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G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da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青霉素G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予以总结,并提出相关注意事项,为青霉素G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性依据。
  【关键词】青霉素G;临床应用;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94-02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青霉素G则隶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对细胞壁的合成具有干扰作用,进而导致转肽酶受到抑制不能够发挥转肽化的作用。青霉素G具有有效的杀菌浓度,因而对人体影响较小,自其问世后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在我院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在此对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予以总结,提高青霉素G临床应用的有效性[1]。
  1 大剂量青霉素G的应用探讨
  常见病菌的最低杀菌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具有一定的界限,因此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个界限,如果超出这个界限,则会影响青霉素G的杀菌效果。敏感菌在青霉素应用时,其最低抑菌浓度为0.1μg/ml,血药浓度为0.5μg/ml~1.0μg/ml。如果超过这个范围,青霉素G的效果不会发生改变。我院临床研究发现,在应用青霉素G的过程中,当发生杀菌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时,便会增加青霉素G的应用剂量,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对凝血机制造成干扰,进而引发抗生素中毒症状,患者临床表征为抽搐、大小便失禁、神经根炎乃至瘫痪等。因此在应用青霉素G的过程中如果患者病症不危急,应控制青霉素G的应用剂量。
  2 合理应用青霉素G
  我院在进行青霉素G的应用探索中,发现如果根据病患身体现状予以对症下药,便能够提高青霉素G的应用效果。患者的体质、年龄、疾病史、药敏性试验结果以及器官功能等都能影响青霉素G的应用效果,因此在治疗之前必须予以详细分析,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应用青霉素G的过程中,应该遵守抗生素应用的相关准则,进行合理用药。根据临床资料显示,滥用青霉素G的现象对目前医院的发展相当不利,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医务人员随便应用青霉素G等药物,不仅对病毒性病原体疾病无效,对部分感染性疾病也无效,因此对于某些发热原因不明的疾病,在专家未进行诊断之前应慎用抗生素药物,以免延误治疗[2,3]。
  3 青霉素G的静滴问题
  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法能够减轻患者肌注时受到的负担,减轻其局部肌肉刺激,进而使血药浓度提高。根据临床实践发现,在半衰期(t1/2)时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给药法,能够达到标准的杀菌浓度。然而青霉素在稀释过程中形成的水溶液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不合理应用不仅会造成浪费现象,也会增加耐药率,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3.1 溶媒最适合的PH值分析
  据有效资料表明,两种药物之间的PH值差距越大,其在输液过程中所发生的配伍变化便会越大,下面通过对不同溶液PH值范围进行分析,从而判断保持青霉素稳定性的相关原因。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5%葡萄糖水以及10%葡萄糖水、葡萄糖氯化钠液这三种溶液的PH值相较于其他两种溶液而言要低,因此其对青霉素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青霉素G的PH值为6.0~6.8,其遇酸性物质则具有不稳定性,当其与含有葡萄糖的溶液(PH值为3.2)进行配伍时,便会导致青霉素G分解失效,降低了部分药物的活性,增加了其毒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予以注意。
  如果青霉素G结为晶体,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常温中可以数年内活性不发生改变,然而青霉素G的水溶液则具有不稳定性,β-内酰胺在这种情况系极易发生水解反应,降低了其活性,而溶媒不同,青霉素G被水解的速度也不相同[4]。
  下面对青霉素G在不同溶媒中稳定性进行分析,现列表如下。
  3.2 时间
  青霉素G溶液的浓度固定时,采用静脉滴注进行注射时,滴注的速度对血液浓度的高低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如果将定量青霉素G溶液的滴注速度延长至原先的1倍,那么在单位时间内患者所接收的青霉素剂量则会被稀释为原先浓度的一半,血液浓度也随着青霉素剂量的稀释而降低,并在半衰期不断降低。
  从相关资料研究中可以发现,青霉素G以每800万单位与10%葡萄糖水溶液相溶,制成药剂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长在2~3小时左右,此时青霉素G的血液浓度以及效价便发生了极大影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且患者易出现过敏反应。
  在应用青霉素G时没有必要维持较高的血液浓度,因此在给药时应该对症给药,例如一般感染多采用静脉滴注或者肌注法分两次注射,严重性感染则分成3~4次注射。
  3.3 温度
  青霉素G水溶液的改变与温度关联密切。在19摄氏度下将青霉素G放置4个小时,则会增加青霉烯酸含量,而温度高至30摄氏度时,青霉烯酸含量则增加至10倍,随着温度升高,青霉烯酸含量则不断增加。因此在应用青霉素G水溶液时,应该及时调节室温,保证室温适宜,尽量减少因季节以及室温变化所产生的影响[5]。
  4 联合用药问题
  当患者在应用单一性药物疗效被判定为无效时,应该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选药。青霉素G在应用时应该根据其作用机制以及性质进行判定,其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具有不同的作用性质。例如青霉素作为杀菌药物能够杀死细菌繁殖期的细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细菌静止期细菌进行灭杀,四环素类药物能够快速抑制细菌。然而这些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互相作用。例如青霉素G与排泄阻滞剂联用时,便会增强患者血液浓度,延长半衰期。其与酶抑制剂联合应用时,则会降低微生物的耐药性,使病原体耐药性与耐受性的出现时间推迟等问题,而其与氨基苷类抗生素等进行联合应用时则会导致效价降低,因此必须重视联合用药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于配伍,避免药物在应用时发生互相作用,危害患者身心健康[6]。
  5 青霉素G溶解后的置放问题
  青霉素G在溶解后变为青霉素G水溶液,此时其受温度、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不需重视起溶解后的置放问题。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护理人员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采取轮班制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保证青霉素G稀释后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应用。如果不及时应用而延长防治时间,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也会破坏青霉素G的稳定性,因此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青霉素G水溶液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加,而导致了青霉素G分解的加快,降低了药效,增加了致敏物质。因此必须重视青霉素G溶解后的置放问题,提高青霉素G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应用中,通过总结的青霉素G的相关注意事项,避免医院不合理的用药现象,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性与实践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马书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9064-9065.
  [2] 安佰玲.使用青霉素G时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4):136.
  [3] 吴冬梅.红霉素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北方药学,2010,07(3):51-51.
  [4] 李淑云.青霉素使用注意的问题[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5):371-372.
  [5] 郑明节.我国细菌耐药性的分布与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6] 梁华平,王正国.创伤感染领域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C].//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259-261.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目的:对托吡酯以及碳酸锂治疗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5月份到2013年5月份收治的100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对照组采用碳酸锂进行治疗,实验组主要采用托吡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关系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辽宁省部分地区儿童抗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Hib-PRP)自然抗体水平;接种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的临床反应。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88份不同年龄组健康儿童血清的抗Hib多糖抗体。结果抗Hib多糖抗体总阳性率为63.52%,抗体水平随年龄的变化是:新生儿脐带血抗体水平高,1-3月龄下降,4-6月龄降至最低,随后抗体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1年至2012年在本院诊治并进行CT增强扫描的13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和护理干预组67例,对照组给予CT增强扫描的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分析两组患者CT增强扫描的成功率、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组增强扫描的成功人数为65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60人(89.6%
期刊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国产丙泊酚注射液用于临床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无痛人流术的132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为66例患者。对于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国产丙泊酚进行麻醉,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进口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
期刊
[摘要] 目的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一组综合征。由以老年多见,病情长,病情复杂,预后差,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在重视药物治疗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心理护理。本文通过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问题特征性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体会,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其发病率,死忘率不断增高,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各种原因引起心脏负荷过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