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外界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高校必须把信仰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之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9-02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对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和向往,是一种精神需要。崇高的信仰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思想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并得到积极的结果;错误的信仰则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并导致消极的行动,得到消极甚至可怕的后果;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就會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就会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因此,信仰教育至关重要。
“信仰危机,是指信仰保持的失败,是信仰者原有的信仰发生严重动摇甚至失落的一种心态。”[1]在这个变革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冲击,信仰危机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人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信仰危机仍然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信仰的多元化。信仰的多元化是指信仰对象的多元化和内容的复杂化的趋势。其最为突出的是主流信仰有模糊化、边缘化和复杂化的趋向。尽管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社会的主导信仰,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分化,当代大学生信仰正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主义的理想(包括共产主义的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的高度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当代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落。
2、信仰的功利化。信仰功利化实质上是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繁荣,激活了人们感性的物质需求,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信仰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这包括很多大学生。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认为,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给其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他去信仰。这种观念导致了这些大学生凡事都以“利”字当先,用物质利益来衡量,忽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从而步入唯利是图、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歧途。
3、信仰的非理性化。信仰的非理性化是指信仰者一种漫无目的的精神状态。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性的信仰,部分大学生过分地崇拜非理性,在生活中表现为跟着感觉走,随波逐流,过着漫无目的的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出现上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也与高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有关,更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关。
1、社会环境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因素。从国内方面看,当代大学生中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信仰状况不能不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领域,与此同时,人们也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经济领域,政治热情进一步降温。[2]从国际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使外来文化中负面的极端个人主义、颓废主义、享乐主义等对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和侵蚀。这种情况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接触信息渠道相对多的当代大学生身上体会的更为明显。在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中,人们尤其要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多元化价值观的渗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减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
2、家庭教育的误导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责任心往往是“超重”的,他们可以为子女成长和教育做出一切牺牲,与此同时子女开始习惯于接受、不懂得付出,缺乏对自我、家庭、社会负责的精神。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子女铺设好未来的道路,造成子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有的父母则从小给子女灌输一些功利主义、个人本位的思想,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升官发财、明哲保身等,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并使他们变本加厉地继承下来。
3、学校教育的泛化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高校的“两课”教育普遍存在着从教材出发的本本主义,而没有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最终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使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学生思想的作用。
4、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是形成信仰危机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也非常主动积极地加入其中,但也容易对传统产生怀疑、批判和否定。所以,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生事物时,极有可能不知如何选择或做出错误的选择,于是转而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动摇信仰以至信仰崩溃,或者形成了错误的信仰,均表现出严重的信仰危机。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较低,对问题的认识或判断自然不够全面,难免有偏颇之处。
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措施
信仰危机并不是人生信仰的终极状态,而是暂时的过渡状态。人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危机之后,会在新的信仰需要下确立起新的信仰。危机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建信仰的大好时机。因此,人们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信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
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舆论环境是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外部条件。社会应该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斗争;应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舆论氛围,加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宣传,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其对各种封建迷信、歪理邪说的鉴别力、免疫力提供有力的保证。大众传媒还可以宣传一些先进人物的事例,为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建立树立榜样。新时期涌现出的孔繁森、徐振超、丁晓兵等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通过对这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启发教育青年能帮助其确立学习的楷模和行动的目标,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類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的教育影响。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与家庭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的价值观、世界观仍对子女形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是客观存在的。大学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在科学熏陶、理性培养方面有全面而系统的影响,而大学生身后的家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的氛围,对塑造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和树立正确信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未发育成熟的时期,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良好的心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基础,因此,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父母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感情状况,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外,还要正确对待他们的情感需要,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关心,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沟通等方式,给与他们更多的情感满足,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信仰。另外,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信仰,家庭还要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可以使双方互通信息,互相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加强高校自身建设
要求高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师德育的建设以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三方面来加强高校自身的建设,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强化“两课”的教育功能。“两课”教学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两课”教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加快改革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优化教学手段。尤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说明力。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崇高信仰的树立,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高校要把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要把师德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师队伍。[3]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其加以言传身教,把学生中蕴藏的丰富的信仰资源引导好、开发好,促使大学生产生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塑造。高校要引导有关部门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大量开展适合青年特点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另外,高校还要切实加强对各种阵地和活动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以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外在的教育引导固然重要,但是,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完成内化,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教育,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阅读各种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不断积累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同时,养成良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内化并成为自觉的行动。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实际当中,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和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只要在社会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环境的熏陶下,在高校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的指导下,不断自我教育、自我进取,一定能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定能够自觉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一定能够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创造辉煌灿烂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龚平.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3\]徐向秀,马庆林.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J\].教育探索,2007,(1).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9-02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对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和向往,是一种精神需要。崇高的信仰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思想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并得到积极的结果;错误的信仰则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并导致消极的行动,得到消极甚至可怕的后果;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就會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就会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因此,信仰教育至关重要。
“信仰危机,是指信仰保持的失败,是信仰者原有的信仰发生严重动摇甚至失落的一种心态。”[1]在这个变革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冲击,信仰危机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人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信仰危机仍然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信仰的多元化。信仰的多元化是指信仰对象的多元化和内容的复杂化的趋势。其最为突出的是主流信仰有模糊化、边缘化和复杂化的趋向。尽管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社会的主导信仰,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分化,当代大学生信仰正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主义的理想(包括共产主义的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的高度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当代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落。
2、信仰的功利化。信仰功利化实质上是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繁荣,激活了人们感性的物质需求,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信仰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这包括很多大学生。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认为,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给其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他去信仰。这种观念导致了这些大学生凡事都以“利”字当先,用物质利益来衡量,忽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从而步入唯利是图、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歧途。
3、信仰的非理性化。信仰的非理性化是指信仰者一种漫无目的的精神状态。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性的信仰,部分大学生过分地崇拜非理性,在生活中表现为跟着感觉走,随波逐流,过着漫无目的的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出现上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也与高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有关,更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关。
1、社会环境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因素。从国内方面看,当代大学生中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信仰状况不能不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领域,与此同时,人们也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经济领域,政治热情进一步降温。[2]从国际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使外来文化中负面的极端个人主义、颓废主义、享乐主义等对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和侵蚀。这种情况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接触信息渠道相对多的当代大学生身上体会的更为明显。在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中,人们尤其要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多元化价值观的渗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减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
2、家庭教育的误导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责任心往往是“超重”的,他们可以为子女成长和教育做出一切牺牲,与此同时子女开始习惯于接受、不懂得付出,缺乏对自我、家庭、社会负责的精神。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子女铺设好未来的道路,造成子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有的父母则从小给子女灌输一些功利主义、个人本位的思想,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升官发财、明哲保身等,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并使他们变本加厉地继承下来。
3、学校教育的泛化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高校的“两课”教育普遍存在着从教材出发的本本主义,而没有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最终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使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学生思想的作用。
4、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是形成信仰危机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也非常主动积极地加入其中,但也容易对传统产生怀疑、批判和否定。所以,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生事物时,极有可能不知如何选择或做出错误的选择,于是转而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动摇信仰以至信仰崩溃,或者形成了错误的信仰,均表现出严重的信仰危机。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较低,对问题的认识或判断自然不够全面,难免有偏颇之处。
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措施
信仰危机并不是人生信仰的终极状态,而是暂时的过渡状态。人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危机之后,会在新的信仰需要下确立起新的信仰。危机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建信仰的大好时机。因此,人们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信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
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舆论环境是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外部条件。社会应该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斗争;应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舆论氛围,加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宣传,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其对各种封建迷信、歪理邪说的鉴别力、免疫力提供有力的保证。大众传媒还可以宣传一些先进人物的事例,为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建立树立榜样。新时期涌现出的孔繁森、徐振超、丁晓兵等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通过对这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启发教育青年能帮助其确立学习的楷模和行动的目标,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類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的教育影响。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与家庭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的价值观、世界观仍对子女形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是客观存在的。大学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在科学熏陶、理性培养方面有全面而系统的影响,而大学生身后的家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的氛围,对塑造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和树立正确信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未发育成熟的时期,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良好的心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基础,因此,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父母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感情状况,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外,还要正确对待他们的情感需要,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关心,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沟通等方式,给与他们更多的情感满足,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信仰。另外,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信仰,家庭还要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可以使双方互通信息,互相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加强高校自身建设
要求高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师德育的建设以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三方面来加强高校自身的建设,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强化“两课”的教育功能。“两课”教学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两课”教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加快改革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优化教学手段。尤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说明力。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崇高信仰的树立,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高校要把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要把师德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师队伍。[3]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其加以言传身教,把学生中蕴藏的丰富的信仰资源引导好、开发好,促使大学生产生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塑造。高校要引导有关部门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大量开展适合青年特点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另外,高校还要切实加强对各种阵地和活动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以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外在的教育引导固然重要,但是,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完成内化,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教育,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阅读各种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不断积累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同时,养成良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内化并成为自觉的行动。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实际当中,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和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只要在社会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环境的熏陶下,在高校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的指导下,不断自我教育、自我进取,一定能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定能够自觉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一定能够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创造辉煌灿烂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龚平.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3\]徐向秀,马庆林.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J\].教育探索,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