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强烈的市民化需求却因就业问题而严重受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有助于他们退出农村、进入和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市场供需不平衡、制度不公平、渠道不完善、地域不平衡问题,在市民化的视角下,从调整供需结构、构建公平环境、完善信息渠道、统筹城乡发展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市民化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户籍在农村的新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有两层含义:从静态看,是指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权利的过程;从动态看,则包括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以及城市融合三个环节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市民化意愿。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存在的就业问题,却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市民化。就业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稳定的关键,也是最终能否真正实现市民化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的关系
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对市民化的促进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内涵至少包括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四个层面的含义,即生存职业由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转变成正规就业的非农产业工人,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1]。具有迫切市民化意愿和强烈城市归属感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所限,他们的就业方式大多是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最大的特点是不稳定,因此会面临失业的困扰,失业会使他们失去收入和在城市生活的资本。如果新生代农民工能稳定就业,则有利于树立他们融入城市的信心和城市主人的地位。因此就业不仅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加快其市民化步伐,推动他们在城市的融入进程[2]。加大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力度,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能力,有利于促进他们就业问题的解决。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市民化的政策,比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征用流转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培训机制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这些制度的完善,将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平等的就业选择权,实现有效就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1. 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
就业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可是"民工荒"现象频频出现,几乎蔓延到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大部分企业[3]。"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说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市场上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既在某一地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共给的技能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也在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现象。
2. 就业制度和报酬不公平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也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大多是次属劳动力市场,次属劳动力市场具有工作条件差、就业变化大、要求苛刻、随意给予处分以及晋升机会较少、工资由劳动力供求决定等特点。200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
3. 就业稳定性差、地位低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就业渠道主要有自己寻找、亲友介绍、雇主当地招工、劳动部门或政府中介介绍等几种途径。尽管政府中介部门或劳动部门等正规就业渠道的作用正在稳步上升,但是进程仍然非常缓慢。可见,非正规就业渠道仍主导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非正规就业具有门槛可高可低、稳定性差、灵活性大、职业地位不够体面、社保经常变动和保障不充分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期望值比较高,这就与非正规就业渠道所具有的特点相矛盾,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用脚投票"频频跳槽的现象。
4. 就业地域不平衡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地域出现两大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虽然现在返乡农民工有增加的趋势,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开始下降[4]。但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新生代农民工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务工的比例分别为72.3%、12.9%和14.4%。绝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倾向于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就业[5];二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相对较少。
三、市民化视角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1. 调整劳动力供需结构,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机制
新一轮"民工荒"向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农民工就业提出了新挑战。要大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应引导企业提高认识,认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是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应该制定和出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为符合要求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使得他们的技能和素质能够胜任现代企业不同层级的岗位要求。
2. 构建公平就业环境,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
户籍制度仍然是引起一系列就业不公的源头,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二元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这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制度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跨省流动,省级之间的就业歧视会依然存在。因此,要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尽快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就业环境。
3. 完善就业信息渠道,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有序就业
要建设和完善就业网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的建设。借助新生代农民工经常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大力宣传就业服务信息,让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及时获取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同时还要规范就业中介市场,使职业中介机构能真正发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作用,政府要转变领导为服务,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实行常规性复查和回访,实实在在地解决新时代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问题。
4. 统筹城乡发展,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到中小城市和城镇就业
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增强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这样既减轻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又促进了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放宽中小城市户籍政策,也能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业和加快市民化步伐。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适当将大城市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既能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又能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7:61.
[2]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度测度[J].湖人口研究.2008, (5):48-57.
[3]陈方.民工荒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0-2-26.
[4]降蕴彰.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N].经济观察报.2010-04-23.
[5]王宗萍,段成荣.第二代农民工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10(2):43.
作者简介:朱维伟(1988-),女,汉族,湖南郴州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市民化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户籍在农村的新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有两层含义:从静态看,是指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权利的过程;从动态看,则包括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以及城市融合三个环节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市民化意愿。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存在的就业问题,却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市民化。就业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稳定的关键,也是最终能否真正实现市民化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的关系
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对市民化的促进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内涵至少包括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四个层面的含义,即生存职业由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转变成正规就业的非农产业工人,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1]。具有迫切市民化意愿和强烈城市归属感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所限,他们的就业方式大多是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最大的特点是不稳定,因此会面临失业的困扰,失业会使他们失去收入和在城市生活的资本。如果新生代农民工能稳定就业,则有利于树立他们融入城市的信心和城市主人的地位。因此就业不仅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加快其市民化步伐,推动他们在城市的融入进程[2]。加大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力度,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能力,有利于促进他们就业问题的解决。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市民化的政策,比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征用流转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培训机制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这些制度的完善,将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平等的就业选择权,实现有效就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1. 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
就业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可是"民工荒"现象频频出现,几乎蔓延到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大部分企业[3]。"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说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市场上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既在某一地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共给的技能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也在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现象。
2. 就业制度和报酬不公平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也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大多是次属劳动力市场,次属劳动力市场具有工作条件差、就业变化大、要求苛刻、随意给予处分以及晋升机会较少、工资由劳动力供求决定等特点。200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
3. 就业稳定性差、地位低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就业渠道主要有自己寻找、亲友介绍、雇主当地招工、劳动部门或政府中介介绍等几种途径。尽管政府中介部门或劳动部门等正规就业渠道的作用正在稳步上升,但是进程仍然非常缓慢。可见,非正规就业渠道仍主导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非正规就业具有门槛可高可低、稳定性差、灵活性大、职业地位不够体面、社保经常变动和保障不充分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期望值比较高,这就与非正规就业渠道所具有的特点相矛盾,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用脚投票"频频跳槽的现象。
4. 就业地域不平衡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地域出现两大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虽然现在返乡农民工有增加的趋势,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开始下降[4]。但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新生代农民工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务工的比例分别为72.3%、12.9%和14.4%。绝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倾向于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就业[5];二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相对较少。
三、市民化视角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1. 调整劳动力供需结构,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机制
新一轮"民工荒"向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农民工就业提出了新挑战。要大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应引导企业提高认识,认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是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应该制定和出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为符合要求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使得他们的技能和素质能够胜任现代企业不同层级的岗位要求。
2. 构建公平就业环境,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
户籍制度仍然是引起一系列就业不公的源头,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二元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这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制度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跨省流动,省级之间的就业歧视会依然存在。因此,要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尽快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就业环境。
3. 完善就业信息渠道,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有序就业
要建设和完善就业网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的建设。借助新生代农民工经常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大力宣传就业服务信息,让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及时获取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同时还要规范就业中介市场,使职业中介机构能真正发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作用,政府要转变领导为服务,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实行常规性复查和回访,实实在在地解决新时代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问题。
4. 统筹城乡发展,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到中小城市和城镇就业
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增强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这样既减轻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又促进了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放宽中小城市户籍政策,也能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业和加快市民化步伐。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适当将大城市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既能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又能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7:61.
[2]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度测度[J].湖人口研究.2008, (5):48-57.
[3]陈方.民工荒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0-2-26.
[4]降蕴彰.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N].经济观察报.2010-04-23.
[5]王宗萍,段成荣.第二代农民工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10(2):43.
作者简介:朱维伟(1988-),女,汉族,湖南郴州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