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手迹登陆沈阳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ca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沈阳市的收藏家戴斌、常红联手投资,从四川购进当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先生与当时各界名流的来往信件手札及书法作品,数量近百种。而这近百种遗存,多与胡汉民的秘书任中敏先生相关。
  
  “任氏散曲学”
  
  任中敏(1897年—1991年)名讷,别号二北、半塘。诞生于扬州盐商之家。1918年考入北大国文系。受教于词曲学大家吴梅,这对他学术取向有至深影响。毕业后,留居苏州吴梅先生的书斋“奢摩他室”,尽读其师精心收藏的各种词曲典籍,并受师悉心指教,为日后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久后,任中敏以《词曲通义》、《曲谐》、《词学研究法》等大作宣告“任氏散曲学”的建立。在以后的大半个世纪中,任先生的著作成了散曲研究者必读的经典。
  作为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秘书,任中敏先生还是以教育家的身份行事立言。抗战时,他率众师生西行八千余里,历尽艰险,在桂林白手建起汉民中学(今桂林一中)。
  五六十年代的困境没能折损任先生的学者理念,他枯守穷庐梳理唐代艺术,尤其钻研敦煌曲,最后撰就《唐戏弄》、《教坊记笺订》和《敦煌曲校录》、《敦煌曲初探》等几部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他本人也因此走入大家行列。
  
  孙中山的助手
  
  胡汉民(1879~1936年)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1901年中举人。曾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法政大学学习。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之一。主编《民报》第1~5期,根据孙中山口授写成《<民报>发刊词》,先后在《民报》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与康、梁保皇派展开论战,对孙中山思想多有阐发。
  1924年1月,胡汉民被孙中山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主席团主席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9月代行大元帅职权。1930年主持编成《总理全集》。1933年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所著《三民主义的连环性》等,为国民党理论家阐释三民主义的代表作。1936年5月12日下午,胡汉民与其妻兄、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陈融下棋,因用脑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
  胡汉民的信件和手札是研究国民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原始文献,其中的信件部分《致张謇》、《致蒋中正》、等,不会出于胡汉民一人之手,应是作为底稿留存的,可为研究胡汉民思想、生活领域的重要史料。而稿件部分的《中国哲学史之唯物论研究稿》等,应该是其作品中的未刊稿。
  胡汉民除了政治家的身份外,还掌握了杰出的隶书艺术,与于右任、谭延闿、吴稚晖并称为民国四大书法家。胡汉民临摹《曹全碑》始于1918年,这年5月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胡汉民随孙中山离开广州赴上海。在沪其间,胡更对《曹全碑》产生兴趣,开始专意临习。当时,胡汉民被称为广东政坛上的书法家。陈永正在《岭南书法史》上说,“胡氏在广东书坛上最大的贡献是,大力提倡《曹全碑》,使这碑能为粤人所熟悉和接受”。专攻《曹全碑》,使他在书法艺术上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写南京中山陵《总理遗嘱》时,习《曹全碑》已有十年功底,艺术风格已臻成熟,个性特征明显。因此,获“曹全王”之誉。
  
  “胡学”的历史贡献
  
  胡汉民在中山先生逝去后,作为国民党理论家的地位无人逾越,以至于后来在台湾,对他的研究已经上升为“胡学”。1985年8月7日上午,广州市政协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罗培元在胡汉民先生墓竣工仪式上所说的那样:“胡汉民先生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中,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早年,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深受孙中山先生器重,是反封建的斗士,民主革命的前辈;晚年,他在敌冠入侵,民族危难之际,赞成抗日,体现出爱国思想……他对国家、对民族做过有益的事,人们不会忘记他。”由南京大学民国史中心教授、胡汉民研究专家陈红民先生等学者,已经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有关于胡汉民研究的理论出版物也已面世。
   胡汉民乃一代宗师,藏其遗物者任中敏也为一代宗师。这批文物因此也就格外珍贵。常红先生讲,这批文物是文革期间的四川造反派从任中敏家抄出来的,集中销毁时,被一位有心人偷偷保存下来。现在竟然辗转万里来到沈阳,实为沈阳收藏界的一大幸事。胡汉民研究专家陈红民看了这批作品后,说:“胡汉民先生的条幅及其它作品,均可断定为胡汉民手迹,其中胡汉民临摹的《曹全碑》16条屏,实为其喜爱的扛鼎力作。”
  戴斌和常红表示,恰逢国共第三次握手之时,如遇展出良机,定当不遗余力上下奔忙,为史学研究贡献诚意。
其他文献
吉登斯在论述现代性的后果时指出,现代性的卷入会导致传统与历史的割裂,但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仍然还存在着延续.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也随着社会变迁发生了断裂和延续,且该过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各个地方都开始推行农村振兴计划,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就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措施.本文主要阐述形成振兴战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