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下鏖战急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200611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5月25日,第三五九旅报告:
  大营敌千五百余人分二路,一路走岭柏峪,一路走天岩村,沙河敌人千余经东山底昨日(指24日)进到上下细腰涧山,已会合搬运死尸……
  敌人除了收尸,还要取回埋在这里的武器。时任第七团(第七一七团)特派员袁福生回忆说:
  战斗结束后,我们没有打扫好战场,敌人逃走时将重武器埋在沙地里,我们走后敌人又返回取走了。
  日军打了败仗,常把武器损毁或深埋在尸坑底部,拿死人打掩护,表面乱尸枕藉,下面暗藏玄机。这种事在第一二〇师参与的齐会、陈庄等战斗中都发生过。这也是缴获枪支少于歼敌数量的主要原因。
  埋武器需要时间。从青羊口到吐楼、细腰涧有二三十里地远,步行两三个小时足够了。从5月13日晚9时逃离青羊口,到14日早6时离开细腰涧,中间有八九个小时,日军埋武器时间绰绰有余。
  这些埋藏的武器,除枪支外,应当还有多门山炮。原因有二:一是电报。5月13日,王震向师部发电报称,“由莲花崖向神堂堡攻击,企图夺路退窜大营镇”的日军,携带“山炮八门”,但缴获清单中,除了日军大队配属的两门九二步兵炮和迫击炮,并无山炮踪迹。二是马匹数。此次战斗,日军报告“战死”马114匹,负伤马28匹(据日军《第一军机密作战日志》)。由此看来,加纳大队这趟出行至少有142匹马,其中最多有28匹伤马回到大营。
  日军一个大队规定配备40匹马,去掉驻砂河的海老泽中队的9匹马,加纳大队满打满算只有31匹马。为何会多出111匹?那是第三旅团临时配属一个山炮中队给加纳大队的。山炮中队编制马匹正好是111匹,其中乘马31匹,驮马80匹。
  这么多马,拉多少炮呢?6门九四式山炮,加上加纳大队自有的2门四一式山炮,一共8门。与我军报告完全相符。
  另外,我军打扫战场时缴获了一本“古贺炮兵大尉日记”(见《细腰涧战斗经验教训详报》),而山炮中队长的军衔正是大尉。
  马匹数、山炮数、炮兵大尉,说明大营出来的日军除了步兵,还有一个山炮中队。
  日军“战死”114匹马(其中73匹为我军俘获),比山炮中队全部马匹还要多,损失惨重。没了马,炮自然运不回去。只能埋起来,日后再拉回去。
  按说日军有机会全部逃回大营。《一二〇师暨晋绥军区战史(初稿)》记载,14日清晨第七团与敌人交战前,日军“先头一股百余人于天明前先行出动,并越过拿石梁鞍部向大营方向逃窜”,其他部队没有同行,可能是因为掩埋武器而耽误了。
  那么,大营出来多少敌人?不妨按日军《独立混成第二至第五旅团编成要领》的编制算一下。
  日军“十号作战”第一期,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只有加纳大队参加,另配属一个山炮中队。一个步兵大队4个中队有810人,大营出动3个中队加大队部,合613人,山炮中队203人,共816人。
  加纳大队此前(当年度)未参加过重大军事行动,此次出行前,该部应是满员状态。
  除了以上人马,大营出动的日军无伪军跟随,仅有翻译4人,向导10余人。减去个别伤病勤杂留营值守人员,加纳大队此行人数应当在800人左右。
  这个估算,与我军官方表述基本一致。1939年6月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刊登的《八路军新四军捷讯汇报》写道:“大营敌七八百人,于七日向南配合其他路敌会攻五台……”军事科学院1987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也写道:“5月9日,由大营镇出動之日军独立混成第三旅团1个大队800余人,沿大寨口、神堂堡向台怀镇进犯……”
  二
  此战历时七天六夜,我军歼敌多少呢?目前至少有3个版本:约1000人、约700人、约500人。
  首先发布歼敌千人的,是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即后来的《晋察冀日报》)。1939年5月20日,该报在《军区一周战斗西线毙敌千余》标题下写道:
  是役七日来的歼灭战……敌死伤千余人,俘虏敌兵十一人。
  6月15日,《抗敌报》发表长篇通讯《上、下细腰涧的战斗》,其中写道:
  此役自九日开始战斗至十五日止,共激战七昼夜,计毙敌一千余人。
  6月2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报道晋察冀捷讯:
  十五日,在口泉、长坪、上下细腰、土楼子一带,我X部与敌激战共五日,各路均胜利结束,共计歼敌千余人……
  《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沿用了这个数字:
  5月9日……至15日中午将敌全部歼灭。共计歼敌1000余名。
  实际我军歼敌约500人。1939年6月2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报道:
  大营敌七八百人,于七日向南配合其他路敌会攻五台,进至神堂堡,与我X旅一部激战七昼夜。至十四日,敌伤亡百余人,余敌五六百复被我包围于土楼子以北地区,再度激战,大部即为我歼灭。是役……毙敌共五百余名。
  这条消息来自第一二〇师,是对晋察冀军区“十五日……歼敌千余人”的更正。可能因为来源不同,两条消息同时在军政杂志出现,容易使人误解成两次不同的战斗。
  这个数字与第一二〇师内部报表“抗战三周年主要作战统计”一致。其中,细腰涧战斗一栏为:
  战斗日期:一九三九年五月七日至十五日;敌军伤亡概数:五〇〇……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确认了这个数字:
  5月9日,由大营镇出动之日军……14日晨,该敌在上下细腰涧被我包围,激战至15日中午,歼敌500余人。
  实际上,日军的伤亡人数可能超过我军的统计。一般情况下负伤多于战死,逃回去的伤兵有多少,实情难知。另外,当年“毙敌”“敌军伤亡”“歼敌”尽管字面表述上有别但基本属于同一概念。
  三
  还有些看法,认为歼敌500人不包括铜钱沟战斗,于是有了歼敌700人之说。有老同志回忆:“这次战斗,共毙伤日军700多人(含铜钱沟歼敌200余人)。”有些战史直接写为“毙伤敌700余人”,未注明含铜钱沟战斗。   铜钱沟战斗歼敌200人,目前没有找到相关证据。当年《八路军军政杂志》有条消息提到铜钱沟战斗,同时提到“毙敌二百余”,节录如下:
  台怀东南之(铜)钱沟敌六百余人,于十二日向北窜,经口泉、常坪,被我X旅截击,激战二昼夜,我军动作神速,并以猛烈的火力猛攻,当即毙敌二百余人,残敌窜入五台附近大雪山中,我军跟踪追击,复将敌围困山中……
  文中的敌军,显然是指曾到铜钱沟北口附近的加纳支队主力,“激战二昼夜”“毙敌二百余人”,是这队敌人归途中的损失。5月13日,王震在电报中指出:“我八团昨今两日与敌激战沿途侧击,敌死伤二百余”,明确说明是第八团(第七一八团)12日、13日两日作战,时间、地点、部队都与铜钱沟无关。
  在当时,歼敌200人是不小的胜利,不会没有文字留下。未发现铜钱沟歼敌报告有一种可能,即此战已统计进其他系列作战,无须另报。事实上,神堂堡、口泉、吐楼等战斗,也都未见单独报告。
  这些战斗在《细腰涧战斗经验教训详报》中都有提到:
  此役九日起,我七团开始在豆村、石咀、长城岭、铜钱沟战斗,同日教导营及骑兵队曾与大营进犯神堂堡之敌战斗,十一日教导营一部尾袭南下之敌,十二日八团到神堂堡以南即令强袭莲花崖、土川里之敌……
  另外,查遍《抗敌报》的宣传报道,也未见有关铜钱沟歼敌的消息。
  反过来看,如果敌人在铜钱沟损失200人,档案中应留下痕迹,但日军史料只一笔带过,没有提到伤亡情况:“佐佐木支队从石咀分三路纵队开进途中,于台怀镇东方及东南方击破敌军,主力于十一日十五时到达台怀镇”“佐佐木支队方面,与之交战之敌兵力约一五〇〇(指第一二〇师等部)……”
  还可以换个角度,从作战时间和伤亡情况上判断一下。
  先看时间。如前所述,铜钱沟开战时间为下午5时,结束时间是“黄昏”或“傍晚”,即日落之前。查五台县5月份平均日落时间为晚上7时半,铜钱沟被西面高耸的五台山群峰遮蔽,天黑得更早。因此,铜钱沟战斗大约持续两个小时,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再看伤亡。伤亡与歼敌成正比是一般规律,第七团在铜钱沟一共伤亡20人。也就是说,我军以伤亡20人的代价,在两小时遭遇战中,歼灭优势装备且有飞机助战的日军200余人,显然很难做到。综合分析,铜钱沟战斗歼敌人数恐怕不会太多。说铜钱沟歼敌200人,即细腰涧战斗歼敌约700人的说法,至少目前证据不足。
  四
  與歼敌人数一样,关于战场缴获,也有若干个版本。
  《抗敌报》记载:
  七日来的歼灭战,计缴获迫击炮三门,九二式钢炮八门,重机枪八挺,轻机枪十四挺,步枪三百一十支,战马二百余匹。
  《第一二〇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记载:
  俘10余名,缴获各种炮5门、轻重机枪19挺、步枪400多支、战马100余匹。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抗日战争史》记载:
  俘虏11人,缴获九二式步兵炮和迫击炮5门,轻重机枪22挺、步枪300余支、战马200余匹。
  以上数据各有不同,那么,实际缴获情况怎样呢?第一二〇师内部报表中的数字是:
  ……俘获敌马七十三。缴获:步马枪一百三十三、驳壳枪三、手枪二、重机枪二、掷弹筒二、步兵炮二、迫击炮三。
  这与《细腰涧战斗经验教训详报》一致,理应来源于此:
  (甲)俘虏日军1名(负伤送医院已死)、看护士9名共计俘10名。
  (乙)缴获九二式步炮2门(不全),迫击炮3门(2门不全),小炮掷弹筒2门,重机关枪2挺,短枪5支,步枪133支,共计150支……骡马73匹(大部负伤)。
  要战斗就会有牺牲,伤亡无可避免。细腰涧战斗是场硬仗,我军伤亡也不小。
  能查到此战我军伤亡的,是内部发行的《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暨晋绥军区战史》。该书写道:
  我阵亡副营长以下76人,负伤268人。
  这个数字与第一二〇师内部报表一致,原始出处应当来自《神堂堡、细腰涧战斗详报》:“此次战斗七昼夜,共伤亡指战政工人员如下:阵亡……共计76名”“共计负伤268名……”
  这个战斗详报实际上仅指5月9日神堂堡开始、15日细腰涧结束的我军北线战斗损失,未包括铜钱沟战斗。
  战史叙述的细腰涧战斗包括铜钱沟,伤亡数据却漏报了,第一二〇师内部报表同样如此。漏报多少呢?5月23日,第三五九旅例行的战损报告这样写道:
  五月上半月各次战斗报告如下:……五月十日七团铜钱沟战斗:伤排长1、教导员1、战士15,亡战士3……五月九日至十五日青羊口、口泉、细腰涧战斗统计:伤268,亡76……
  很明显,我军在铜钱沟战斗中负伤17人、牺牲3人,没有记入第一二〇师的内部报表以及战史。既然伤亡数据不完整,缴获和歼敌数呢?会不会也没算铜钱沟战斗?
  伤亡、缴获和歼敌数据分别由不同电文呈报。缴获出自《细腰涧战斗经验教训详报》:“此役九日起,我七团开始在豆村、石咀、长城岭、铜钱沟战斗……”显然,这是细腰涧系列战斗的完整总结,铜钱沟战斗已在其中。
  遗漏只有一处:我军伤亡。完整数据应该是:负伤285人、牺牲79人。
  第三五九旅对日军作战中,细腰涧战斗的战果最大,伤亡也最大。
  五
  回顾一下细腰涧战斗全过程。
  战前,第三五九旅3个团和旅部分别位于五台山的西面、北面和东面,虽有情报显示日军将围攻台怀镇,但未对我军造成直接威胁。
  5月9日,大营日军开始南下。我骑兵大队、教导营沿途抗击,第八团赶往神堂堡,晋察冀军区调第七团赶往龙泉关。
  10日,大营日军进到莲花崖。第八团派部尾敌南下袭扰。下午,第七团在铜钱沟遭日军拦截,无法前行,团首长果断决定趁夜往西北方向突围,翻越北台顶,脱离了险境。   11日,王震回到旅部,立即进行部署,力图使北返日军西行,集中兵力消灭之。为此命令第七团东进归建,准备参加战斗。
  12日中午,大营日军北返。第八团等部沿途抗击,逼敌西退。日军猛烈炮火开道,不顾伤亡强行东进,未按我军意图行事。
  13日清晨,第七团抵达车厂就地待命。下午,日军攻占青羊口。王震改变部署,决定在敌人原路返回大营途中沿途设伏,消灭敌人。
  14日拂晓,发现日军西逃后,王震再次调整部署,令第八团等部追击敌人,同时令第七团迅速从车厂南下,“找敌踪迹进行战斗”。第七团南下之路,正是日军北归之途。结果狭路相逢,第七团在北,第八团在南,把敌人围在细腰涧就地聚歼。
  15日中午,敌人援军逼近,我军中止战斗。至此,七天六夜的细腰涧战斗胜利结束。
  此役,第七团在车厂待命出击,至关重要。车厂是个四通要道:往北30里直达大营镇,往东30里到大寨口,往东南40里通往神堂堡,往南15里经过一山之隔的细腰涧,就是吐楼村。
  这恐怕是细腰涧战斗大胜的关键:如果日军从青羊口强行东进,第七团可赶到神堂堡参战;如果日军突破神堂堡,第七团可前往大寨口拦截;如果日军从青羊口西窜,第七团则可直接南下,寻歼敌军。
  戰场博弈,扬长避短。你有按部就班的作战计划,我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细腰涧战斗的胜利,离不开指挥员把控全局、灵活部署、见招拆招、临阵决断的指挥艺术,也离不开我军将士不顾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这一仗,第三五九旅“伤亡数目党员占百分之八十”,而当时第一二〇师全部党员占部队总人数不足40%。血与火的年代,生死考验关头,共产党员一定冲在最前面。
  战斗结束后,贺龙、关向应等师首长给第三五九旅发了嘉奖令,晋察冀军区也予以通令嘉奖,晋察冀边区政府还给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颁发了2000元奖金,为已经“四个月未发津贴,鞋袜粮食欠缺”的将士们,送来一份温暖。
  细腰涧战斗的最高指挥员王震1960年在与“第一二〇师战史”编写人员的一次访谈中回忆道:
  上下细腰涧这个战斗是打得硬,那个仗是应该打的,缴了几门炮。
  我还没回去时,七团、八团都与敌人接头打了,我回去后就集中部队,敌人打炮我们不动,选择好了地形、道路,从两边山上压下去,就压到河沟子里了……赵安博很勇敢,跟着我打,那天我的医生被打死了,那次捉了十多个日本鬼子,那天拼刺刀,打得日本鬼子呱啦呱啦地叫。
  赵安博时任第三五九旅敌工科科长,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战后,他写了《我是一个战斗员——上下细腰涧战斗纪实》一文,发表在1939年10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他笔端迸发出渴望战斗、渴望胜利的斗志豪情,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偾张、心潮难平:
  打仗吗?嘿,我就喜欢打仗!休息了一个星期,骨头就发痒,一听到动员,比吃饭都高兴,浑身都是劲!
  (全文完)
  (责编 王燕萍)
其他文献
“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荣誉。2021年6月29日上午10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颁授系首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和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颁授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主持。  首先,全体起立随音乐伴奏唱响中华人民共和
期刊
2021年4月29日,22.5吨重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地球轨道。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航天器進驻太空,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已进入实质性“施工”。对设计为3个舱段基本构型的空间站而言,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已有能力支持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生活。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规
期刊
20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同月出版的《党史文汇》第7期,也是她创刊以来的第400期。400本月刊,上万篇文章,是《党史文汇》编辑部同仁践行“为党史而生,为时代而歌”办刊使命的真实写照,是向党的百年华诞最好的献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性党史资料征编研工作已取得很多阶段性成果。社会各界期盼党史征研成果走向大众,《党史文汇》刊物顺应历史呼唤而生,首开党史大众化宣传之先河
期刊
山西大学新闻研究资料室收藏着一份珍贵的小报,名为《职工生活》,八开二版,出版期数为第43期,出版日期为1947年6月28日。它是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军工为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26周年所编撰印刷发行的“七一专刊”。这份珍贵小报所承载着的不仅是太行军工为迎接党的生日所献上的一份礼物,更承载着军工生产战线的英雄们为支援前线,建立新中国所付出的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  《职工生活》的出版情况  《职工生活》创
期刊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深感把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使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今天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除了必须听取有关报告、学好规定的党史学习教材之外,也应该把《党史文汇》杂志当作深入学习党史的重要读本。  笔者作这样的推荐,不是偶发奇想,而是出于对该杂志的突出印象和自己20多年来连续阅读的深刻体会
期刊
我的父亲韩廷珍,在抗日战争中深入敌占区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发动群众共同抗日;抗战胜利后又加入到更加艰苦的解放战争中,带领太原南站地下党支部、东山地下党支部出色地完成了策反敌军、配合解放大军、完整保护太原工业等任务。他是一个在抗日烽火和解放战争中默默奋战的地下工作者,也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将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太原化肥厂创建成全国大庆式企业的开拓者。他淡泊名利,一生坦荡,两袖清风。他
期刊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大西北茫茫戈壁荒漠上一团巨大火球腾空而起,强烈的冲击波如同飓风般席卷开来。一声惊雷过后,那连天大漠托出一朵硕大蘑菇云……傍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正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职人员,只见周恩来快步走到舞台中央激动地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全场欢呼。  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
期刊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
期刊
转战陕北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西北战场最为艰难的战略决断。党中央主力撤离延安后,在黄土高原上牵着敌人20多万人马兜兜转转,不仅粉碎了国民党的重要进攻,而且从容地指挥了全国各战场的作战。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画家石鲁充分借用“三远”法中高远和平远的表现手法,用《转战陕北》油画(见封底,尺寸为233×216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具象地再现了这段辉煌历史。该油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化
期刊
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针,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址迁往陕北延安。1941年7月,抗大总校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以第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创办了抗大第七分校,附属一所陆军中学,共有学员2000多人。1942年,为“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党中央决定将抗大七分校迁到甘肃陇东继续办学。抗大七分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