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教学设计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内容: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第四课的第一框。本节内容共有两目。
  第一目:主要讲知师、爱师。了解教师,是爱师的基础。爱师主要是增进与教师的情感,无论是知师还是爱师,教学的主要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具有尊敬教师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师,是从教师的高尚人格出发,谈为何要敬爱老师,通过活动设计表达对老师的敬爱。
  第二目:“我爱我的老师”,主要讲为什么要爱师,重在学生爱师情感的培养,以及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大部分是停留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师工作没有全面的了解,对教师的一些良苦用心有时不理解,所以师生关系不是很和谐,因此,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师情感,润滑师生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如奉献、敬业、爱心。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
  能力: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老师的感情,把热爱老师的情感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知识:了解老师工作的基本特点;知道为什么要尊师重教;知道在平时的学习中如何尊敬老师。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难点: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尊敬老师。
  五、设计流程(环节)
  1.课前准备(学生采访自己的老师,写出采访报告)。
  2.新授: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采访报告,前后对老师印象的对比,从而了解老师(知师),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职业是其它任何职业都无法替代的,更进一步了解了老师,从而达到情感上爱师。
  3.把爱师的情感转化在具体的行动中。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学生活动,课前采访教师。学生采访自己的教师,自己的任课教师或者曾经教过自己的教师,或者学校的其他教师都可以。采访的内容: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作业批改量,每天的备课时间,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学生犯错误是教师的心情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定采访内容,想采访什么都可以)。
  教学意图:让学生了解教师,走近老师。(知师的第一步)
  (二)新授。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采访结果。
  学生A:教师工作的时间实际并不是8小时,远远超过了8小时,心里时刻想着学生,想着他们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等。(实例说明,回家备课,改作业,想这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讲课学生更喜欢等。)
  学生B:我们犯了错误时教师比我们更伤心,我们学习进步了,生活中懂事了老师非常高兴。(实例说明,有学生打架了,教师的心情;生活中懂得节约,理解父母等,老师的心情等。)
  学生C: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求助老师,老师都会无私的竭力的帮助。(实例说明,有学生家庭困难,交不起买校服的费用,老师帮交了等。)
  学生D:班级得奖了,老师的心情胜过自己得奖。
  教学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老师,达到知师的目的。
  过渡:学生展示完后,教师设计一个问题。
  问题:听了同学们的采访结果,想一想你对教师的形象在这之前和现在有什么变化?
  教学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想让学生由知师发展到爱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生A:我们更了解了老师工作的辛勤、无私等。学生B:……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对自己的老师的采访,更了解了教师的工作,更喜欢我们的老师了。
  过渡:设计三个活动。
  活动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同学们现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未来社会中,教师的职业会消亡?为什么?
  学生思考做答:……
  教师小结:教师的职业不可能消亡;因为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还会教学生做人,在人格上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付出了爱心;当我们失败时,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当我们成功时,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成就和喜悦……这些都是其它任何途径都替代不了的。所以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更应该尊敬、热爱老师。
  活动二:夸夸我们的老师:学生可以说一说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老师、自己最佩服的老师等,说一说他们的品德、事迹、才能等。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三:实话实说: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谁做过不尊敬老师或者是让老师生气、伤心等事情?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去尊敬老师,热爱自己的老师?
  学生回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学生实话实说,体验感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
  教学意图:通过这两个活动是让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学以致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本课的落脚点。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知师——爱师——如何做
  (了解和理解老师)(情感上热爱老师)(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
  (作者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教研室)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往往是新课改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质疑最能表现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经过一个学期对本课题的学习,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上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下面我就人教版第九册部分课文的学习,谈谈自己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期刊
摘要: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渗透非遗文化知识、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及民族工艺已逐渐成为趋势,本文围绕非遗文化中的民族工艺对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非遗文化中的民族工艺融入高校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非遗文化中民族工艺在高校美术教育的传承路径展开论述,希望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提升高校美术教育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联系,从而使学生重视保护非遗文化,并将非遗文化中的民族工艺在高校学习中得以传承。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非遗文化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这里指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而这种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  回顾以往物理教学中的得失,我感到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要有新颖有趣的东西吸引学生,从
期刊
摘要:谈论起隋代书法,大多都认为隋代书法只是南北朝书法的“续尾”、唐代书法的“开端”,这种评价无疑是不准确的,隋代书法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绝不是南北朝和唐代书法的衬托,本文通过对隋代碑刻风格以及成因进行探究,试图梳理隋代楷书风格的流变,以更好地呈现隋代书法承上启下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隋代 碑刻 书风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4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部分有这样明确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为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品味美词佳句,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
期刊
摘要:当代山东革命主旋律油画,以其特有的地域性、革命性与丰富的人文内涵日渐形成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本文主要是从美学的角度对当代山东革命主旋律油画的艺术风格演变作以深入地分析梳理,认真探究在齐鲁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山东革命主旋律油画所凸显出的美学语言、审美品格及时代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山东革命 主旋律油画 艺术审美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
看图写话是一项极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刚进小学的孩子们,就如同一张白纸,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指导,才能提高他们的看图写话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低段的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孩子们能在写话的起跑线上快活轻松地飞奔向前,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指导孩子们进行写话,提高他们的看图写话能力呢?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认真看图,指导学生说话。观察是口述和笔述的前提。低年级孩子思维特点是形象
期刊
我们深刻地体会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因此,我们确定充分依靠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目标,以教师创新性的教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以求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  1.探究问题,激发兴趣。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
期刊
摘要:架子鼓作为现代流行音乐演奏的重要组成器乐之一,近年来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喜爱,这种常见的组合打击乐器涉及多个器件且种类繁多,由演奏者一人独立完成,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基本演奏方法的熟练应用就尤为重要。基本演奏方法的应用效果直接决定了演奏者的演奏效果,主要表现在音色构建及节奏与力度控制等方面,同时对观众的视听感受也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从架子鼓概述及其发展入手,从节奏、旋律及演奏风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