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述
幼儿心理早熟已成为公众的热门话题。近年来,相关学者对幼儿早熟这一现象的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可喜成果。幼儿早熟的负面影响给人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敲响了警钟,应对幼儿早熟的策略也相继推出。论文运用文献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幼儿早熟的概念进行界定;运用访谈法,对张家口机关幼儿园的60名幼儿家长及15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幼儿的心理早熟情况,并对造成幼儿早熟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结合幼儿心理早熟的负面影响,总结相应合理的应对措施。
二、幼儿心理早熟名词解读
关于幼儿心理早熟至今尚无明确界定。心理早熟具体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言语思维、情绪情感及动作行为等。心理早熟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引起。如传播渠道和传媒手段的多样化、幼儿活动空间的拓展与交往的增加、家庭环境和幼教机构教育的成人化等。[3] 心理早熟的幼儿一般比较懂事、守规矩、情绪情感比较稳定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早慧”(但二者并不等同,因为早慧必须有知识的伴随,而早熟则并非一定如此。早熟只是早慧的基础,但并不一定导致早慧)。
三、幼儿心理早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对幼儿心理早熟的现状及原因均有深入了解,笔者对张家口机关幼儿园的60名幼儿家长及15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提纲见附录A附录B)。
通过访谈发现,50%的家长及过半的幼儿教师表示幼儿的成人话语言表现较为明显,其中大班幼儿表现更为突出;3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表现得循规蹈矩,他们也希望孩子如此;15%的幼儿家长谈及自己的孩子表现很懂事,很善解人意,其中83%的为不和谐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家长。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心理早熟在行为、情绪情感方面均有体现。
四、幼儿早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早熟现象让孩子失去应有的童真和童趣。“早熟”的孩子大多是长时间处在成人的环境中,他们无法真正进入孩童的世界,也就失去了以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机会,丧失了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发自内心的探求欲望。早熟会造成行为能力和情感控制的不平衡,导致孩子在成年后产生人格障碍。在少儿时期,早熟现象如得不到家长及教师正确的指导,并予以及时矫正,到了青年时期则可能发生交往能力下降、人格及行为障碍,甚至犯罪等等。
超前教育、成人化教育,这种违背婴幼儿年龄心理特征的过早传授知识教育,不但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反而有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毕竟是孩子,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事事办不好,从而失去认真做事的信心和勇气,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发展成为不思进取的“老小人”。
而不和谐家庭或单亲家庭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影响又是情绪上的压力,这些家庭的父母亲常会有意无意地高估孩子的能力,他们看孩子很乖巧、很懂事,就认为他们足以承担大任,甚至把成年人之间的问题也无意中加到了孩子身上,寻求孩子的安慰和帮助。这些孩子所表现出的心理早熟,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早熟,这种成熟是不均衡的,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成熟,而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得极为幼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有部分人习惯于牺牲自己的需要去照顾别人的需要,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而照顾别人的情绪。在亲朋好友等亲密关系中,他们不敢将自己的需要告诉对方往往认为别人没有能力理解、照顾和帮助自己。
五、结语
幼儿早熟现象在当今社会已很普遍,继续探讨幼儿早熟更深层次的危害,挖掘更广泛的原因,会对错误的早期教育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作为中国教育界研究者或学者,应当尝试探讨幼儿心理早熟存在的连带关系,并以此不断寻找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使得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幼儿心理早熟已成为公众的热门话题。近年来,相关学者对幼儿早熟这一现象的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可喜成果。幼儿早熟的负面影响给人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敲响了警钟,应对幼儿早熟的策略也相继推出。论文运用文献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幼儿早熟的概念进行界定;运用访谈法,对张家口机关幼儿园的60名幼儿家长及15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幼儿的心理早熟情况,并对造成幼儿早熟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结合幼儿心理早熟的负面影响,总结相应合理的应对措施。
二、幼儿心理早熟名词解读
关于幼儿心理早熟至今尚无明确界定。心理早熟具体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言语思维、情绪情感及动作行为等。心理早熟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引起。如传播渠道和传媒手段的多样化、幼儿活动空间的拓展与交往的增加、家庭环境和幼教机构教育的成人化等。[3] 心理早熟的幼儿一般比较懂事、守规矩、情绪情感比较稳定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早慧”(但二者并不等同,因为早慧必须有知识的伴随,而早熟则并非一定如此。早熟只是早慧的基础,但并不一定导致早慧)。
三、幼儿心理早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对幼儿心理早熟的现状及原因均有深入了解,笔者对张家口机关幼儿园的60名幼儿家长及15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提纲见附录A附录B)。
通过访谈发现,50%的家长及过半的幼儿教师表示幼儿的成人话语言表现较为明显,其中大班幼儿表现更为突出;3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表现得循规蹈矩,他们也希望孩子如此;15%的幼儿家长谈及自己的孩子表现很懂事,很善解人意,其中83%的为不和谐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家长。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心理早熟在行为、情绪情感方面均有体现。
四、幼儿早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早熟现象让孩子失去应有的童真和童趣。“早熟”的孩子大多是长时间处在成人的环境中,他们无法真正进入孩童的世界,也就失去了以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机会,丧失了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发自内心的探求欲望。早熟会造成行为能力和情感控制的不平衡,导致孩子在成年后产生人格障碍。在少儿时期,早熟现象如得不到家长及教师正确的指导,并予以及时矫正,到了青年时期则可能发生交往能力下降、人格及行为障碍,甚至犯罪等等。
超前教育、成人化教育,这种违背婴幼儿年龄心理特征的过早传授知识教育,不但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反而有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毕竟是孩子,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事事办不好,从而失去认真做事的信心和勇气,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发展成为不思进取的“老小人”。
而不和谐家庭或单亲家庭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影响又是情绪上的压力,这些家庭的父母亲常会有意无意地高估孩子的能力,他们看孩子很乖巧、很懂事,就认为他们足以承担大任,甚至把成年人之间的问题也无意中加到了孩子身上,寻求孩子的安慰和帮助。这些孩子所表现出的心理早熟,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早熟,这种成熟是不均衡的,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成熟,而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得极为幼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有部分人习惯于牺牲自己的需要去照顾别人的需要,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而照顾别人的情绪。在亲朋好友等亲密关系中,他们不敢将自己的需要告诉对方往往认为别人没有能力理解、照顾和帮助自己。
五、结语
幼儿早熟现象在当今社会已很普遍,继续探讨幼儿早熟更深层次的危害,挖掘更广泛的原因,会对错误的早期教育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作为中国教育界研究者或学者,应当尝试探讨幼儿心理早熟存在的连带关系,并以此不断寻找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使得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