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存在听力障碍的孩子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先天或后天的生理缺陷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他们后天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如:自卑、抑郁、暴躁、逆反等。因为家庭、社会、自身等因素,与正常的学生相比,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我校已根据听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课程,针对某些听障学生典型心理和行为问题,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矫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是对听障学生表现出的若干典型个案进行的分析。
关键词:听障 心理问题 因素 矫治 成效
1.绪论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和技能的形成,更是各种需要、动机、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 发展。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而言,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听障学生心理问题做浅薄的剖析,进而对听障学生心理问题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探讨研究。
1.1我国听障学生问题现状及研究意义
听障学生,即听觉障碍的学生,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听力损伤,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语言声音的学生[1]。2006年,据国家16部委联合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听障学生心理问题总检率为67%,其中至少存在一项心理问题的听障学生所占比率为22.8%。由上述数字显示,我国听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相当之高,且寻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较之同龄学生,听障学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的特殊生活及情感经历,是他们比健听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探讨研究听障学生心理问题对于特殊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就我校听障学生所存在的若干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具有参考性意义矫治方法。
1.2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听障学生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单就听障学生而言,本研究者认为林崇德先生[2]所指的两个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较为合适,一是适应性指标,二是发展性指标。前者为一切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否则属于心理不健康,比如妒忌、自卑、任性、焦虑、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等心理或行为问题。后者复杂很多,主要为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
今年的各项调查显示,听障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表现为躯体化、强迫、偏执。但总的来说,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可表述为以下5个方面[3]:(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佳;(2)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卑倾向;(3)情绪情感体验存在孤独体验;(4)人际交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对人焦虑及判别认知错误;(5)各异发展方面,听障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正常学生一致。
1.3术语说明
1)听障学生,即听觉障碍的学生,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听力损伤,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语言声音的学生。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2.听障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2.1心理問题综述
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重于知识、生活、生存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因而在特殊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遇听障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众多,现结合本人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案例对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解剖。
2.2自卑倾向
1)个案例举
陈**,11岁,身体瘦弱,开始时学习比较努力,但是成绩一直较差。在和他人沟通时容易紧张,手语不熟练,在表达不清楚意思的时候更加手忙脚乱,常常引来对方的取笑。因此,他逐渐越来越少与人交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不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时常睡觉,老师提问或者布置的作业,他既不回答也不完成。
2)成因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比正常人理解能力差和慢,社会上的某些人对残疾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所以听障学生在交往、学习、生活过程中常会遭到他人的嘲笑讥讽。长期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渐渐地丧失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形成了自卑和怯懦等心理特征。
2.3青少年青春期焦虑心理
1)个案例举
有的女生月经初潮很害怕,不敢告诉老师或亲属,稍大一点的女生,在经期,下课时不敢去女厕所换卫生巾,怕被同学笑话,结果弄得裤子上、椅子。处于青春期的男生身上也有不少问题出现,如男生故意去碰撞女生的胸部,掀起女生的裙子等。少数青春期听障学生有早恋倾向。
2)成因分析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少年听障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虽然有听力障碍,但是他们的生理和健全青少年是一样的, 由于性的逐渐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与健全人一样会对异性产生好奇感,渴望了解自己,了解异性,但是他们的性知识与健全青少年相比显得极其贫乏,很多学生就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向父母求教时,只有很少部分家长能圆满地给予解答,而主动向孩子作解答的更少,同时由于理解水平低,使他们对许多问题不能理解或凭主观理解;因此他们只能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去了解和接近异性,表现出一些不雅或极端的行为[5]。
2.4判断是非的误区
1)个案例举
学生张*,15岁,父亲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妈妈带着他和四岁的妹妹。他上课时常常跟旁边的同学打闹,甚至在课堂上随便离开座位,完全没有学校和课堂纪律意识,当遇到与自己意愿不符的事,就会露出极其愤怒的表情,瞪着双眼,口中喋喋不休地骂人,还会对周围的人大打出手,同学离不敢与之相处。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不接受,表现出不屑,有时还会和老师发生冲突。
2)成因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地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地、深刻地判断是非、好坏、善恶、美丑。在听障学生与普通中小学生的问卷对比中显示:“对自己非常好的人就是好人”,听障学生选“是”的占55.99%,而正常学生选是的仅占19.09%, “常常与初次相见的人能愉快交谈” “对他人有明显的好恶”“经常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失败后总是说别人的不对”“欺负别的同伴”等选项,选“是”的听障学生都明显高于正常学生。
3.心理问题案例矫治探讨
3.1自卑倾向矫治
自卑倾向表现为低自我的概念,包括对自我性格、兴趣、欲望、他人、周遭环境、处理社会事物经验、生活期望目标等表现为评价过低[4]
对此,针对存在此类问题的听障学生,结合我校经验,可以总结为: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以下就本文2.2案例展开讨论。
3.1.1矫治方法
陈**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心理封闭本能强烈,自尊心隐蔽。对于别人的尊重,会倍加看重,但对于取笑和忽视,他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加上学习能力较差,一直努力却无成效,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自尊心遭到一次次打击,从而导致他以上的退缩行为。
(1)善于发现他的特长
本领与信心合起来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将其展示,适时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陈**虽然学习成绩差,不爱和他人交流,却喜欢绘画。利用这一特长,在班级或校内绘画比赛时,鼓励他投稿,并获得相关奖励。绘画课上,也将他的作品作为展示让别的同学学习观摩,让同学们敬佩陈**的同时,也让他发现自己闪光点,大大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2)鼓励参加集体活动
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不但可以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还可以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起合作的友谊关系,从而扩大聋哑学生狭窄的交际范围,给他们的生活填筑鲜活的内容。
虽然陈**体型瘦弱,但是跑步很快。运动会上鼓励他报名参加班级接力跑,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培养他的集体合作精神,增进他与队友的感情,后来在运动会的班级接力跑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3)培养学习积极性
确立简单易行的目标,如上课做到认真听讲,每节课做到至少回答一次老师提问。授课老师上课时对他积极提问,回答正确时及时夸奖和鼓励他。作业的布置因人而异,如果上课的进度跟不上,就把布置作业的难度控制在他能完成的等级上,让其通过努力能独立完成,体验到完成作业的成功感,提高他的自信心,从而推动学习积极性。
3.1.2教育成效
通过实施以上几项措施,陈**渐渐开朗起来,在班级里结交了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课余时间他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学习、聊游戏、聊篮球等共同兴趣的事。学校开展活动的时候,他甚至主动要求参加。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上课不仅积极回答问题,不懂的还主动向老师询问,因而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
3.2青少年青春期焦虑心理矫治
青少年青春期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聋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一般的青少年差,那么适时的青春期教育很重要的。
3.2.1矫治方法
(1)进行青春期常识教育
根据聋生生理和年龄的特点,把聋生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教学(10—13岁和13—18岁),大部分课程男女分班授课。结合聋生实际,采用较为直观的图片、模型、录象等教具,较系统地向聋生传授青春期常识,帮助聋生正确地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特点,培养良好的性心理素质,迈好青春第一步。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由于聋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单调,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我们就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如组织春秋游、汇演编排节目、担任校内环境督导工作、组织参观、联谊等活动,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从活动中学习各种在课堂上学不到或不能体会、理解的知识,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帮人、学会排解烦恼,解除青春期焦虑等等。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除了面向集体的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咨询外,对个别需要特殊辅导的学生,积极家校配合了解情况,针对特殊问题,实施辅导方法。
3.2.2教育成效
学校开设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很受聋生欢迎,上课时听(看)得特别认真,下课时还追着老师问答释疑,学生的青春期知识面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男女生之间,懂得尊重、懂得关心、懂得礼让,基本上消除了那种不雅和极端行为。
3.3判断是非误区问题矫治
青少年青春期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聋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一般的青少年差,那么适时的青春期教育很重要的。
3.3.1矫治方法
(1)进行青春期常识教育
根据聋生生理和年龄的特点,把聋生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教学(10—13岁和13—18岁),大部分课程男女分班授课。结合聋生实际,采用较为直观的图片、模型、录象等教具,较系统地向聋生传授青春期常识,帮助聋生正确地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特点,培养良好的性心理素质,迈好青春第一步。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由于聋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单调,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我们就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如组织春秋游、汇演编排节目、担任校内环境督导工作、组织参观、联谊等活动,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从活动中学习各种在课堂上学不到或不能体会、理解的知识,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帮人、学会排解烦恼,解除青春期焦虑等等。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除了面向集体的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咨询外,对个别需要特殊辅导的学生,积极家校配合了解情况,针对特殊问题,实施辅导方法。
3.3.2教育成效
学校开设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很受聋生欢迎,上课时听(看)得特别认真,下课时还追着老师问这问那,解除疑惑,学生的青春期知识面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男女生之间,懂得尊重、懂得关心、懂得礼让,基本上消除了那种不雅和极端行为。
4.结论
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师,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协作,同时需要详加考虑个体及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差异,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6]。
此外,听障学生在听力上有缺陷,并不代表完全失去听见声音的能力,有时透过适当的助听设备或者语言训练可以加以改善,这对发现及矫正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听障学生易产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良好的适应潜能的存在,其自身及周遭的家人、教师、朋友等,应对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及介入矫正方式的运用有更多的认识。
每一位听觉障碍的学生,对我们特殊教育体系都是独一无二的挑战。本文旨在借由本校的实际案例对听障学生心理问题作浅薄的探讨,提供对于听障学生更多的了解,进一步进行对此问题的交流互动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珂珂,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2010,B8441
[2]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毓虑,雄中学报第九期.高雄.1995
[4] 张春舆,张氏心理辞典.台北.1995
[5] 刘盈江.听障青少年性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疏导.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中国性科学》. 2007. C913.5
[6] 邓文,聋哑学校聋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1997
关键词:听障 心理问题 因素 矫治 成效
1.绪论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和技能的形成,更是各种需要、动机、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 发展。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而言,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听障学生心理问题做浅薄的剖析,进而对听障学生心理问题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探讨研究。
1.1我国听障学生问题现状及研究意义
听障学生,即听觉障碍的学生,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听力损伤,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语言声音的学生[1]。2006年,据国家16部委联合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听障学生心理问题总检率为67%,其中至少存在一项心理问题的听障学生所占比率为22.8%。由上述数字显示,我国听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相当之高,且寻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较之同龄学生,听障学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的特殊生活及情感经历,是他们比健听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探讨研究听障学生心理问题对于特殊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就我校听障学生所存在的若干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具有参考性意义矫治方法。
1.2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听障学生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单就听障学生而言,本研究者认为林崇德先生[2]所指的两个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较为合适,一是适应性指标,二是发展性指标。前者为一切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否则属于心理不健康,比如妒忌、自卑、任性、焦虑、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等心理或行为问题。后者复杂很多,主要为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
今年的各项调查显示,听障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表现为躯体化、强迫、偏执。但总的来说,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可表述为以下5个方面[3]:(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佳;(2)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卑倾向;(3)情绪情感体验存在孤独体验;(4)人际交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对人焦虑及判别认知错误;(5)各异发展方面,听障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正常学生一致。
1.3术语说明
1)听障学生,即听觉障碍的学生,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听力损伤,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语言声音的学生。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2.听障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2.1心理問题综述
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重于知识、生活、生存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因而在特殊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遇听障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众多,现结合本人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案例对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解剖。
2.2自卑倾向
1)个案例举
陈**,11岁,身体瘦弱,开始时学习比较努力,但是成绩一直较差。在和他人沟通时容易紧张,手语不熟练,在表达不清楚意思的时候更加手忙脚乱,常常引来对方的取笑。因此,他逐渐越来越少与人交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不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时常睡觉,老师提问或者布置的作业,他既不回答也不完成。
2)成因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比正常人理解能力差和慢,社会上的某些人对残疾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所以听障学生在交往、学习、生活过程中常会遭到他人的嘲笑讥讽。长期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渐渐地丧失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形成了自卑和怯懦等心理特征。
2.3青少年青春期焦虑心理
1)个案例举
有的女生月经初潮很害怕,不敢告诉老师或亲属,稍大一点的女生,在经期,下课时不敢去女厕所换卫生巾,怕被同学笑话,结果弄得裤子上、椅子。处于青春期的男生身上也有不少问题出现,如男生故意去碰撞女生的胸部,掀起女生的裙子等。少数青春期听障学生有早恋倾向。
2)成因分析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少年听障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虽然有听力障碍,但是他们的生理和健全青少年是一样的, 由于性的逐渐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与健全人一样会对异性产生好奇感,渴望了解自己,了解异性,但是他们的性知识与健全青少年相比显得极其贫乏,很多学生就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向父母求教时,只有很少部分家长能圆满地给予解答,而主动向孩子作解答的更少,同时由于理解水平低,使他们对许多问题不能理解或凭主观理解;因此他们只能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去了解和接近异性,表现出一些不雅或极端的行为[5]。
2.4判断是非的误区
1)个案例举
学生张*,15岁,父亲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妈妈带着他和四岁的妹妹。他上课时常常跟旁边的同学打闹,甚至在课堂上随便离开座位,完全没有学校和课堂纪律意识,当遇到与自己意愿不符的事,就会露出极其愤怒的表情,瞪着双眼,口中喋喋不休地骂人,还会对周围的人大打出手,同学离不敢与之相处。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不接受,表现出不屑,有时还会和老师发生冲突。
2)成因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地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地、深刻地判断是非、好坏、善恶、美丑。在听障学生与普通中小学生的问卷对比中显示:“对自己非常好的人就是好人”,听障学生选“是”的占55.99%,而正常学生选是的仅占19.09%, “常常与初次相见的人能愉快交谈” “对他人有明显的好恶”“经常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失败后总是说别人的不对”“欺负别的同伴”等选项,选“是”的听障学生都明显高于正常学生。
3.心理问题案例矫治探讨
3.1自卑倾向矫治
自卑倾向表现为低自我的概念,包括对自我性格、兴趣、欲望、他人、周遭环境、处理社会事物经验、生活期望目标等表现为评价过低[4]
对此,针对存在此类问题的听障学生,结合我校经验,可以总结为: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以下就本文2.2案例展开讨论。
3.1.1矫治方法
陈**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心理封闭本能强烈,自尊心隐蔽。对于别人的尊重,会倍加看重,但对于取笑和忽视,他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加上学习能力较差,一直努力却无成效,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自尊心遭到一次次打击,从而导致他以上的退缩行为。
(1)善于发现他的特长
本领与信心合起来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将其展示,适时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陈**虽然学习成绩差,不爱和他人交流,却喜欢绘画。利用这一特长,在班级或校内绘画比赛时,鼓励他投稿,并获得相关奖励。绘画课上,也将他的作品作为展示让别的同学学习观摩,让同学们敬佩陈**的同时,也让他发现自己闪光点,大大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2)鼓励参加集体活动
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不但可以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还可以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起合作的友谊关系,从而扩大聋哑学生狭窄的交际范围,给他们的生活填筑鲜活的内容。
虽然陈**体型瘦弱,但是跑步很快。运动会上鼓励他报名参加班级接力跑,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培养他的集体合作精神,增进他与队友的感情,后来在运动会的班级接力跑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3)培养学习积极性
确立简单易行的目标,如上课做到认真听讲,每节课做到至少回答一次老师提问。授课老师上课时对他积极提问,回答正确时及时夸奖和鼓励他。作业的布置因人而异,如果上课的进度跟不上,就把布置作业的难度控制在他能完成的等级上,让其通过努力能独立完成,体验到完成作业的成功感,提高他的自信心,从而推动学习积极性。
3.1.2教育成效
通过实施以上几项措施,陈**渐渐开朗起来,在班级里结交了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课余时间他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学习、聊游戏、聊篮球等共同兴趣的事。学校开展活动的时候,他甚至主动要求参加。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上课不仅积极回答问题,不懂的还主动向老师询问,因而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
3.2青少年青春期焦虑心理矫治
青少年青春期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聋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一般的青少年差,那么适时的青春期教育很重要的。
3.2.1矫治方法
(1)进行青春期常识教育
根据聋生生理和年龄的特点,把聋生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教学(10—13岁和13—18岁),大部分课程男女分班授课。结合聋生实际,采用较为直观的图片、模型、录象等教具,较系统地向聋生传授青春期常识,帮助聋生正确地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特点,培养良好的性心理素质,迈好青春第一步。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由于聋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单调,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我们就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如组织春秋游、汇演编排节目、担任校内环境督导工作、组织参观、联谊等活动,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从活动中学习各种在课堂上学不到或不能体会、理解的知识,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帮人、学会排解烦恼,解除青春期焦虑等等。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除了面向集体的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咨询外,对个别需要特殊辅导的学生,积极家校配合了解情况,针对特殊问题,实施辅导方法。
3.2.2教育成效
学校开设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很受聋生欢迎,上课时听(看)得特别认真,下课时还追着老师问答释疑,学生的青春期知识面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男女生之间,懂得尊重、懂得关心、懂得礼让,基本上消除了那种不雅和极端行为。
3.3判断是非误区问题矫治
青少年青春期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聋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一般的青少年差,那么适时的青春期教育很重要的。
3.3.1矫治方法
(1)进行青春期常识教育
根据聋生生理和年龄的特点,把聋生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教学(10—13岁和13—18岁),大部分课程男女分班授课。结合聋生实际,采用较为直观的图片、模型、录象等教具,较系统地向聋生传授青春期常识,帮助聋生正确地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特点,培养良好的性心理素质,迈好青春第一步。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由于聋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单调,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我们就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如组织春秋游、汇演编排节目、担任校内环境督导工作、组织参观、联谊等活动,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从活动中学习各种在课堂上学不到或不能体会、理解的知识,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帮人、学会排解烦恼,解除青春期焦虑等等。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除了面向集体的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咨询外,对个别需要特殊辅导的学生,积极家校配合了解情况,针对特殊问题,实施辅导方法。
3.3.2教育成效
学校开设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很受聋生欢迎,上课时听(看)得特别认真,下课时还追着老师问这问那,解除疑惑,学生的青春期知识面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男女生之间,懂得尊重、懂得关心、懂得礼让,基本上消除了那种不雅和极端行为。
4.结论
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师,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协作,同时需要详加考虑个体及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差异,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6]。
此外,听障学生在听力上有缺陷,并不代表完全失去听见声音的能力,有时透过适当的助听设备或者语言训练可以加以改善,这对发现及矫正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听障学生易产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良好的适应潜能的存在,其自身及周遭的家人、教师、朋友等,应对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及介入矫正方式的运用有更多的认识。
每一位听觉障碍的学生,对我们特殊教育体系都是独一无二的挑战。本文旨在借由本校的实际案例对听障学生心理问题作浅薄的探讨,提供对于听障学生更多的了解,进一步进行对此问题的交流互动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珂珂,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2010,B8441
[2]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毓虑,雄中学报第九期.高雄.1995
[4] 张春舆,张氏心理辞典.台北.1995
[5] 刘盈江.听障青少年性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疏导.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中国性科学》. 2007. C913.5
[6] 邓文,聋哑学校聋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