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写日记是最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为我们积累珍贵的资料,还可以提供练笔的机会。可是,很多同学常为心中“无物”而难以动笔。做陶器与写日记,这种动手制作和动脑作文的综合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近年来,笔者利用便捷的网络,将做陶器与写日记结合起来,让学生随时采撷陶艺课上闪光的浪花作为日记的题材,从而使日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一、学科互补,思维共撞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对自己捏制的陶器,学生欢呼雀跃,陶艺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陶艺教室成了学生的乐园,也成了他们发明创造的摇篮。
栩栩如生的陶艺作品,是学生生活的所见、学习的所感、梦想的所现。要让学生喜欢写日记,可以让学生从写陶艺日记开始,把对陶艺的爱好转化为对日记的兴趣。学生在写陶艺日记时精神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做陶器时的情景不时在脑中浮现。学生做陶器与写日记是在无任何强加条件下进行的,是在无拘无束中完成的。这种将做陶器与写日记相结合的形式,学生乐于接受,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日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童真显现,童心闪耀
做陶器与写日记,将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互为补充,互为说明,是视觉形象的语言化,文字记载的形象化,是童真的显现,童心的闪耀。我校二年级的高稼诚同学创作的《多功能鞋》,作品的形象稚拙可爱,充满了灵性。小作者的文字描述生动有趣、溢满童真—— “这是我发明的多功能鞋。当你走路累了的时候,就可以按一下鞋上的按钮,鞋子马上变大,像小床一样大,你就可以躺在上面舒舒服服地睡一会儿觉;如果你想去野营,鞋子里就可以藏好多野营需要的东西,野营时没汽车,路又很远,你就可以对着鞋的头部说一句‘鞋变汽车,带我去野营’。多功能鞋就会马上变成汽车,带着你飞驰起来了。朋友们,快来购买我发明的多功能鞋吧!”
三、记录足迹,品味留言
评论不仅能提高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活跃思维,点燃创作的火花,是美术教学活动完整性的主要环节,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因为做好的陶艺作品较柔软,不便搬动,所以教师若能用相机记录学生做陶器的过程、作品成型后的样子,并将图片发到网络上,学生课后就能方便地回味做陶器时的得失,做陶器时的快乐,并且还能把这份真切的情感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同学、教师、家人一起点评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首肯,听取他人的建议,以便今后更好地创作。这种品评形式不仅可增进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还可加强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将学生做陶器与写日记相结合,把这种形式呈现在网上,发帖的文字描述是作者的心声、自我评价;回帖是朋友们最快捷、最亲切的激励品味、互动评价。做陶器与日记相结合个性档案夹,是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评价方式,这里有学生成长的足迹,有童心的碰撞,更有激励的力量。
综上所述,“‘画’话相融,‘作’文共生”这种训练,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积累,利于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创作时才思敏捷,得心应手,习作基本功不断被夯实,意志得到磨炼。他们的素质、修养和思想也会得到提高。
近年来,笔者利用便捷的网络,将做陶器与写日记结合起来,让学生随时采撷陶艺课上闪光的浪花作为日记的题材,从而使日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一、学科互补,思维共撞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对自己捏制的陶器,学生欢呼雀跃,陶艺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陶艺教室成了学生的乐园,也成了他们发明创造的摇篮。
栩栩如生的陶艺作品,是学生生活的所见、学习的所感、梦想的所现。要让学生喜欢写日记,可以让学生从写陶艺日记开始,把对陶艺的爱好转化为对日记的兴趣。学生在写陶艺日记时精神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做陶器时的情景不时在脑中浮现。学生做陶器与写日记是在无任何强加条件下进行的,是在无拘无束中完成的。这种将做陶器与写日记相结合的形式,学生乐于接受,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日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童真显现,童心闪耀
做陶器与写日记,将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互为补充,互为说明,是视觉形象的语言化,文字记载的形象化,是童真的显现,童心的闪耀。我校二年级的高稼诚同学创作的《多功能鞋》,作品的形象稚拙可爱,充满了灵性。小作者的文字描述生动有趣、溢满童真—— “这是我发明的多功能鞋。当你走路累了的时候,就可以按一下鞋上的按钮,鞋子马上变大,像小床一样大,你就可以躺在上面舒舒服服地睡一会儿觉;如果你想去野营,鞋子里就可以藏好多野营需要的东西,野营时没汽车,路又很远,你就可以对着鞋的头部说一句‘鞋变汽车,带我去野营’。多功能鞋就会马上变成汽车,带着你飞驰起来了。朋友们,快来购买我发明的多功能鞋吧!”
三、记录足迹,品味留言
评论不仅能提高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活跃思维,点燃创作的火花,是美术教学活动完整性的主要环节,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因为做好的陶艺作品较柔软,不便搬动,所以教师若能用相机记录学生做陶器的过程、作品成型后的样子,并将图片发到网络上,学生课后就能方便地回味做陶器时的得失,做陶器时的快乐,并且还能把这份真切的情感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同学、教师、家人一起点评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首肯,听取他人的建议,以便今后更好地创作。这种品评形式不仅可增进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还可加强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将学生做陶器与写日记相结合,把这种形式呈现在网上,发帖的文字描述是作者的心声、自我评价;回帖是朋友们最快捷、最亲切的激励品味、互动评价。做陶器与日记相结合个性档案夹,是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评价方式,这里有学生成长的足迹,有童心的碰撞,更有激励的力量。
综上所述,“‘画’话相融,‘作’文共生”这种训练,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积累,利于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创作时才思敏捷,得心应手,习作基本功不断被夯实,意志得到磨炼。他们的素质、修养和思想也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