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矿区水文地质模型及试验参数基础上的坎上铁矿矿坑涌水量预测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某铁矿的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铁矿矿坑涌水量预测的相关研究,望同行参考指正。
  [关键词]水文地质模型 矿坑涌水量 坎上铁矿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49-1
  1研究区概况
  该铁矿为鞍山式铁矿,铁矿层产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矿体呈似层状产出,产状向西陡倾。矿区分为南北两个矿段,两矿段矿体相距825m。,经地质详查,取得铁矿石资源量(332+333)4311.8 万吨,属中型矿床。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由四个含水层和两个弱透水层构成。
  2水文地质条件的新认识
  通过对铁矿南矿段进行补充勘查,基本查明南矿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并取得了以下新认识:
  (1)矿区内不存在断层。
  (2)南矿段第四系第一含水层与第二含水层之间存在稳定的粘性土层,该粘性土层在矿区及其周边连续分布,对于阻止强富水的第四系第一含水层孔隙水进入矿井至关重要。
  (3)南矿段第四系第二含水层中等富水,第四系底部粘性土层分布不连续,与基岩裂隙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
  (4)南矿段基岩渗透性与富水性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为弱富水,矿带中南部及其西侧附近地段达到中等富水。
  3矿区水文地质模型
  3.1矿区水文地质结构
  (1)第四系第一含水层:底界埋深45.0~57.1m,含水层总厚度29~49.11m,含水层主要岩性为较纯净的卵石、砾石、砾砂,其次为中砂、粗砂,卵石粒径一般2~5cm,最大10~27 cm。根据民井简易抽水试验结果,q=10.16~83.33L/s.m,K=144.57~770.26m/d,属于极强富水含水层。
  (2)第一弱透水层:该层分布连续、较稳定,底界埋深47.28~75.91m,矿区及周边不存在透水天窗。岩性为粉质粘土夹薄层浅黄色粉土或灰黑色淤泥质粘土,局部为泥包砾。厚度一般为2.0~20.41m。20 个原状土样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层隔水性较好,垂向渗透系数0.00002-0.00417 m/d。
  (3)第四系第二含水层:底界埋深55.5-88.86m,厚度6.36-27.34m,见图1。含水层主要岩性为中等风化的砾砂、砾石层,其次为中等风化的中砂、粗砂、卵石。其中卵石粒径一般为2-7cm,最大可达7-10cm,小于第一含水层。长石颗粒风化,手捻成粉末状。根据抽水试验资料, q=0.011~1.07L/s.m,K=0.15~7.953m/d,属于弱-中等富水含水层。北矿段弱富水,南矿段中等富水。
  (4)第二弱透水层由第四系底部粘性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组成,底界埋深62.20~109.26m,厚度3.1-35.21m。第四系底部粘性土层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分布不稳定,局部缺失,透水性差,7 个原状土样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垂向渗透系数0.0000087 -0.01719 m/d。强风化带(含全风化)底界埋深62.20~109.26m,厚度3.10~24.90m。基岩强风化带透水性差,注水试验与抽水试验 K=0.0074~0.078m/d。
  (5)风化裂隙水:基岩弱风化带底界埋深73.98~139.91m,厚度2.05~50.02mm。属于弱-中等富水含水层。8 个孔的单孔稳定流三次降深抽水试验q=0.0081-0.263L/s.m,K=0.015-15.984m/d。北矿段弱富水,南矿段中等富水。
  (6)构造裂隙水:基岩破碎带总厚度2.0-50.67m。构造裂隙含水层属于弱富水-中等富水含水层,14 个孔单孔稳定流三次降深抽水试验:s=5.28~99.81m,Q=1.419-25.668m3/h, q=0.005-0.344 L/s.m,K=0.038-3.315m/d。北矿段弱富水。南矿段在180m 以上弱富水;180m 以下在矿带中南部及其西侧附近地段达到中等富水,其它地段为弱富水。在利用矿区地质、水文地质钻孔,参考物探成果,并搜集了矿区周边钻孔资料基础上,编制了矿区含水层、弱透水层厚度及底板高程分布图。
  3.2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1)第四系第二含水层与基岩裂隙水之间存在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南矿段构造裂隙水7 天群孔抽水过程中,SK6、SK7、SK13 号孔总抽水量91.416 m3/h,附近的第四系第二含水层观测孔(SK15)在6 分钟后观测到水位下降,24 小时水位累计下降0.788m,48 小时抽水累计下降0.909m,7 天抽水结束时累计下降1.01m。北矿段第四系第二含水层观测孔(SK10、SK11)亦观测到水位降,7 天抽水结束时累计下降0.13-0.23m。表明构造裂隙水与上覆第四系第二含水层孔隙水存在水力联系。
  (2)第四系第一含水层与基岩裂隙水之间没有水力联系在南矿段进行的基岩构造裂隙水群孔抽水试验,第一含水层观测孔均未观测到水位下降。北矿段进行的孔组抽水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3)基岩构造裂隙水与风化裂隙水存在相对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孔组抽水试验表明,无论是在风化裂隙水抽水还是在构造裂隙水抽水,另一含水层4-40 分钟后即观测到水位下降,最大降深达0.080-0.355m。第四系第二含水层的抽水试验中,不仅风化裂隙水有降深,构造裂隙水也有较明显的下降,最大降深达0.085-0.120m。
  (4)南矿段与北矿段之间的基岩构造裂隙水存在水力联系南矿段群孔抽水试验期间,除第四系第一含水层外,北矿段不同层位的观测孔,均有观测孔观测到水位下降,表明两个矿段之间存在水力联系。
  4矿坑涌水量预测
  4.1矿坑涌水量预测
  利用已验证后的数值模型,针对矿区开发利用方案,预测北矿段和南矿段单独开采与联合开采时各开采水平矿坑涌水量。
  4.2矿坑涌水量评价
  两种方法的矿坑涌水量预测结果接近。目前矿区水文地质模型已基本建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已基本查清,矿床开采方案已基本确定,考虑到在处理复杂的多层越流系统及非均一含水系统方面,数值法具有大井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确定矿坑涌水量采用数值法的预测成果。
  5结论
  铁矿的水文地质条件经过多次勘查后已基本查明。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系由第四系第一含水层、第一弱透水层、第四系第二含水层、第二弱透水层、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构成的复杂的多层越流系统。其中,矿区第四系第二含水层、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在北矿段和南矿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其他文献
[摘要]淮阴-响水口断裂为江苏地层分区的重要界线,其陆域位置研究历来已久,但海域位置至今尚未明确。本次研究利用多方法手段,首次确定了淮阴-响水口断裂在南黄海海域的具体位置走向,并明确了开山岛的地层归属。  [关键词]断裂 淮阴-响水口断裂 苏北-南黄海断陷盆地 下扬子地台  [中图分类号] O34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43-2  1引言  淮阴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地籍测量的概念及特点,介绍了数字测量技术的作业过程,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数字测量 地籍测量 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58-1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土地管理人员所使用的地籍图可以直接显示于屏幕,各项数据可以在计算机中随时查寻、变更。现代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
期刊
[摘要]测绘是工程建设中用以获得基本数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测绘工程又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保障测绘的质量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议,为以后的测绘工程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测绘工程 质量管理 系统控制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65-2  1测
期刊
[摘要]现今时段中,测绘范畴之内的综合管理,整合了GIS,修补了惯用测绘的漏洞。建构的数据库,被用于平日之中的生产测绘,提升数值精准。本文解析了本源的GIS机理,建构了测绘架构之中的综合管理。设定总体框架,侧重安全管控、关联着的保密事宜。综合特性的新颖体系,包含完备性能。它提快了测绘建设特有的进展速率,提升原有的管控水准。  [关键词]GIS 测绘综合管理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F407.1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地质建设的倾斜,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地质勘查工作通过GPS技术已经能够将地质测绘工作提升一个高度。GPS技术的发展使得地质测量可靠、精准、时间短。笔者基于GPS的技术特点,阐述了GPS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重要性,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具体应用,旨在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利用GPS技术进行地质测绘工作。  [关键词]地质测绘 GPS 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P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对GPS技术在地籍测绘控制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GPS系统 地籍测绘 控制测量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59-1  1地籍测绘控制测量与GPS技术的相关分析  1.1地籍测绘的控制测量分析  地籍测绘是指在地籍作图前期准备工作中,为适应地籍基本的操作和测制户地图的需要,
期刊
[摘要]信息化测绘建立于数字化测绘基础上,利用网络化运行环境,及时有效的将信息提供给地理信息综合系统。信息化测绘促使我国测绘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代表我国工程测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发展方向。本文对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进行简单分析,对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战略重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 测绘技术 技术体系 基本构成 战略重点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当前,伴随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检测技术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的发展,传统的测绘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的要求,为此,要改善测绘行业的发展现状。在改善的过程中,需要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其向现代测绘方法以及工作模式去转变。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工程测绘最优先的工作应该是开展项目具体规划以及设施等,确保能够为施工的质量带来一定的保障。目前,建筑工程测绘技
期刊
[摘要]信息化测绘为现代社会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在现代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地测绘效率及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信息化测绘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被应用到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中,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本文对信息化测绘在土地利用及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 测绘工作 土地利用 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
期刊
[摘要]重磁资料能够识别具有密度和磁性等特征差异的火成岩岩性、岩相,对火成岩体平面分布的确定具有一定精度。有效利用高精度重磁资料,综合各种地球物理信息建立物理地质模型进行反演,能够使重磁异常更直接地反映深部火成岩,为火成岩勘探提供基础。本文介绍了3D重磁物性反演的目标函数构制、反演算法及相关系数的确定。以胜顺油田重磁数据为例,进行3D物性反演,在火成岩体解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物性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