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竞争能力,在当前信息时代下,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凸现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出发,论述了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体系构成和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校核心竞争力资源共享高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17-03
【Abstract】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is a competitive power to keep up the university’s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At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key to demonstr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is training resource-oriented sharing for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system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resource-oriented sharing for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and how to train it.
【Key words】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Resources sharing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来源于普拉哈拉得和哈默20世纪90年代初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它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并非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当这种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竞争优势,并成为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迅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所接受。理查德•萨尔德认为:“战略规划的目的是要使学校处于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就是强调高校要通过选择制定与实施战略规划,形成战略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国内一些高校关注的焦点。
2.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竞争能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所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整体和谐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没有特色终究会被淘汰”。强化和发挥特色,有利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规划、培育、提升与创新,以各种竞争优势为国家和所在区域做出贡献,以贡献获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人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也都离不开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资源共享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借鉴他人,展示自己。更好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更好借鉴他人学科建设;更好地提升科学决策能力;更好地更新教学理念。
二、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1.高校信息化概念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教育时代。“信息化”主要是指“主动地推进与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这基于“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具有正面的影响”的价值判断。在信息经济条件和国家推进信息化的宏观环境下,“经济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应运而生。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高校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了“信息化校园计划”。1996年起国内的一些著名高校开始进行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教育。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我国十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 在网络教育时代,高校信息化已经突破了面向多媒体教学、网上办公(OA)和高校管理,大量应用于资源共享,服务于人,因此,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高校纷纷导入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建设项目和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高校资源计划)等高校信息化集成系统,以期提高高校竞争力,获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高校信息化定义为面向教学的高校信息化、面向高校管理的高校信息化、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就是利用Intranet、Extranet等网络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将高校内部的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与其它高校、政府部门等外部主体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入现代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生态圈,以分享信息化生态圈的网络价值。因此,这个阶段的高校信息化是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2.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从宏观上讲,教育资源共享是通过电子手段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秩序,不仅涉及电子技术和教育资源共享本身,而且涉及到诸如科研、生产、经营等社会其他层面;从微观角度说,资源共享是指各种具有活动能力的实体(高校、企业、科研、个体等)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涵盖了信息交换、资料查询、问题求解、组建虚拟高校、远程教育等。资源共享可定义为:在信息化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以获得协同竞争优势。在信息教育条件下,资源共享已成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展示自我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积极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就是高校以互联网为基础,全面应用符合资源共享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高校组织结构和教务模式,最终过渡到信息化高校,全面实现资源共享模式。
不同类型(工科、理科、文理兼招)的高校,竞争力有不同的特点,信息化目标也有所区别;不同层次的高校,由于所处的市场地位不同、面对的客户群和竞争链关系不同,因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化模式。不同的信息化模式又由不同的解决方案构成,每一种模式所包含的内涵也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结构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和应用需求,选择基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
三、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1.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体系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高校信息化对高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在资源共享环境下,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活动的核心竞争力链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核心竞争力链理论分析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已不能仅局限于核心高校核心竞争力链所创造的价值,还应该扩展到整个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链,关注高校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链、科研核心竞争力链、竞争者核心竞争力链、个体核心竞争力链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给高校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样,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就成为如图1所示的形态,相应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包括核心竞争力、服务竞争力、让渡竞争力、比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五个方面。
图1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体系
2.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如何影响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呢?信息化应用模式的不同方面对不同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差异化影响又是怎样的呢?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适宜程度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存在正向影响的命题,见如图2所示的理论分析概念模型。
图2概念模型
(1)核心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即建立在流程重组基础上的高校信息化使采用信息化的高校的链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学习与服务而产生的竞争力,如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的共享、学科建设的借鉴、人才培养的先进方法、科研能力的提升、管理观念的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2)让渡竞争力。由协作效应带来的隐性竞争力的提升和由对其它高校支持的显性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使其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比较竞争力。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使核心高校的竞争力较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为高校带来相对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服务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与社区、培训机构、企业与科研所等多种部门服务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信息化的协同性。
(5)品牌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成功运作,给社会提供了多种信息化,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反响。
3.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包括校园网基础设施、网络教学资源、网络科研资源、电子文献保障、校务管理系统、网络宣传等信息化。
建立基于高校校园网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高校的所有环节和部门,建立若干应用系统和基本信息资源库,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从局部应用向全局数据信息共享应用发展。
高校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是高校新的竞争力。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资源整合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当重视资源、服务和功能的充分整合,按照信息资源整合——资源空间共享——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三步走”的思路,发展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和统一、规范的数据库,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建立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库与共享平台,建立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分类教育资源库和学校、公司、个人网站等提供的资源,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建立高校知识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知识的共享可以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经费使用率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增长个人的知识才能;及时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而失去应用价值。高校知识的共享包括支持知识的获取、实施知识的传播、确保新知识的扩散、促进知识程序正常运行。因此,高校知识共享是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小 结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是锐不可当的,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可以使高校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持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成长春著.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3
【关键词】高校核心竞争力资源共享高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17-03
【Abstract】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is a competitive power to keep up the university’s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At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key to demonstr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is training resource-oriented sharing for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system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resource-oriented sharing for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and how to train it.
【Key words】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Resources sharing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来源于普拉哈拉得和哈默20世纪90年代初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它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并非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当这种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竞争优势,并成为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迅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所接受。理查德•萨尔德认为:“战略规划的目的是要使学校处于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就是强调高校要通过选择制定与实施战略规划,形成战略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国内一些高校关注的焦点。
2.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竞争能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所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整体和谐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没有特色终究会被淘汰”。强化和发挥特色,有利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规划、培育、提升与创新,以各种竞争优势为国家和所在区域做出贡献,以贡献获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人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也都离不开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资源共享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借鉴他人,展示自己。更好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更好借鉴他人学科建设;更好地提升科学决策能力;更好地更新教学理念。
二、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1.高校信息化概念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教育时代。“信息化”主要是指“主动地推进与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这基于“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具有正面的影响”的价值判断。在信息经济条件和国家推进信息化的宏观环境下,“经济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应运而生。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高校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了“信息化校园计划”。1996年起国内的一些著名高校开始进行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教育。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我国十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 在网络教育时代,高校信息化已经突破了面向多媒体教学、网上办公(OA)和高校管理,大量应用于资源共享,服务于人,因此,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高校纷纷导入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建设项目和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高校资源计划)等高校信息化集成系统,以期提高高校竞争力,获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高校信息化定义为面向教学的高校信息化、面向高校管理的高校信息化、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就是利用Intranet、Extranet等网络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将高校内部的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与其它高校、政府部门等外部主体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入现代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生态圈,以分享信息化生态圈的网络价值。因此,这个阶段的高校信息化是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2.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从宏观上讲,教育资源共享是通过电子手段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秩序,不仅涉及电子技术和教育资源共享本身,而且涉及到诸如科研、生产、经营等社会其他层面;从微观角度说,资源共享是指各种具有活动能力的实体(高校、企业、科研、个体等)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涵盖了信息交换、资料查询、问题求解、组建虚拟高校、远程教育等。资源共享可定义为:在信息化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以获得协同竞争优势。在信息教育条件下,资源共享已成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展示自我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积极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就是高校以互联网为基础,全面应用符合资源共享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高校组织结构和教务模式,最终过渡到信息化高校,全面实现资源共享模式。
不同类型(工科、理科、文理兼招)的高校,竞争力有不同的特点,信息化目标也有所区别;不同层次的高校,由于所处的市场地位不同、面对的客户群和竞争链关系不同,因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化模式。不同的信息化模式又由不同的解决方案构成,每一种模式所包含的内涵也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结构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和应用需求,选择基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
三、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1.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体系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高校信息化对高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在资源共享环境下,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活动的核心竞争力链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核心竞争力链理论分析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已不能仅局限于核心高校核心竞争力链所创造的价值,还应该扩展到整个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链,关注高校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链、科研核心竞争力链、竞争者核心竞争力链、个体核心竞争力链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给高校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样,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就成为如图1所示的形态,相应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包括核心竞争力、服务竞争力、让渡竞争力、比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五个方面。
图1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体系
2.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如何影响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呢?信息化应用模式的不同方面对不同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差异化影响又是怎样的呢?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导入模型适宜程度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存在正向影响的命题,见如图2所示的理论分析概念模型。
图2概念模型
(1)核心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即建立在流程重组基础上的高校信息化使采用信息化的高校的链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学习与服务而产生的竞争力,如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的共享、学科建设的借鉴、人才培养的先进方法、科研能力的提升、管理观念的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2)让渡竞争力。由协作效应带来的隐性竞争力的提升和由对其它高校支持的显性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使其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比较竞争力。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使核心高校的竞争力较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为高校带来相对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服务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与社区、培训机构、企业与科研所等多种部门服务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信息化的协同性。
(5)品牌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成功运作,给社会提供了多种信息化,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反响。
3.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包括校园网基础设施、网络教学资源、网络科研资源、电子文献保障、校务管理系统、网络宣传等信息化。
建立基于高校校园网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高校的所有环节和部门,建立若干应用系统和基本信息资源库,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从局部应用向全局数据信息共享应用发展。
高校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是高校新的竞争力。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资源整合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当重视资源、服务和功能的充分整合,按照信息资源整合——资源空间共享——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三步走”的思路,发展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和统一、规范的数据库,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建立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库与共享平台,建立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分类教育资源库和学校、公司、个人网站等提供的资源,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建立高校知识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知识的共享可以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经费使用率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增长个人的知识才能;及时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而失去应用价值。高校知识的共享包括支持知识的获取、实施知识的传播、确保新知识的扩散、促进知识程序正常运行。因此,高校知识共享是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小 结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是锐不可当的,培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可以使高校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持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成长春著.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