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能让农村孩子也接受与城市较好学校同样的优质教育,北京市实施了“绿色耕耘”、“教师轮岗”、“城乡学校手拉手”等多项举措。通过三年大规模的培训,京郊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但是相对质量的排列变化不大。在当前社会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教育质量提高对人的一生发展的作用的人为数不多,特别是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还是把成功的机会等同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因为,其一,学历至今仍然是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的“敲门砖”,也是处于相对较低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人群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主要通道。其二,这个目标可望也可及,是一般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都能够实现的。这样的认识导致了人们总是希望从筹措教育经费、配备教育设备、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力求缩小城乡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距离,实现均衡发展。
但是北京市社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所需各类人才的比例。实践已经证明,北京社会发展的速度决定了在近20年内,上大学的人的比例只能缓慢增长。如果农村仅沿着这样的方向追赶城市,追者加快,跑在前面的就要更快,“水涨船高”,恐怕将使本来就非常激烈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最终还是很难实现预期的均衡发展。
“鸡吃虫子,牛吃草,各得其所”,这简单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发展。如果所有学生都把升入普通高校当作惟一的目标,教育的均衡发展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
笔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在为每个学生搭建通向社会的桥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个人价值、家庭幸福和服务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农村辅导一线教师之余,我了解到在整个城市发展规划中远郊各区县都有明确的定位,而且各自形成了适合本地资源、环境的产业结构。例如,延庆县旅游和果木加工、销售业就占很大比例。目前占椐这些产业中的中高级职位的绝大多数是外地毕业的大学生。是否可以设想延庆县的青少年中可以有一部分不再在升学竞赛中当陪练,而通过“立竿见影“的高等职业教育,占据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工作岗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课程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这表明国家已经在教育决策层面吸收与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下一步就需要各地区在实施中内化、本土化,找出符合地区特色的办学形式。
那么,推进首都教育均衡发展是否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从筹措教育经费、配备教育设备、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力求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距离,另一方面从改革远郊和城乡结合部中学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有所突破?如: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设置课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设立与地方经济适应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搭建学生顺利谋生的桥梁;促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人就读同一所学校,增加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建立具有实习场地的、符合地区经济、技术人才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等等。
目前远郊和城乡结合部的部分中学应该尝试建立丰富多样的、可操作的平台,创建一些带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与高职专业相通的示范高中,为北京远郊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帮助一些学生成功。同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成材途径,找到比较适宜自己的谋生职业,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是北京市社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所需各类人才的比例。实践已经证明,北京社会发展的速度决定了在近20年内,上大学的人的比例只能缓慢增长。如果农村仅沿着这样的方向追赶城市,追者加快,跑在前面的就要更快,“水涨船高”,恐怕将使本来就非常激烈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最终还是很难实现预期的均衡发展。
“鸡吃虫子,牛吃草,各得其所”,这简单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发展。如果所有学生都把升入普通高校当作惟一的目标,教育的均衡发展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
笔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在为每个学生搭建通向社会的桥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个人价值、家庭幸福和服务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农村辅导一线教师之余,我了解到在整个城市发展规划中远郊各区县都有明确的定位,而且各自形成了适合本地资源、环境的产业结构。例如,延庆县旅游和果木加工、销售业就占很大比例。目前占椐这些产业中的中高级职位的绝大多数是外地毕业的大学生。是否可以设想延庆县的青少年中可以有一部分不再在升学竞赛中当陪练,而通过“立竿见影“的高等职业教育,占据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工作岗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课程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这表明国家已经在教育决策层面吸收与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下一步就需要各地区在实施中内化、本土化,找出符合地区特色的办学形式。
那么,推进首都教育均衡发展是否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从筹措教育经费、配备教育设备、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力求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距离,另一方面从改革远郊和城乡结合部中学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有所突破?如: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设置课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设立与地方经济适应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搭建学生顺利谋生的桥梁;促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人就读同一所学校,增加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建立具有实习场地的、符合地区经济、技术人才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等等。
目前远郊和城乡结合部的部分中学应该尝试建立丰富多样的、可操作的平台,创建一些带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与高职专业相通的示范高中,为北京远郊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帮助一些学生成功。同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成材途径,找到比较适宜自己的谋生职业,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