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面食忌的传说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b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算地球明天毁灭,也别想让我吃包子!”我前言不搭后语地反抗着“吃包子”的提议。
  “为什么不喜欢?”朋友忍无可忍。
  “因为有馅儿,还有皮儿。”我支吾着,并不明白自己究竟怎么想。
  “饺子也有馅有皮啊。”“我那是凑合着吃,况且包子是发面,蒸出来湿乎乎的。”
  最后朋友以无奈的妥协结束了对我饮食爱好的刨根问底,因为几乎被逼疯了的我最终得出“不爱吃发面有馅并且蒸熟的食物”,她翻着白眼说:“知道了知道了,不吃包子就是了。”
  我如此地拒绝面食,比如牛肉面,再比如饺子。
  可偶尔也会馋个羊肉泡馍,为什么呢?在女孩这儿哪有道理可讲。一条胡同口,一家西北菜馆,各种面食小吃掀翻了我不吃面食的金字招牌。
  
  进秦唐府的大门不到1分钟,我就开始和旁边桌的食客搭讪,一桌根正苗红的陕西人。我像小学生交作业似的把画好菜品的菜单交给他们过目,等候指正。“锅盔、油泼面、羊肉泡馍,还有稠酒!”他们热心地询问我的食量能否承担得起,我说:“可以,再来3个肉夹馍!”不一会儿,同伴翩然而至。
  其间,他们再三叮嘱“爽口西芹”和“千层耳”不是陕西菜,我假装真空不予理睬。终于有个过于热心的大哥站出来说:“告诉你那两个菜不是特色,别点了。”服务员会意地准备用橡皮擦掉记号,我怯生生地拽着菜单,唯唯诺诺地说:“呃,我,我只是想吃……”
  
  就是这道千层耳害我丢脸,不过吃到嘴里后,浓郁的肉香和辣油香大大淹没了同伴的嘲笑。我拉着服务员非让他承认:“这猪耳朵是陕西运过来的绿色猪耳朵吧?”“不是的,小姐,真不是……”我悻悻地放走他,闷头把猪耳朵吃光。
  老陕蒜蘸面的颜色看上去就很草根,它并不适合挤凑在一桌子琳琅的美食中间,因为味道太朴实。用菠菜榨汁和成的面,荡着盈盈绿色,让食客气定神闲,安稳了情绪再开动吧!蒜蘸面讲究的是一小碗油汪汪、酸辣不见底的调料汁。顾名思义,蒜末要多多的,还要有辣椒面,热油泼上去,再加入醋和盐。据说农家醋是最好的,不能是浮在表面的酸味,而要带着蒜香沉下舌根,深入味蕾,这就是地道蒜蘸面的回味。
  都说四川人爱吃辣,我看陕西人爱辣更加赤裸裸。这道一上我就傻眼了,辣子+锅盔。红辣椒面泼上热油,用醋和盐调料,西北菜的辣子用处很多,拌面、夹馍,这一顿我算全见识了。
  锅盔是陕西十大怪之一,外脆内酥,泛着油面香。据说发明它的是唐代一个士兵,赶时间没空吃饭,于是把面团放在头盔里,匆忙用柴火烤熟。想着头盔盛酒是勇士间的上礼,不知道我口中的锅盔是哪位英雄的心意,yy(意淫,网络用语,用于所有没发生、正空想的人和事上)着,不觉滋味变得不凡。
  秦唐府的肉夹馍,是绝对不能错过的美味。
  想起个与吃无关的事。一男孩让我给他打分,我信口说:“100!”他好奇多过满意地问:“满分呢?”“200呀!”“为什么?”“不为什么,反正不及格!”其实我在瞎掰。
  至于肉夹馍呢,给它打5分吧,满分是6,为什么?因为还需要它再接再厉呀!肥肉配比相得益彰,肉香和质感都处在临界点,香而不腻,香辛料的滋味全炖化在肉里,酱油和盐是最基础的调味料,但对于馍中的肉已经足够了。这才明白地道的肉夹馍是不必有香菜或者青椒相左的,因为没有必要。
  羊肉泡馍是很大众的一道主食了,能吃到的地方多到不胜枚举。到秦唐府,仍然不要错过它。浓郁鲜稠的羊肉汤浸透了每一块馍丁,橙黄色的浮油绝对源于高汤,润而不腥,很适合重口味的食客,所以我也完全没法放下。分不清汤汁、羊肉还是馍,呼噜噜一碗入腹,暖饱到满心幸福。
  
  之前提到执意要吃的爽口西芹,不是什么特色,但食材非常新鲜,新鲜到可把芹菜比作水果般的水润和清爽,再混着上等的香油入口,美味不胜收。如果不是在介绍西北菜,我一定首推西芹了。另外,这道黄焖鸡也是外酥里嫩,熟透无骨,沾上辣椒盐惹得满口留香,面食管饱,可还是肉食解馋。说不准正是老板挂出这道非西北菜的用意呢!
  好食不能无酒。不要小觑包装俗气的黄桂稠酒,好歹也是从长安县运来的,至于是空运还是陆运我没再细打听,实在是被它的酸甜滋味迷住了。口感、味觉都像极了醪糟,只是多了一丝酒味,女士多半会喜欢。据说自打商周时就有黄桂稠酒了,我们也不妨穿越回时空,静静享受,管他商周还是新千年。
  
  临走临走,留了遗憾。新买的coach包,明明放在桌下的篮子里,拿出来居然落了大油点。我哼哼唧唧地不肯走,朋友嘲笑说:“刚谁啊,大呼小叫‘咱有钱,再来3个肉夹馍’?”我翻着白眼扬长而去,回家把包包藏进柜子,假装忘记这回事。
  
  搜索西北菜
  京城做陕北菜的馆子很多,因为老乡多,爱面食的人多,但其间也混杂了叫座的非西北菜式。推荐几家值得一试的地方,宣武区永安路的“西夏部落”,这里除了面食,还有好吃的手抓羊肉,它家的羊肉臊子面堪称招牌;朝阳区朝阳路三间房南里的“快乐草原莜面人家”,目前烧烤系列的风头居然压过了面食,但由于它家装潢很好,去尝尝莜面系列也是享受,另外,黄米炸糕,值得尝试。最后,隆重推荐SOHO尚都的“顺口溜”,这家小店绝不亚于秦唐府的正宗,肉夹馍和酸汤水饺非常好吃,其他面食错过也会觉得可惜,更难的是,他家虽店小客多,但还提供快捷的外卖业务,真是难得。
  
  推荐菜品:岐山臊子面、油泼扯面、羊肉泡馍、秦镇米皮、腊汁肉夹馍
  行车路线: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69号——东城区南小街礼士胡同东口往北50米,从地铁东四站往东或地铁朝阳门站往西1000米,步行可达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其他文献
2010年5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集市启动仪式系列活动之“中国传统文化服饰响宴”在北京国粹苑举行。这场盛宴不仅可以欣赏到别具特色、奔腾欢快的“胡腾胡璇”舞蹈,具有浓
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大家都在算计着怎样用更少的钱过更滋润的日子,甚至连那些整天衣着光鲜的明星们也不例外。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句话对于他们来说,也同样受用。  想不想看看明星们心底的一本账,了解一下他们是怎样持家过日子的?    殷桃:不败家、不虚荣,  我有最朴实的财富观  看殷桃早年的生活照,简单的T恤衫、牛仔裤,一眼看上去像一个邻家女孩,如今再看出名以后的殷桃,生活中依然是一
吃饭就像谈恋爱的比喻俗气无比,可我还是要多一次地肯定,吃饭的心态往往影射出一个人恋爱的态度。比如在私人底线之上的食物,总能发掘它取悦我的特点;比如在私人底线上的男人,也能忽视不中意的毛病然后聚焦在引力点。这是女人的傻,还是私人的执拗,很难说清了。  刚好赶上和朋友到亦庄办事,顺便造访了慕名已久的“天客”。门脸破旧远不如菜色,因为这是我在北京混迹二十来年,吃到的最好吃的新疆菜。没想到一经推荐,同事很
十年,太长了,长到我已经没有初时的血脉贲张,抛弃了那些曾为之奋不顾身的理想。如果十年前就在那个远比现在更纯粹的现场,那么我的人生会不会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现在的迷笛对我,更像是一场幻象。我的意思是,这已经是2010年了,可是你坐在迷笛的草地上,尽管草已经基本没了,看着这舞台、周围的人群、舞台周围的木板、后面的白帐篷,我告诉你这是2004年的迷笛、2005年的迷笛,你会不会恍如隔世?这么多年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有人说,北京是文艺青年的天堂,这话一点儿不假。每周,都有几百场文艺活动在北京的各个角落上演。只有文青儿们想不到的,绝对没有看不到的。去MAO看摇滚,去人艺看话剧,去小西天看文艺电影,去三联看书,去美术馆看展览,去康龄轩听评书。  评书?没错,就是评书。还记得小时候吗?只要一放学就急急忙忙往家跑,只为了赶上电视里的评书连播。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田连元的《小八义》、单田芳的《白眉大侠》……都曾让年少
见到孟凡贵,是在东城区文化馆的周末相声俱乐部里。人们热情地拥在他身边,“孟哥”“孟叔”地叫着,争相合影,眼神中净是尊崇信任。孟凡贵通达地呵呵笑着,一一应承。突然感觉对一位奔60的长者而言,好人缘仨字的分量轻了,善气迎人或许更贴切些。    孟凡贵是“剧场相声”的倡导人之一,最早和李金斗等一起筹办了周末相声俱乐部。在这里,中国一流的相声名家直接向相声迷们奉献优秀的相声作品,而票价不过区区20元。这是
50多年前,剃头的老郭和打鼓儿的老马都是我们胡同里的常客。提起当年他们穿大街进胡同,出了这门儿进那院儿的那些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事儿,胡同里的老人真是太熟悉了。  说剃头的,现在的人都明白,就是理发的。过去北京人也爱管理发叫“推头”或是“铰头”。老辈子北京胡同里大人孩子头发长了,都爱等着“剃头”的来了,就叫进院儿里。大人加上孩子挨着个儿连推带铰的,算是理了发。不讲什么发型,比大街的推头棚子理发店省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