点,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个生动的民国人物,比如经常瞎指挥的蒋介石,性格首鼠的汪精卫,霸道的陈璧君,精明的白崇禧,巧于算计钻营的周佛海,善于拖延逃跑的中央军将领胡宗南、汤恩伯、桂永清等,会打仗敢抗上有脾气的薛岳,有担当任劳怨的好干部陈诚,还有行为龌龊的孙元良……通过这一系列人物的塑造,抗战的历史活化起来,战场的烽烟燃烧起来,让人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及那个耻辱的、血腥的、苦难的,也是意气风发的年代,之后感叹:原来中国并非生来就这般小康模样的啊!……在书中,我们看见了一个不同以往被妖魔化的蒋介石,去除了意识形态化和符号标签化,蒋介石被还原成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其实就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眼光一般的军事家,公關一流的权术家。
《虎啸八年5》重彩描写武汉会战,其间穿插汪日和谈过程,以及中日间高度紧张的情报战。血腥艰难的战场战事是作者最擅长的部分,不仅战争双方的战略意图表述清晰,每个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如不畏牺牲、特别能打的何健的女婿李觉,看到他的部队几乎打光了仍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的场景相信任何人都会动容。还有中央军系列的方靖,身先士卒用机枪打敌机;张灵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领敢死队偷袭成功;渴望建功立业的薛岳既有智谋也有钢骨、脾气、胆量,关键时刻硬是抗命不让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脱离战场整补,而把机会留给了真正需要整补的李觉……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在民族战争中不止八路军英勇善战,能以劣势枪械对付飞机大炮,中央军里一样也有这样的英雄好汉;不仅共产党人能以生命捍卫民族利益,国民党人中一样也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者。
最好看的部分当属国共日三方的谍报战,军统之花郑苹如在危急时刻受到中共地下党员赤虎的救助逃脱,最后在生死关头又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赤虎。她的美丽与付出是张爱玲不能理解的,所以才有《色戒》;而温靖邦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郑苹如,塑造了一个重大义轻生死的巾帼英雄。此外日谍白鳅与赤虎之间的斗法也写得曲折惊险,十分吸引。用文学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震撼并感动读者,《虎啸5》基本做到了。
《虎啸八年6》——丛书收官之作。首先详细披露汪精卫复杂曲折的投敌心理及过程。汪对自己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心怀不满,加之悍妻陈璧君、权臣周佛海的聒噪相逼和他自身耳根子软摇摆不定的性格,决定了他最终选择的悲剧性。更悲剧的事情发生在他的知音陈公博身上。此公从一开始就不赞成汪与日本人合作,言语行动从起初顶撞、躲避,直到后来愤于高宗武、陶希圣等始作俑者弃汪而回归重庆时才“挺身而出”,为保全私谊重义气而弃名节与大义于不顾,个中原委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有了这些铺垫,汪精卫集团与日本合作的过程才显得真实可信,比直斥其汉奸卖国更有说服力。
其次描写荒唐的长沙大火和惊心动魄的常德保卫战。直书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事前治事不力用人不当,事后推卸责任让下属酆悌替他顶全罪,使我们看出这位儒将的短来,也反映出民国政府地方政权的腐败无能。而以浓墨重彩描绘的昆仑山大捷,也让我们看见了中央军“精锐中的精锐”杜聿明第五军在残酷战事中的钢铁意志与铁血作风。当看到战斗结束后,第五军主力郑洞国荣誉第一师全师1.3万人最后仅剩下700余人,师长郑洞国与军长杜聿明抱头痛哭时,时空虽然跨越了66年,我们依然会血涌上头,他们的坚守和尽职反衬了统帅部的颟顸无能,也让读者领略了困局之中军人的风骨与能力。
总之,温靖邦历时十载,苦心演绎,终于为抗战正面战场提交了一份堪称完美的记录。《虎啸八年》(全六册)不穿越,不戏说,不忽悠,端的好看。看了,便知。
作者单位:广东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 袁剑)
花城出版社,1-3部,2005;4-6部,2011
花城出版社2005年推出的大型信史类长篇抗战小说《虎啸八年》,在时隔6年之后终于等来了收官之作——《虎啸八年》4、5、6于2011年抗战结束66周年纪念日之前出版了。
本书作者温靖邦是个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非党人士,年轻时的梦想是当将军,曾越境参加缅共游击队,后来研究中国现代史,有丰富扎实的史学基础,文学功力深厚。父亲是出身黄埔的飞行员,抗战英雄。打游击失败后,温靖邦立志写作,要将心头所熟悉的民国史以小说形式写出来,做个“纸上的将军”。《虎啸八年》系列只是其民国系列中重要的一环。原计划写9大本,后来压缩了1∕3,以现在的6部收官,基本反映了抗战正面战场的全貌。
《虎啸八年4》秉承其一贯拒绝戏说、还原真相、大气厚重的写法,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台儿庄血战、水淹中原一系列惨痛惊悚的场面,读来令人胸闷气结,但其间也穿插了夏侯雅虎与褚雪欣这一对苦命鸳鸯在战争中聚散离合的悲情故事,使民族战争这样的大主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精彩的部分是中日双方高中低各层次政治军事人物的对话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不仅反映出时代——民国之特点,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个生动的民国人物,比如经常瞎指挥的蒋介石,性格首鼠的汪精卫,霸道的陈璧君,精明的白崇禧,巧于算计钻营的周佛海,善于拖延逃跑的中央军将领胡宗南、汤恩伯、桂永清等,会打仗敢抗上有脾气的薛岳,有担当任劳怨的好干部陈诚,还有行为龌龊的孙元良……通过这一系列人物的塑造,抗战的历史活化起来,战场的烽烟燃烧起来,让人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及那个耻辱的、血腥的、苦难的,也是意气风发的年代,之后感叹:原来中国并非生来就这般小康模样的啊!……在书中,我们看见了一个不同以往被妖魔化的蒋介石,去除了意识形态化和符号标签化,蒋介石被还原成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其实就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眼光一般的军事家,公關一流的权术家。
《虎啸八年5》重彩描写武汉会战,其间穿插汪日和谈过程,以及中日间高度紧张的情报战。血腥艰难的战场战事是作者最擅长的部分,不仅战争双方的战略意图表述清晰,每个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如不畏牺牲、特别能打的何健的女婿李觉,看到他的部队几乎打光了仍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的场景相信任何人都会动容。还有中央军系列的方靖,身先士卒用机枪打敌机;张灵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领敢死队偷袭成功;渴望建功立业的薛岳既有智谋也有钢骨、脾气、胆量,关键时刻硬是抗命不让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脱离战场整补,而把机会留给了真正需要整补的李觉……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在民族战争中不止八路军英勇善战,能以劣势枪械对付飞机大炮,中央军里一样也有这样的英雄好汉;不仅共产党人能以生命捍卫民族利益,国民党人中一样也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者。
最好看的部分当属国共日三方的谍报战,军统之花郑苹如在危急时刻受到中共地下党员赤虎的救助逃脱,最后在生死关头又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赤虎。她的美丽与付出是张爱玲不能理解的,所以才有《色戒》;而温靖邦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郑苹如,塑造了一个重大义轻生死的巾帼英雄。此外日谍白鳅与赤虎之间的斗法也写得曲折惊险,十分吸引。用文学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震撼并感动读者,《虎啸5》基本做到了。
《虎啸八年6》——丛书收官之作。首先详细披露汪精卫复杂曲折的投敌心理及过程。汪对自己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心怀不满,加之悍妻陈璧君、权臣周佛海的聒噪相逼和他自身耳根子软摇摆不定的性格,决定了他最终选择的悲剧性。更悲剧的事情发生在他的知音陈公博身上。此公从一开始就不赞成汪与日本人合作,言语行动从起初顶撞、躲避,直到后来愤于高宗武、陶希圣等始作俑者弃汪而回归重庆时才“挺身而出”,为保全私谊重义气而弃名节与大义于不顾,个中原委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有了这些铺垫,汪精卫集团与日本合作的过程才显得真实可信,比直斥其汉奸卖国更有说服力。
其次描写荒唐的长沙大火和惊心动魄的常德保卫战。直书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事前治事不力用人不当,事后推卸责任让下属酆悌替他顶全罪,使我们看出这位儒将的短来,也反映出民国政府地方政权的腐败无能。而以浓墨重彩描绘的昆仑山大捷,也让我们看见了中央军“精锐中的精锐”杜聿明第五军在残酷战事中的钢铁意志与铁血作风。当看到战斗结束后,第五军主力郑洞国荣誉第一师全师1.3万人最后仅剩下700余人,师长郑洞国与军长杜聿明抱头痛哭时,时空虽然跨越了66年,我们依然会血涌上头,他们的坚守和尽职反衬了统帅部的颟顸无能,也让读者领略了困局之中军人的风骨与能力。
总之,温靖邦历时十载,苦心演绎,终于为抗战正面战场提交了一份堪称完美的记录。《虎啸八年》(全六册)不穿越,不戏说,不忽悠,端的好看。看了,便知。
作者单位:广东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 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