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中诞生的,必定在这条长河中消亡。
1998年,第一台MP3便携播放器——SEAHAN IVIPMAN诞生那会儿,这种新兴的随身听还是希罕之物,腰间别着一台IVIPMAN无疑可以吸引到绝对多的眼球。从那一天开始,MP3播放器作为一类电子设备,蹒跚地开始了它的历程。如今,十年过去了,MP3播放器无论从功能、外形都已经今非昔比。它帮助苹果焕发了又一个春天,也让微软眼红得连忙跟进……当然,在中国它也曾让很多小厂商尝到了一夜暴富的滋味,也让很多人多了一种消除无聊的选择。弹指之间,这个小东西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十年光阴。那么,等待他的会是什么,还会有下下一个十年等我们去缅怀么?
大浪淘沙,数尽英雄
一转眼,MP3已经诞生十年之久,在这十年的沉浮之间,在这众多让人炫目的MP3背后,是一个个浸润着数字随身听历史的品牌。他们之中,不但有驰骋疆场立于不败的长胜将军,亦有三起三落曲线救国的英雄:不仅有风头日盛的新秀,同样有垂垂老去的没落贵族。成功与失败之间,市场的上帝之手不断改写着品牌的命运,企业施展浑身解术书写着自己和整个产业的历史。
说到底,十年前MP3的兴起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它拥有不计其数的PC用户和该标准“免费”的诱惑。那个时候,随身听市场还处在绝对的日系时代,加之诞生之初的MP3产品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和缺憾,因此一台32MB存储空间的播放设备在当时可以改变的事情还太少了。不过好在尽管市场前景并不算明朗,但有实力的PC、音频厂商们仍然都义无返顾地开始了自己的数字音乐之旅。从帝盟的RiO300到创新的NOMAD再到三星的YEPP,无不是MP3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这些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设计在当年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给随身娱乐带来的实惠。
接下来飞利浦和LG等众多较有实力的厂商从眼红的旁观者转为正式进军HP3市场的新兵,就连一直观望的国产企业也陆续进入这个市场,关联产业并起。受关联产业蓬勃的影响,技术门槛低,市场广阔的MP3市场飞速增长,生产MP3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iPod还是此间其他受到追捧的优秀机型,无疑都在整个MP3发展历史上占据着显赫的位置。它们的成功,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将血统更为纯粹的数字随身听前辈——MD几乎逼上绝路。
财富就如蘑菇,喜欢阴暗,这块突然被暴露在阳光下的蘑菇园,丧失好光景也就不足为奇。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惨烈了。由于无序竞争,销量一路飙升并最终扼杀MD播放器的MP3随身听市场在利润上却开始一蹶不振,不少厂牌甚至没有利润可言。不仅包括大量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山寨企业、白牌企业,就连曾经运营得颇有声色的中档品牌也被卷八其中。灭亡、整合、停产一时间成为了该领域的业殇。
然而谁也无法否认,低价是未来需求的主要方向,数码行业全盘高端化绝对是天方夜谭,但低价带来无休止的冬天无疑是厂商的恶梦。就是在这样一场MP3世界的超薄利革命主导下,苹果、索尼,创新、iRiver、明基、爱国者……它们最终存活了下来。不管用什么方法,能在这场汰弱留强的决选中活下来的品牌都是强者,经历了四代的锤炼,它们都有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也许它们之中会诞生新一轮的霸主,也许它们之中还有会倒在前方道路上的,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中,总会有它们的痕迹,有它们为整个移动娱乐产业贡献的力量。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不管是从品牌着眼的微观角度,还是将视角提升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发展状况,这都是充满波折的十年。十年的历程中,这些活下来的,或者逝去的品牌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推动了MP3乃至整个随身娱乐行业的发展。
由于技术门槛低,众多优秀厂牌的不断涌入,MP3播放器行业创造了三十年来随身听市场从未有过的繁荣。同样也由于几乎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只要掌握原材料供货渠道,切入市场就好像进入菜场一样容易,MP3产业很快吸引了更多、更低层面企业的关注。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仅国内MP3市场品牌数量就曾一度达到630个之众。然而,随着闪存价格开始一路下滑,和业界竞争的进一步恶化,在2005年前后不少厂牌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到了2006年底,这个星球上所有的MP3品牌加起来还不到100个。除了由于技术门槛的过低,导致众多只为短期利益而生的小企业大举进入,引起畸形竞争,驱逐优秀企业之外,MP3产业崩盘的另一个原因便在于对潜在消费者的透支。原本不具备消费能力的人群,在畸形低价的诱惑下被提前且快速地开发成终端用户,将一个应该逐步拓展的市场提前消耗殆尽,潜在用户补给不济,开始供大于求。
令人欣喜的是,即使在这样恶劣的产业气候里,大部分有实力,具有独立商业品格的优秀品牌还是活了下来。抛开iPod不谈,索尼开始慢慢正视自己的错误,为了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来自韩国的三星和艾利和在这场激烈的求存之战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为用户提供优秀的设计,打造个性,专属的随身音乐体验成为它们的生存之道……
随着引起畸形价格战的小企业的退出,一年来MP3市场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经受低价产品质量差、售后服务缺位影响的消费者也尝够了山寨产品酿的苦酒,逐渐开始把目光投向信誉度高、售后服务好的品牌产品。在众多厂牌中,苹果的成功成为了业界的楷模和消费者及媒体追捧的典范。尽管主流商业媒体的评论总充斥着这样那样的利益因素并难以离清,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可了iPod模式的成功。
冬天已然过去,然而对于纯粹意义上的MP3来说,春天真的会到来么?
在不断革命中摸索前进
从进入消费电子时代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器物会永久地存续在人们的周围,随着科技的推进和人们习惯的改变,它们要么退出历史舞台,要么转变形式以其他身份出现。传呼机是这样,模拟手机是这样,纯粹的PDA也是这样。
随身听发展走过的三十年来,从磁带机到WALKMAN,还有其间昙花一现的DATplayer,再到MD一直以比较保守的状态发展,MP3时代给整个行业带来的井喷将随身听推向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对这个行业同样有效,随身听作为一种单独产品的存在价值正在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从存在的客观条件来考量。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尤其在夏天),口袋里除了钥匙和钱包之外,只容的下一部手机。比尔·盖茨也曾说过,“手机将取代单独性的MP3播放器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从长远来看,iPod不可能保持目前的市场优势。”虽然在iPod如火如荼的时候说这番话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不过仔 细想来也不无道理。不管是拥趸众多的“Walkman”手机还是时下红极一时的苹果iPhone的成功都表明了,用手机听音乐,对于用户而言已经是一种时尚。而对于厂商来说,让手机这个全球公认普及率最高的随身电子设备,顺手牵羊地捎上音乐、视频播放的附带功能简直就是举手之劳。两者的碰撞让时下的手机厂商纷纷在自己的品牌序列中划出了一支被命名为音乐手机或者多媒体手机的精锐部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将不同品牌、不同款式的音乐手机作为自己的随身通讯和音乐解决方案。
其次,从单一产品的功能多元化主观需求发展来看。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厂商意识到如今要在自己家的产品中添加音乐播放功能已易如探囊取物。记得富士曾经推出的可以播放MP3的数码相机么?后来明基等品牌也先后有类似产品出台。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手持设备,PDA也曾经将数字音乐播放效果作为卖点之一,如CLIE等等(虽然如今单纯的PDA部类自身也已经慢慢消亡)。不仅如此,如今越来越先进的综合手持多媒体终端还将不断涌现,随身数码功能的ALL JN ONE已经不再停留在畅想阶段和网易拍这种级别的产品之上了。反观现在的随身听产品,单纯满足聆听需要的产品已经鲜见高端市场,大部分品牌的产品都部分或者全盘接受了视频播放功能。不仅如此,简单的益智游戏的植入对于随身听来说就好像其他设备收编MP3播放功能一样顺理成章。从苹果iTouch支持Wifi以及那些应用程序和有趣、耐玩的小游戏在iPod迷中多么受欢迎就可以看出其中蕴涵着一个多么广袤的市场。不仅是游戏,已经有不少随身听厂商开始对DC功能来了一次拿来主义,虽然大多数产品还只是停留在“摄像头”层级,不过突破这一现状似乎也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可喜的是这个常年遭受拿来主义的行业开始有了反击的声音,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多,更喜人的,功能多元却脱胎于随身听的产品成为人们的掌上新宠。
未来,除了手机之外,将出怎样一类能满足众多随身数码娱乐功能的器物谁也无法预测,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整合之风已经刮起,势不可挡。
十年庆,十年祭
虽然外敌凶猛,但MP3仍然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的消费类数码产品部类。而诸如苹果等品牌的伟大成功,也注定将会被永远载入史册,就算是一篇祭奠这类产品的文字,也无法忽视这些的商业运作书写的美丽神话,iPod便是其中最出彩的一笔。
从一开始, iPod就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随身听产品,而是作为整个MAC战斗序列的成员出现的。它的首战告捷,也许是因为其易于被人接受的价格(和MAC其他产品相比),也许是因为现代人对于音乐的依赖,但它的热卖带来的结果却实实在在地惠及了整个苹果产业链。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iPod又激活了一条随身娱乐的生态链,这是一条曾经有人想过,但却被乔布斯最终实现的产业链。在这条生态链里,我们看得见的iPod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环,苹果通过其超凡的设计能力让人感受到了即使是随身听,一个小小的器物,也有别样风华。手持一只白色的iPod,极简设计所缔造的优雅却不乏时尚的气息便弥漫在你周围的空气中,让心里顿生一种珍视,因为在我们周围的这些玩物,豪华总是相似的,优雅却如此稀见。倘若此刻耳边适时地想起喜欢的音乐,你便再也无法将它同你,同音乐剥离,那一刻你一定认为三者本来就是一体的。
而且用户不仅从苹果家买播放器,更从iTunesMusic Store购买音乐、视频(用户只需花1.99美元就能从网站上合法下载一集近年热播的美剧《绝望主妇》、《迷失》)。这种模式曾经是索尼早年想用自家的Sonic Stage软件和Atrac音乐缔造的,却最终被苹果实现。
因此,也难怪有媒体作出评价,说苹果是自Walkman之后,惟一建立起随身听品牌忠诚体系的公司。它已将产品的定义作出改变,作为产品的iPod不仅仅是消费者手里的那个小盒子,更包含了网上音乐商店,iTunes软件,和这个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缝隙的系统。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一台优秀的随身听并不可怕,但当消费者都习惯用并只用iPod来下载音乐和视频的时候,胜负已然见了分晓。事实上,iPod也确实成为了这一系列产品的品牌,它的最终诉求便是成为一种被消费者认知的商业符号,甚至超出了整个MP3产业的存在价值。
勿庸置疑,乔布斯是一位商界和创意工业界最耀眼的明星,近几年来他重新发明数字聆听体验和产业链的创举书写了一段旁人莫敢仰视的神话,以iPod为代号的数字音乐产业不仅成为苹果及其盟友的一棵摇钱树,也为整个MP3随身听行业杨威利万。但随着外在的整合压力和内在蜕变、扩张的爆发力,延续了近三十年的随身听行业在不久的将来便会以新的面目示人,MP3将注定和其他单纯意义上的随身听一样,消失在消费类电子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无论是iPod还是iriver、索尼还是其他品牌,似乎都将面临全新的选择。
十年,不论对于一个类别的电子产品还是一代人来说,都是一段不短的时间。MP3播放器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它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它充斥在我们的身边,它促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给无数人带来片刻的满足。不过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MP3播放器还会有下一个十年么?看看我们的身边,听歌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正在成为手机、掌上游戏机移动多媒体终端的一项必备功能:作为一款独立播放器,它正在不断萎缩,因为实在是有太多的产品可以替代它。也许未来的MP3播放器,就像是我们曾经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各式收音机:说它没人用了吧,它还在卖;说它立刻会退出历史舞台吧,也明显不合理。只怪这个世界IT技术变化太快,暂不论MP3播放器还有没有下一个“十周年”,我们都会通过回眸这十年来纪念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欢笑。
1998年,第一台MP3便携播放器——SEAHAN IVIPMAN诞生那会儿,这种新兴的随身听还是希罕之物,腰间别着一台IVIPMAN无疑可以吸引到绝对多的眼球。从那一天开始,MP3播放器作为一类电子设备,蹒跚地开始了它的历程。如今,十年过去了,MP3播放器无论从功能、外形都已经今非昔比。它帮助苹果焕发了又一个春天,也让微软眼红得连忙跟进……当然,在中国它也曾让很多小厂商尝到了一夜暴富的滋味,也让很多人多了一种消除无聊的选择。弹指之间,这个小东西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十年光阴。那么,等待他的会是什么,还会有下下一个十年等我们去缅怀么?
大浪淘沙,数尽英雄
一转眼,MP3已经诞生十年之久,在这十年的沉浮之间,在这众多让人炫目的MP3背后,是一个个浸润着数字随身听历史的品牌。他们之中,不但有驰骋疆场立于不败的长胜将军,亦有三起三落曲线救国的英雄:不仅有风头日盛的新秀,同样有垂垂老去的没落贵族。成功与失败之间,市场的上帝之手不断改写着品牌的命运,企业施展浑身解术书写着自己和整个产业的历史。

说到底,十年前MP3的兴起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它拥有不计其数的PC用户和该标准“免费”的诱惑。那个时候,随身听市场还处在绝对的日系时代,加之诞生之初的MP3产品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和缺憾,因此一台32MB存储空间的播放设备在当时可以改变的事情还太少了。不过好在尽管市场前景并不算明朗,但有实力的PC、音频厂商们仍然都义无返顾地开始了自己的数字音乐之旅。从帝盟的RiO300到创新的NOMAD再到三星的YEPP,无不是MP3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这些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设计在当年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给随身娱乐带来的实惠。
接下来飞利浦和LG等众多较有实力的厂商从眼红的旁观者转为正式进军HP3市场的新兵,就连一直观望的国产企业也陆续进入这个市场,关联产业并起。受关联产业蓬勃的影响,技术门槛低,市场广阔的MP3市场飞速增长,生产MP3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iPod还是此间其他受到追捧的优秀机型,无疑都在整个MP3发展历史上占据着显赫的位置。它们的成功,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将血统更为纯粹的数字随身听前辈——MD几乎逼上绝路。
财富就如蘑菇,喜欢阴暗,这块突然被暴露在阳光下的蘑菇园,丧失好光景也就不足为奇。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惨烈了。由于无序竞争,销量一路飙升并最终扼杀MD播放器的MP3随身听市场在利润上却开始一蹶不振,不少厂牌甚至没有利润可言。不仅包括大量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山寨企业、白牌企业,就连曾经运营得颇有声色的中档品牌也被卷八其中。灭亡、整合、停产一时间成为了该领域的业殇。
然而谁也无法否认,低价是未来需求的主要方向,数码行业全盘高端化绝对是天方夜谭,但低价带来无休止的冬天无疑是厂商的恶梦。就是在这样一场MP3世界的超薄利革命主导下,苹果、索尼,创新、iRiver、明基、爱国者……它们最终存活了下来。不管用什么方法,能在这场汰弱留强的决选中活下来的品牌都是强者,经历了四代的锤炼,它们都有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也许它们之中会诞生新一轮的霸主,也许它们之中还有会倒在前方道路上的,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中,总会有它们的痕迹,有它们为整个移动娱乐产业贡献的力量。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不管是从品牌着眼的微观角度,还是将视角提升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发展状况,这都是充满波折的十年。十年的历程中,这些活下来的,或者逝去的品牌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推动了MP3乃至整个随身娱乐行业的发展。
由于技术门槛低,众多优秀厂牌的不断涌入,MP3播放器行业创造了三十年来随身听市场从未有过的繁荣。同样也由于几乎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只要掌握原材料供货渠道,切入市场就好像进入菜场一样容易,MP3产业很快吸引了更多、更低层面企业的关注。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仅国内MP3市场品牌数量就曾一度达到630个之众。然而,随着闪存价格开始一路下滑,和业界竞争的进一步恶化,在2005年前后不少厂牌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到了2006年底,这个星球上所有的MP3品牌加起来还不到100个。除了由于技术门槛的过低,导致众多只为短期利益而生的小企业大举进入,引起畸形竞争,驱逐优秀企业之外,MP3产业崩盘的另一个原因便在于对潜在消费者的透支。原本不具备消费能力的人群,在畸形低价的诱惑下被提前且快速地开发成终端用户,将一个应该逐步拓展的市场提前消耗殆尽,潜在用户补给不济,开始供大于求。
令人欣喜的是,即使在这样恶劣的产业气候里,大部分有实力,具有独立商业品格的优秀品牌还是活了下来。抛开iPod不谈,索尼开始慢慢正视自己的错误,为了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来自韩国的三星和艾利和在这场激烈的求存之战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为用户提供优秀的设计,打造个性,专属的随身音乐体验成为它们的生存之道……
随着引起畸形价格战的小企业的退出,一年来MP3市场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经受低价产品质量差、售后服务缺位影响的消费者也尝够了山寨产品酿的苦酒,逐渐开始把目光投向信誉度高、售后服务好的品牌产品。在众多厂牌中,苹果的成功成为了业界的楷模和消费者及媒体追捧的典范。尽管主流商业媒体的评论总充斥着这样那样的利益因素并难以离清,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可了iPod模式的成功。
冬天已然过去,然而对于纯粹意义上的MP3来说,春天真的会到来么?
在不断革命中摸索前进
从进入消费电子时代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器物会永久地存续在人们的周围,随着科技的推进和人们习惯的改变,它们要么退出历史舞台,要么转变形式以其他身份出现。传呼机是这样,模拟手机是这样,纯粹的PDA也是这样。
随身听发展走过的三十年来,从磁带机到WALKMAN,还有其间昙花一现的DATplayer,再到MD一直以比较保守的状态发展,MP3时代给整个行业带来的井喷将随身听推向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对这个行业同样有效,随身听作为一种单独产品的存在价值正在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从存在的客观条件来考量。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尤其在夏天),口袋里除了钥匙和钱包之外,只容的下一部手机。比尔·盖茨也曾说过,“手机将取代单独性的MP3播放器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从长远来看,iPod不可能保持目前的市场优势。”虽然在iPod如火如荼的时候说这番话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不过仔 细想来也不无道理。不管是拥趸众多的“Walkman”手机还是时下红极一时的苹果iPhone的成功都表明了,用手机听音乐,对于用户而言已经是一种时尚。而对于厂商来说,让手机这个全球公认普及率最高的随身电子设备,顺手牵羊地捎上音乐、视频播放的附带功能简直就是举手之劳。两者的碰撞让时下的手机厂商纷纷在自己的品牌序列中划出了一支被命名为音乐手机或者多媒体手机的精锐部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将不同品牌、不同款式的音乐手机作为自己的随身通讯和音乐解决方案。
其次,从单一产品的功能多元化主观需求发展来看。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厂商意识到如今要在自己家的产品中添加音乐播放功能已易如探囊取物。记得富士曾经推出的可以播放MP3的数码相机么?后来明基等品牌也先后有类似产品出台。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手持设备,PDA也曾经将数字音乐播放效果作为卖点之一,如CLIE等等(虽然如今单纯的PDA部类自身也已经慢慢消亡)。不仅如此,如今越来越先进的综合手持多媒体终端还将不断涌现,随身数码功能的ALL JN ONE已经不再停留在畅想阶段和网易拍这种级别的产品之上了。反观现在的随身听产品,单纯满足聆听需要的产品已经鲜见高端市场,大部分品牌的产品都部分或者全盘接受了视频播放功能。不仅如此,简单的益智游戏的植入对于随身听来说就好像其他设备收编MP3播放功能一样顺理成章。从苹果iTouch支持Wifi以及那些应用程序和有趣、耐玩的小游戏在iPod迷中多么受欢迎就可以看出其中蕴涵着一个多么广袤的市场。不仅是游戏,已经有不少随身听厂商开始对DC功能来了一次拿来主义,虽然大多数产品还只是停留在“摄像头”层级,不过突破这一现状似乎也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可喜的是这个常年遭受拿来主义的行业开始有了反击的声音,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多,更喜人的,功能多元却脱胎于随身听的产品成为人们的掌上新宠。

未来,除了手机之外,将出怎样一类能满足众多随身数码娱乐功能的器物谁也无法预测,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整合之风已经刮起,势不可挡。
十年庆,十年祭
虽然外敌凶猛,但MP3仍然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的消费类数码产品部类。而诸如苹果等品牌的伟大成功,也注定将会被永远载入史册,就算是一篇祭奠这类产品的文字,也无法忽视这些的商业运作书写的美丽神话,iPod便是其中最出彩的一笔。
从一开始, iPod就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随身听产品,而是作为整个MAC战斗序列的成员出现的。它的首战告捷,也许是因为其易于被人接受的价格(和MAC其他产品相比),也许是因为现代人对于音乐的依赖,但它的热卖带来的结果却实实在在地惠及了整个苹果产业链。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iPod又激活了一条随身娱乐的生态链,这是一条曾经有人想过,但却被乔布斯最终实现的产业链。在这条生态链里,我们看得见的iPod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环,苹果通过其超凡的设计能力让人感受到了即使是随身听,一个小小的器物,也有别样风华。手持一只白色的iPod,极简设计所缔造的优雅却不乏时尚的气息便弥漫在你周围的空气中,让心里顿生一种珍视,因为在我们周围的这些玩物,豪华总是相似的,优雅却如此稀见。倘若此刻耳边适时地想起喜欢的音乐,你便再也无法将它同你,同音乐剥离,那一刻你一定认为三者本来就是一体的。
而且用户不仅从苹果家买播放器,更从iTunesMusic Store购买音乐、视频(用户只需花1.99美元就能从网站上合法下载一集近年热播的美剧《绝望主妇》、《迷失》)。这种模式曾经是索尼早年想用自家的Sonic Stage软件和Atrac音乐缔造的,却最终被苹果实现。
因此,也难怪有媒体作出评价,说苹果是自Walkman之后,惟一建立起随身听品牌忠诚体系的公司。它已将产品的定义作出改变,作为产品的iPod不仅仅是消费者手里的那个小盒子,更包含了网上音乐商店,iTunes软件,和这个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缝隙的系统。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一台优秀的随身听并不可怕,但当消费者都习惯用并只用iPod来下载音乐和视频的时候,胜负已然见了分晓。事实上,iPod也确实成为了这一系列产品的品牌,它的最终诉求便是成为一种被消费者认知的商业符号,甚至超出了整个MP3产业的存在价值。
勿庸置疑,乔布斯是一位商界和创意工业界最耀眼的明星,近几年来他重新发明数字聆听体验和产业链的创举书写了一段旁人莫敢仰视的神话,以iPod为代号的数字音乐产业不仅成为苹果及其盟友的一棵摇钱树,也为整个MP3随身听行业杨威利万。但随着外在的整合压力和内在蜕变、扩张的爆发力,延续了近三十年的随身听行业在不久的将来便会以新的面目示人,MP3将注定和其他单纯意义上的随身听一样,消失在消费类电子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无论是iPod还是iriver、索尼还是其他品牌,似乎都将面临全新的选择。
十年,不论对于一个类别的电子产品还是一代人来说,都是一段不短的时间。MP3播放器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它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它充斥在我们的身边,它促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给无数人带来片刻的满足。不过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MP3播放器还会有下一个十年么?看看我们的身边,听歌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正在成为手机、掌上游戏机移动多媒体终端的一项必备功能:作为一款独立播放器,它正在不断萎缩,因为实在是有太多的产品可以替代它。也许未来的MP3播放器,就像是我们曾经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各式收音机:说它没人用了吧,它还在卖;说它立刻会退出历史舞台吧,也明显不合理。只怪这个世界IT技术变化太快,暂不论MP3播放器还有没有下一个“十周年”,我们都会通过回眸这十年来纪念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