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思品课的课堂实效性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_cu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涌现了许多生机勃勃的思品课堂教学,为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如何提高思品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呢?下面结合本人执教七年级思品课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认识。
  
  一、亲近学生生活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1.教学的氛围贴近学生生活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上课时,教师要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好的、亲切的、喜爱的学习氛围。“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师生之间感情融洽,相互信任,彼此期望,往往容易形成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隔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环境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
  比如在上“我们的新集体”这节课中,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刚离开小学,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围成一个圈,用活动的方式来上这一课。通过“介绍自己,展示特长”、“一分钟演讲”、“优良班风我们创”等一系列的活动,一下子就营造出让学生感到美好、亲切、喜爱的课堂氛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品德教育变成了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说一说、玩一玩中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到了集体归属感。
  2.教学的内容源于学生生活
  新课程提出思想品德课堂应该“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初中学生不同年级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在教学“我们的姓名和名誉”一课时,我采用了两个教学内容进行对比教学,一是采用《水浒》人物的绰号;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展示了这样一段材料:“在同学中间,有互取绰号的现象。同学相见,以绰号相称,姓名竟渐渐隐退。开始,有的同学被取绰号只觉得有趣,挺好玩的。可要是被人不分场合地喊,引起大家哄笑,或引起陌生人讪笑的目光,感觉就大不同了。他觉得被同学丑化了,揭短了,难堪极了。同窗好友因此反目也不鲜见。”课堂中,我让学生实话实说:喊绰号表明彼此关系亲近,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结果发现,在两个教学内容中,同学们对班级中互取绰号的话题更感兴趣,讨论的面也更广,呈现的矛盾也更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们或看过,或听过,或经历过,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交流起来自然有话可说。可见,遵循學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的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中生成话题,选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认知。
  
  二、注重学生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体验。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都努力转变观念,尝试活动教学。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用各种有情有趣的活动串连成学生喜爱的思想品德课。
  例如,在讲授“生活需要宽容友善”这一课时,我首先邀请两个同学表演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情景:两个同学骑车相撞——矛盾发生;怒火冲天——矛盾激化;握手言和——矛盾解决。根据学生的表演,同学们讨论得出结论一生活需要宽容友善,由此导入新课。接着我播放了一段视频《六尺巷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张英和叶侍郎互不相让可能导致什么后果?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既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又通过讨论明白了道理:胸襟开阔、谦让友善才是与人相处的法宝。最后,我又选取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一场大雪过后,路上结了冰,很滑,小季同学正走在上学的路上。他远远地看见前面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摔倒在地上,好长时间也没有爬起来。当他走近一看,此人是同学大猛,他暗暗高兴,心想活该。原来大猛在校表现不好,曾欺负过自己,但看到大猛痛苦的样子,小季犹豫了……我把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在多重关系的交互和矛盾冲突中去探究、感悟和践行,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最终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学习方式上,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前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获取,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三、关注学生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这是思品课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1.课内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是情景教学中的一种形式,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我在七年级的思品教学中,经常运用角色模拟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学生的道德观念,达到思品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2.课外道德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品德教育光靠在课堂上进行是不够的。思品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巩固德育的成果。校内,注意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与班主任工作结合,开展各种活动,营造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的范围。校外,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去学校周边的公园进行参观,让学生充分体验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乐趣;组织学生去社区和敬老院做好事,让学生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组织学生去听法制讲座,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要求学生每天在家帮父母做一件事,把孝敬父母落实到行动上……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体验才有对道德概念最真最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今后乃至一生的品德行为。
  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上,教师要“亲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活动”、“关注学生体验”,构建他们的道德认知,努力提高课堂实效,达到思品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他文献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和业务素质水平,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率,本人就此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首先,和谐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是一堂高效率英语课的前提条件。我们教师要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随时随地去关心我们的学生,爱护我们的学生,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文章言简意丰,只有37个字。虽然是文言文,但学生结合注释,基本能疏通大意,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古今中外的佳作,无不散发着人文思想的光辉。学语文,其实也就是领略思想,感悟人生。课文永远都只是例子。如何使这篇短小精悍的神话更具有生命力,让学生所得更多,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小文章也有大智慧,我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大智慧挖掘出来。这也与语文新课标的“情感态度
前几天一个男同事跟我说,“带孩子去看《麦兜当当伴我心》了,太搞笑了,给我乐的啊…”我说你一定是没看懂,因为“麦兜”从来不是拍给小孩子看的,也不是你看过之后只觉得很乐呵便了事的。麦兜是谁?他不是大侠,确切地说,是一只猪。一只有点蠢、有点慢、有点笨的卡通猪。这个猪一样的孩子,一直以来都很笨,笨的果然和猪一样。除了比一般的猪可爱和干净,他没有什么闪光点。在电影《麦兜当当伴我心》里,他从不拿别人做标准,更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高考英语复习中长期存在的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从阅读心理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应试中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变异的多种因素。并由此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矫正学生阅读心理偏差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英语 阅读心理 原因 对策    一、阅读心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英语阅读能力是构成高中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阅读能力在目前这种以笔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中,起着举足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人文精神的构建上立足于工具性,以一个话题照亮一组材料,像一棵扎根于土地的生命之树,努力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的成长,因而具有超越感性及狭义理性的真趣、情趣和理趣。  [关键词]人文性 构建 话题 板块 知性 体验 真趣 情趣 理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下的结论。语文工具性的体系,教材经过多年的锤炼,早已形成。那么人文性呢,在教材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教师引领学生完成任务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否有趣、难度是否适中,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本文以“气候”(第3课时)的教学为例,详细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学习任务的设计和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学习任务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1.研读课程标准,恰当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模式需要新的教学策略,寻找符合高考模式的新方法和新视角。以利于复习备考教学。其实,复习教学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应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只要是能取得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教学方法,都值得倡导。  [关键词]高考 历史教学 策略    江苏从2008年开始推行新的高考模式,在新模式下,历史怎样考,考查些什么,成为摆在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回避不了的难题。笔者通过对2008年
英语教师每天都要面临新的工作挑战,肩负不同的工作使命,而能否胜任这些挑战和使命并不完全取决于以往所受的师范教育和积累的教学经验。我们英语教师必须通过持续自主性的自我发展来适应不同的工作要求,而开展反思性教育活动是推动教师发展的最佳方式。  目前我们学习了一些当今流行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听了许多示范课,于是就把这些理论和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结果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不
新课标教育理念之一: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探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教学方式是思想品德教学必不
[摘要]本文根据对目前中学生管理现状的考察,从网络背景、中心德育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班主任工作方法以及中学生主体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班主任管理方法的一些建议和对策,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 班主任 管理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