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和毕业入职后三年内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相互听不懂话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沟通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对相互听不懂话的情形作了进一步细化和归类,尝试为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幼沟通问题理清思路。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沟通
  沟通与合作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沟通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园教师沟通的对象有幼儿、幼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事以及社会各方面人员,其中最主要的沟通对象是幼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准幼儿教师,只有弄清与幼儿沟通时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一、老师听不懂幼儿的话
  (一)口齿不清
  1.语音不准。导致幼儿发音不准的原因很多,成因也很复杂,比如声母“zh”和“z”不分、“ch”和“c”不分,韵母“ao”和“ou”不分、“an”和“en”不分。再加上幼儿没有语调、语气的概念,所以容易发错音。
  2.声音太小。3~6岁的幼儿由于发声器官发育不健全、胆怯、对老师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等原因,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弱小,有的干脆不说话。以“与幼儿沟通时,什么情况会使你不知如何应对”为题,对两省三地27所幼儿园的206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得出347种答案。其中,“哭”排第一位,“不说话”排第二位,可见幼儿不愿意开口讲话带有普遍性。和幼儿不说话或说话声音小伴生的现象有脸红、低头、搓手等。有时也会因为老师离幼儿太远、环境嘈杂等原因,使本来能够听清的话变得模糊,而教师却主观地认为幼儿说话声音小。
  3.方言偏重。幼儿喜欢模仿,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善于模仿成年人的发音,在这个关键阶段,如果幼儿模仿的是方言,那么就会形成带有浓厚方言特色的语言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便会为今后学习普通话埋下隐患。有的幼儿一开口就带有浓重的方言味,有时会引起小伙伴的哄堂大笑,此种情形容易激起幼儿的攻击行为,或者导致幼儿自卑不敢再说话。
  (二)语义不全
  1.说一半话。有的幼儿不知道怎样描述想表达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本来就是不完整的,因此经常说一些有头无尾的“半拉子”话,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教师问“您想玩什么游戏”,而小朋友回答“今天上午我想”。教师越质疑,幼儿越紧张,有时幼儿竟然会手舞足蹈,满头大汗。
  2.语义跳跃。有的幼儿在表述一件事物时,突然转到与之跨度很大的情境,或者想起其他的事情,于是话锋急转,而幼儿依然娓娓道来,兴趣盎然,好像一直在叙述同一件事。但教师听起来就很茫然,有东扯葫芦西扯瓢的感觉。
  3.词不达意。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经常产生错误的判断,有时即使判断是正确的,但表述却不准确。例如,幼儿把苹果说成梨是常有的事。
  (三)逻辑混乱
  1.时序颠倒。即使是小班的幼儿,也能分清“早”和“晚”、“先”和“后”,但是当“时”和“事”交织在一起时就会对时间产生误判,造成时序上的颠倒。
  2.前后矛盾。由于幼儿易受从众心理、嫉妒心理、好胜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现象。比如两个小朋友抢玩具,在老师的劝导下,一位小朋友同意让给对方玩,但是转瞬间又去争抢。
  3.貌似撒谎。“与幼儿沟通时,什么情况会使你不知如何应对”问卷调查得到的347种答案中,“说谎”排第八位。其实幼儿说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话,许多都不是真正的谎言。幼儿的想象常常脱离现实,往往一个刺激便会激起幼儿无限的遐想。比如有的幼儿看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之后,居然把爸爸的头说得比自己的拳头还小。另外,幼儿经常把想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或者把希望发生的事说成已经发生。比如,一位小朋友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小汽车,便很希望自己也有一辆,并且已经在头脑中勾勒出理想中的汽车模型,于是就对小朋友“吹嘘”说自己家里也有一辆小汽车,而且比对方的还大、还漂亮。
  (四)体态难懂
  体态是一种肢体语言,每个动作和表情都大体对应着基本固定的语义。通常教师对幼儿下意识的表情和动作基本能够理解并做出正确判断,但是对幼儿刻意表现出的动作和表情却难以领悟。比如一位幼儿向教师讲述梦的内容,教师就难以根据幼儿的描述和神态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因为,一方面,幼儿还没有建立起动作表情和语义的联系;另一方面,幼儿善于模仿和创造,其动作和表情难以被老师所破译。
  二、幼儿听不懂老师的话
  (一)语音不清
  1.发音不准。由于受身体条件限制和方言影响,有些教师普通话不达标,表现为咬字不准,吐词含混,语音忽高忽低,使幼儿似听得到似听不到、似听得懂似听不懂。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口语模糊不清造成学生大脑中产生模糊不清的表象,使学生越听越混乱,越听越感到糊涂”。教师发音不准导致更大的问题是,幼儿会把这种不标准的发音固化成自己的发音习惯。
  2.语速失调。由于幼儿反应偏慢,因此语速太快会使本来能够听懂的话变得混沌模糊。而有的老师说话像打机关枪,提问像发连珠炮,幼儿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和思维,会表现得不知所措。但是,语速也不是越慢越好,因为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讲话慢条斯理就会使幼儿不耐烦、不专心,以致不愿意听老师讲话。
  (二)语句太长
  幼儿注意的广度较窄,思维的速度较慢,因此教师无论是做游戏、讲故事还是谈心,都尽量不要使用长句。即使有一些长句,也要根据语义恰当断句,或者把一个长句分解、转化成若干个短句,可以借鉴儿歌的句式。
  (三)术语太多
  1.概念生硬。尽管幼儿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还是喜欢并擅长形象思维。比如,幼儿看着地球仪,可能会问老师:“地球那么圆,我们为什么掉不下来呢?”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师用“万有引力”的概念来回答幼儿,尽管答案是对的,但是幼儿无法理解。而如果换一种方式回答,如“地球妈妈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们抱住了”,就既不失科学性又便于幼儿理解。   2.成语难懂。成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结构紧密,意思精辟,真正的意义往往隐含在字面背后的故事或者典故里,通常用在固定的语言情境中。比如在不知道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幼儿对“三人成虎”的理解可能五花八门,与本义可能相去甚远。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用做游戏、看动画片、讲故事、演情境剧等幼儿乐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
  3.流行词语。网络时代,每天都有新词产生,有一些词在小范围内短期流行,如吐槽、女汉子、你懂的、拍砖、童鞋等。这些词有的具有特殊的语义环境,有的带有调侃意味,有的纯属造作,还有的语义不健康。如果教师用这些词跟幼儿交流,既不方便幼儿理解,也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漠视幼儿
  1.关注不够。师幼沟通时,应既有言语交流,也有眼神和肌肤接触,还有心灵碰撞。和幼儿沟通时,如果教师高高在上、态度傲慢、一味说教、横加指责、目光游离、神情呆滞、一心二用、心不在焉、迫不及待,甚至背对幼儿,那么幼儿就容易产生被忽视、被冷落、被伤害的感受,从而丧失主动交流的热情。很多时候,幼儿会借助教师的肢体语言和口型来辅助判断老师的讲话内容,以弥补听觉的不足。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大大削减了师幼沟通的效果。
  2.缺少互动。幼儿讲话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并根据幼儿所讲的内容,适时给予肯定、赞许、引导和提示。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幼儿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讲话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语音、语速、语调和语态,适时重复、强调、提问和启发,不时把话语权还给幼儿。师幼沟通是双主体关系,是双互动过程,是水乳交融的一个整体。教师单方滔滔不绝的讲述算不上真正的沟通。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体间素质差异较大,毕业生入职的幼儿园办学条件和水平差异也比较大,可能同样的沟通对象、同样的话题、同样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因此,不同的人对本研究列出的师幼沟通过程中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由于本研究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样本量还不足够大,参与调查和访谈的对象也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因此除相互听不懂话外,师幼沟通存在的问题肯定还有其他表现类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萍.论幼儿教师口语表现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徐素萍.“听话”多么难[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
  [3]滕道明.背对幼儿时莫言语[N].中国教育报,2014-5—11(3)
其他文献
在幼儿园工作中,除了保教并重,家长工作也至关重要。家长对于幼儿园来说,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如何做好家长工作是一门艺术。面对家长的质疑或指责,较劲会让事情越来越麻烦,而交心则会使问题简化。所以,交心而不较劲,这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有着共同的爱。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有话可说,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做家长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呈现出
[摘要]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幼儿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幼儿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幼儿家长在教育幼儿时缺乏必要的引导,存在诸多的育儿困惑亟待解决。为家长的幼儿教育指点迷津,改善和优化幼儿家庭教育,找出家长具体存在哪些困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幼儿园家长进行调查,对幼儿家长的育儿困惑进行研究。  [关键词] 幼儿家长;家庭教育;家长工作;育儿困惑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
[摘要] 区域联动教研是促进城乡幼儿园教研水平和保教质量提升,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课题研究的区域联动教研更具方向性、引领性和实效性。在课题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区域联动教研的“八动”策略,达成了“个体提升,区域共进,整体提高”的目标,有效推进了区域联动教研的进程。  [关键词] 教研;区域联动教研;课题研究;策略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不
[摘要] 当前,主题式教育活动已逐渐成为幼儿园的基本课程形式,而环境作为主题活动的重要教育资源,正显示出独特的教育价值。根据动物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意义,采取有效的策略,将主题活动内容融入环境当中,让环境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动物主题活动。  [关键词] 动物课题;环境创设;主题活动  幼儿园动物课题是指适合3~6岁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的关于动物的教育内容,它包括幼儿园与之相关
高校危机事件的种类较多,如食品中毒、火灾、学生自杀、恐怖袭击、凶杀、管教矛盾、师生车祸、传染病流行、校园性侵犯、设施设备伤害、绑架勒索、爆炸、校园枪击等。这些危机
[摘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第三十六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在挑战性体育活动的研究中,教师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户外活动器械,自制体育器械体现着教师的创造力,也体现着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然而,教师们在开发体育器械的过程中,常常陷入盲目模仿、偏重数量等误区中。从这些误区中突围,不仅仅是提高自制器械有效性的过程,更是挑战性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