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乌龙茶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乌龙茶的香味,本文从乌龙茶香气的形成途径、乌龙茶香味的类型,以及茶叶香气形成相关的糖苷酶这三个方面对乌龙茶花香形成机理的研究进行阐述。
关键词:乌龙茶;花香;机理;研究
前言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属于中国的独特茶品种,大多在中国台湾、福建以及广东这三个省份生产。由于乌龙茶具有独特的香气,且含有大量的茶精油,备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受到茶专家的喜爱。为了更好地了解乌龙茶,人们开始了对乌龙茶的研究,本文就对乌龙茶花香形成的机理进行研究,以便提高人们对于乌龙茶的了解。
1 乌龙茶香气的形成途径
乌龙茶加工工艺复杂,品种繁多。究竟哪些是乌龙茶的特征成分,也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补充变化的。关于茶叶香气的形成途径,学者经过大量研究,总结并提出的茶叶香气生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β-胡萝卜素氧化、降解生成的β-紫罗酮及相关结构的香气化合物。(2)脂肪酸的氧化降解生成直链脂肪族醇、醛类香气化合物如青叶醇、青叶醛等。(3)氨基酸和糖类、儿茶素等在热作用下产生香气成分如呋喃、吡咯、吡嗪及其衍生物。(4)醇类的氧化形成清甜香或果香的酸类或醛类。(5)低级有机酸与醇类的酯化形成果香酯类化合物。(6)糖苷水解游离出部分芳香物质成分,形成乌龙茶的天然花
果香。
2 乌龙茶香味的类型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青茶大多以茶树品种命名,如铁观音、乌龙、毛蟹、本山、黄金桂、肉桂、佛手、凤凰单从等,有几十个品种。这些茶,在香味上虽有差异,但从审评角度看,不管采用何种品种制得的青茶,依照其香味优劣,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即细腻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火粗味型。形成青茶香味类型的不同,固然与茶树品种、原料老嫩等有关,但也与制茶技术以及制茶过程的天气因素有关。现对四个香味类型逐一比较,并从制茶角度浅析其
原因。
2.1 细腻花果香型 这是青茶中品质最好的一类,其品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类似水蜜桃或兰花的香气,滋味清爽润滑,细腻优雅,汤色橙黄明亮,叶底主体色泽绿亮,呈绿叶红边,发酵程度较轻。干茶外形重实,色泽深绿油润,大多用春茶制作,如广东潮安凤凰单从,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肉桂,台湾冻顶乌龙等,均带有浓郁而细腻的花果香味。1996年11月9日在广州中国大酒店拍卖的0.5千克安溪“观音王”(铁观音)便具有浓郁的花果香和清爽细腻的滋味,入口后鲜洁润滑,实是青茶中的极品。这种好茶不多,在1992年和1995年第一、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参加评比的数十只青茶中,也只有两只茶的香味相当于这次被拍卖34万元/kg的“观音王”水平。这类产品,估计在青茶总产量中占不到5%,但其经济价值极高,上千上万一千克的茶,都属于这一类产品。制作优雅细腻的花果香型青茶,条件非常苛刻,要求鲜叶嫩度合适,且必须是晴天采摘的,制作过程晒青需有“时阴时阳”的光照,晾青需有微弱的北风,即如“秋高气爽”的天气,这是必要的条件,当然还须配以精湛的制作技术。
2.2 花果香型 它与细腻花果香型相比,香味类型相同,显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入口后缺乏鲜爽润滑的细腻感,在青茶中属于二类产品,经济价值也较高。这种茶,大多产于秋茶季节,制作条件与一类的相同,产量大致占青茶总产量的23%。
2.3 老火香型 阴雨天采摘的雨水叶,或晒青、晾青的气候条件不适应正常制茶要求,加工时只好延长摊青时间,或采用萎凋槽加温萎凋,在摇青中形成不了“果香型”香味,最后只有通过提高烘干温度,将在制品的粗青气烘去,烤出老火香味。若烘干中不采取人工补救,则成茶青涩味甚重,口感差,精制茶厂(皇赐珍田阁)对带粗青气的青茶,为了消除粗青气烤出老火香(似锅粑焦香),补火时常将烘干机顶部加盖来提高烘温,使热风温度达到170摄氏度以上,甚至超过200摄氏度。老火香型的青茶,干茶色泽暗褐显枯,汤色黄深,叶底暗绿,无光泽。这类产品,由于鲜叶不十分粗老,香味上显老火香味,而无粗老气味。
2.4 老火粗味型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质最次的一类,它的制作方法与第三类相同,但原料更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档鲜叶,因而既有老火香味,又带有粗老气味。如果按常规方法烘干,不烤出老火味,就相当于绿茶三角片的滋味,不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的。但这类茶尽管采用高温烘焙,其所带的粗老味仍不能完全除去,所以品质最差。在审评青茶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带有老火香味的青茶,不能按红茶、绿茶要求,将之评判为老火茶、次品茶。其实,青茶的老火香是属正常香气,它是制茶过程中一种补救技术措施所造成的,目的是改善品质。
上述四类青茶品质判断方法,从制茶品质角度入手,较易为非产区和销区人员所掌握,当然要想做到准确地评出青茶品质的优劣,仍需经过专业训练和长期实践才行。
3 茶叶香气形成相关的糖苷酶
国内外学者还通过外源酶及茶叶内源酶的应用,对作用于香气前体并释放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糖苷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3.1 糖苷酶的专一性 Takeo将茶鲜叶匀浆置于40℃下培养30天,发现有大量的芳樟醇和香叶醇产生;当加入葡糖苷酶的抑制剂Hg2+及特异性抑制剂葡糖酸-1,4-内酯时,芳樟醇和香叶醇的释放则受阻。他认为受损鲜叶
中芳樟醇和香叶醇的形成与内源β一葡萄糖苷酶有关。Yano等以对硝基苯一β一D一葡萄糖苷为底物,与茶叶粗酶提取物共同培养后,测出每100克茶鲜叶中含有20.8个活性单位的β-葡萄糖苷酶。该结果不仅支持了Takeo的推论,而且首次确证了茶叶中含有参与香气释放作用的β-葡萄糖苷酶。尔后,Morita等口73将茶鲜叶中制备的粗糖苷物质分别与4种酶剂共同培养。实验结果显示,ɑ一葡萄糖苷酶处理几乎无香气物质产生。由此认为茶叶中几乎不存在ɑ一葡萄糖苷形式的香气前体及相应的a一葡萄糖苷酶。研究还发现,如果经β-葡萄糖苷酶处理则可产生大量香气成分,表明β-葡萄糖苷是茶叶中香气前体的主要糖基。同时还证明,糖苷酶和茶鲜叶丙酮粉处理后,释出的香气物质在量上几乎是β-葡萄糖苷酶处理的2—3倍。说明茶叶中还含有β-葡萄糖苷酶以外的其它糖 苷酶。
为进一步探明参与香气释放的内源酶,王冬梅等用从茶鲜叶中提取的粗酶,处理4种对硝基苯基β-糖苷,底物水解活性趋势:樱草糖苷>葡萄糖苷>阿拉伯糖苷>木糖苷>巢菜糖苷(ɑ—L一吡喃型阿拉伯糖基β-D-吡喃型葡萄糖)。这种底物水解速率的差异性提示,茶鲜叶中可能存在对底物专一的内源酶——底物特异酶。郭雯飞等通过鲜叶匀浆、有机溶剂的洗涤、过滤、干燥,然后将粗酶依次用试剂处理、透析、离子交换层析等进行一系列的精制,得到一种对茶叶糖苷水解能力最强、对茶叶产生香气最主要的酶——β-樱草糖苷酶:分子量约6 100、最适温度45~50 ℃,最适pH 5~7,稳定温度为45℃以下。1997年,Matsumuray们以人工合成的樱草糖苷、甾菜糖苷为底物,研究了β-樱草糖苷酶的专一性,证明该酶对配糖体和糖基均具有严格的特异性。1998年Ijima E21]以从茶叶中提取的双糖苷为底物,分别与HPLC分离的酶的馏分反应24小时,结果发现β-樱草糖苷酶的底物专一性是对包括1—6糖苷键的双糖苷的相对专一性。
2000年,赵芹等研究提出了β-葡萄糖苷酶的纯化方案,并测得其分子量为60KD、最适稳定温度为50℃、最适pH为6.0、PI为2.9、Km为0.50 mM。掌握了酶促反应速度,了解了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比较了β-葡萄糖苷酶的种属间差异,确定了β-葡萄糖苷酶的底物专一性是“基团专一性”的相对专一性,可水解含有β-糖苷键的糖苷,对糖基和配基要求不严,不过不同底物的水解速度也存在差异。
3.2 影响糖苷酶活性的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围绕β-葡萄糖苷酶在茶树生长和茶叶加工中的变化展开,对口一樱草糖苷酶的研究报道较少。研究发现,茶叶香气含量和糖苷酶活性受茶树不同品种、生育环境的生态因子以及茶叶采摘、加工等因素的影响。
有人对7个茶树品种新梢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的研究表明:品种间差异很大,甚至相差3~4倍,其中毛蟹、龙井43、水仙等品种酶活性最高,红芽佛手酶活性最低;季节的差异各品种均表现为:秋季酶活性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新梢不同叶位间的酶活性呈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梗;随着叶龄的增加,p葡萄糖苷酶活性趋于增强。而β-樱草糖苷酶和樱草糖类香气前体在嫩叶中含量很高,随叶龄增加而下降。因而从香气形成的角度来看,乌龙茶加工传统上采用嫩叶(芽至第三叶)是十分合理的。
骆耀平等认为,要达到传统工艺上的摊放要求,在低温(20 ℃以下)高湿(相对温度90%以上)环境下内源β一葡萄糖苷酶活性可在6~ h保持较高水平;而在温度较高(25 ℃)和相对湿度较低(75%~80%)时,鲜叶摊放4 h,活性最高,此后下降并稳定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上。
屠幼英等选用“水古”、“龙井43”和“鸠坑”3个品种的鲜叶经摊放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比鲜叶提高了45%以上,且香气前体量减少了55%左右。醇系香气前体释放量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的趋势一致。但也有结果与之相反,游离态香气含量是摊放到4 h时才比鲜叶明显提高,此后下降,摊放8h后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此外,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总量不仅没有随β-葡萄糖苷酶活性升高而下降,反而明显升高,特别是在摊放0-8 h之间。这可能是因为摊放叶中存在着香气前体水解释放和游离态香气挥发散失的动态变化之中,特别是在摊放初期,摊放叶中还可能进行着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生物合成
过程。
张秀云们探讨了萎凋做青对乌龙茶香气形成的作用,指出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做青过程中呈双峰变化趋势,对品种“槠叶种”来说,重做青有利于香气形成;董尚胜、赵芹等研究认为遮荫、施用有机肥能大幅度提高茶鲜叶中β一葡萄糖苷酶活性,并可明显增加游离态醇系香气含量及醇系香气总量。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对于茶饮品的喜爱也逐渐增多。虽然人们对于乌龙茶的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但是依旧有一些问题存在,没有进行彻底的研究,这也将是相关的研究专家未来需要进行研究的目标,以便对乌龙茶进行详细的了解,让更多的人了解乌龙茶,喜爱乌龙茶。
参考文献
[1] 杨意成,梁月荣 乌龙茶花香形成机理的研究 [J] 《茶叶》 -2008年1期
关键词:乌龙茶;花香;机理;研究
前言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属于中国的独特茶品种,大多在中国台湾、福建以及广东这三个省份生产。由于乌龙茶具有独特的香气,且含有大量的茶精油,备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受到茶专家的喜爱。为了更好地了解乌龙茶,人们开始了对乌龙茶的研究,本文就对乌龙茶花香形成的机理进行研究,以便提高人们对于乌龙茶的了解。
1 乌龙茶香气的形成途径
乌龙茶加工工艺复杂,品种繁多。究竟哪些是乌龙茶的特征成分,也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补充变化的。关于茶叶香气的形成途径,学者经过大量研究,总结并提出的茶叶香气生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β-胡萝卜素氧化、降解生成的β-紫罗酮及相关结构的香气化合物。(2)脂肪酸的氧化降解生成直链脂肪族醇、醛类香气化合物如青叶醇、青叶醛等。(3)氨基酸和糖类、儿茶素等在热作用下产生香气成分如呋喃、吡咯、吡嗪及其衍生物。(4)醇类的氧化形成清甜香或果香的酸类或醛类。(5)低级有机酸与醇类的酯化形成果香酯类化合物。(6)糖苷水解游离出部分芳香物质成分,形成乌龙茶的天然花
果香。
2 乌龙茶香味的类型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青茶大多以茶树品种命名,如铁观音、乌龙、毛蟹、本山、黄金桂、肉桂、佛手、凤凰单从等,有几十个品种。这些茶,在香味上虽有差异,但从审评角度看,不管采用何种品种制得的青茶,依照其香味优劣,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即细腻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火粗味型。形成青茶香味类型的不同,固然与茶树品种、原料老嫩等有关,但也与制茶技术以及制茶过程的天气因素有关。现对四个香味类型逐一比较,并从制茶角度浅析其
原因。
2.1 细腻花果香型 这是青茶中品质最好的一类,其品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类似水蜜桃或兰花的香气,滋味清爽润滑,细腻优雅,汤色橙黄明亮,叶底主体色泽绿亮,呈绿叶红边,发酵程度较轻。干茶外形重实,色泽深绿油润,大多用春茶制作,如广东潮安凤凰单从,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肉桂,台湾冻顶乌龙等,均带有浓郁而细腻的花果香味。1996年11月9日在广州中国大酒店拍卖的0.5千克安溪“观音王”(铁观音)便具有浓郁的花果香和清爽细腻的滋味,入口后鲜洁润滑,实是青茶中的极品。这种好茶不多,在1992年和1995年第一、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参加评比的数十只青茶中,也只有两只茶的香味相当于这次被拍卖34万元/kg的“观音王”水平。这类产品,估计在青茶总产量中占不到5%,但其经济价值极高,上千上万一千克的茶,都属于这一类产品。制作优雅细腻的花果香型青茶,条件非常苛刻,要求鲜叶嫩度合适,且必须是晴天采摘的,制作过程晒青需有“时阴时阳”的光照,晾青需有微弱的北风,即如“秋高气爽”的天气,这是必要的条件,当然还须配以精湛的制作技术。
2.2 花果香型 它与细腻花果香型相比,香味类型相同,显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入口后缺乏鲜爽润滑的细腻感,在青茶中属于二类产品,经济价值也较高。这种茶,大多产于秋茶季节,制作条件与一类的相同,产量大致占青茶总产量的23%。
2.3 老火香型 阴雨天采摘的雨水叶,或晒青、晾青的气候条件不适应正常制茶要求,加工时只好延长摊青时间,或采用萎凋槽加温萎凋,在摇青中形成不了“果香型”香味,最后只有通过提高烘干温度,将在制品的粗青气烘去,烤出老火香味。若烘干中不采取人工补救,则成茶青涩味甚重,口感差,精制茶厂(皇赐珍田阁)对带粗青气的青茶,为了消除粗青气烤出老火香(似锅粑焦香),补火时常将烘干机顶部加盖来提高烘温,使热风温度达到170摄氏度以上,甚至超过200摄氏度。老火香型的青茶,干茶色泽暗褐显枯,汤色黄深,叶底暗绿,无光泽。这类产品,由于鲜叶不十分粗老,香味上显老火香味,而无粗老气味。
2.4 老火粗味型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质最次的一类,它的制作方法与第三类相同,但原料更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档鲜叶,因而既有老火香味,又带有粗老气味。如果按常规方法烘干,不烤出老火味,就相当于绿茶三角片的滋味,不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的。但这类茶尽管采用高温烘焙,其所带的粗老味仍不能完全除去,所以品质最差。在审评青茶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带有老火香味的青茶,不能按红茶、绿茶要求,将之评判为老火茶、次品茶。其实,青茶的老火香是属正常香气,它是制茶过程中一种补救技术措施所造成的,目的是改善品质。
上述四类青茶品质判断方法,从制茶品质角度入手,较易为非产区和销区人员所掌握,当然要想做到准确地评出青茶品质的优劣,仍需经过专业训练和长期实践才行。
3 茶叶香气形成相关的糖苷酶
国内外学者还通过外源酶及茶叶内源酶的应用,对作用于香气前体并释放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糖苷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3.1 糖苷酶的专一性 Takeo将茶鲜叶匀浆置于40℃下培养30天,发现有大量的芳樟醇和香叶醇产生;当加入葡糖苷酶的抑制剂Hg2+及特异性抑制剂葡糖酸-1,4-内酯时,芳樟醇和香叶醇的释放则受阻。他认为受损鲜叶
中芳樟醇和香叶醇的形成与内源β一葡萄糖苷酶有关。Yano等以对硝基苯一β一D一葡萄糖苷为底物,与茶叶粗酶提取物共同培养后,测出每100克茶鲜叶中含有20.8个活性单位的β-葡萄糖苷酶。该结果不仅支持了Takeo的推论,而且首次确证了茶叶中含有参与香气释放作用的β-葡萄糖苷酶。尔后,Morita等口73将茶鲜叶中制备的粗糖苷物质分别与4种酶剂共同培养。实验结果显示,ɑ一葡萄糖苷酶处理几乎无香气物质产生。由此认为茶叶中几乎不存在ɑ一葡萄糖苷形式的香气前体及相应的a一葡萄糖苷酶。研究还发现,如果经β-葡萄糖苷酶处理则可产生大量香气成分,表明β-葡萄糖苷是茶叶中香气前体的主要糖基。同时还证明,糖苷酶和茶鲜叶丙酮粉处理后,释出的香气物质在量上几乎是β-葡萄糖苷酶处理的2—3倍。说明茶叶中还含有β-葡萄糖苷酶以外的其它糖 苷酶。
为进一步探明参与香气释放的内源酶,王冬梅等用从茶鲜叶中提取的粗酶,处理4种对硝基苯基β-糖苷,底物水解活性趋势:樱草糖苷>葡萄糖苷>阿拉伯糖苷>木糖苷>巢菜糖苷(ɑ—L一吡喃型阿拉伯糖基β-D-吡喃型葡萄糖)。这种底物水解速率的差异性提示,茶鲜叶中可能存在对底物专一的内源酶——底物特异酶。郭雯飞等通过鲜叶匀浆、有机溶剂的洗涤、过滤、干燥,然后将粗酶依次用试剂处理、透析、离子交换层析等进行一系列的精制,得到一种对茶叶糖苷水解能力最强、对茶叶产生香气最主要的酶——β-樱草糖苷酶:分子量约6 100、最适温度45~50 ℃,最适pH 5~7,稳定温度为45℃以下。1997年,Matsumuray们以人工合成的樱草糖苷、甾菜糖苷为底物,研究了β-樱草糖苷酶的专一性,证明该酶对配糖体和糖基均具有严格的特异性。1998年Ijima E21]以从茶叶中提取的双糖苷为底物,分别与HPLC分离的酶的馏分反应24小时,结果发现β-樱草糖苷酶的底物专一性是对包括1—6糖苷键的双糖苷的相对专一性。
2000年,赵芹等研究提出了β-葡萄糖苷酶的纯化方案,并测得其分子量为60KD、最适稳定温度为50℃、最适pH为6.0、PI为2.9、Km为0.50 mM。掌握了酶促反应速度,了解了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比较了β-葡萄糖苷酶的种属间差异,确定了β-葡萄糖苷酶的底物专一性是“基团专一性”的相对专一性,可水解含有β-糖苷键的糖苷,对糖基和配基要求不严,不过不同底物的水解速度也存在差异。
3.2 影响糖苷酶活性的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围绕β-葡萄糖苷酶在茶树生长和茶叶加工中的变化展开,对口一樱草糖苷酶的研究报道较少。研究发现,茶叶香气含量和糖苷酶活性受茶树不同品种、生育环境的生态因子以及茶叶采摘、加工等因素的影响。
有人对7个茶树品种新梢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的研究表明:品种间差异很大,甚至相差3~4倍,其中毛蟹、龙井43、水仙等品种酶活性最高,红芽佛手酶活性最低;季节的差异各品种均表现为:秋季酶活性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新梢不同叶位间的酶活性呈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梗;随着叶龄的增加,p葡萄糖苷酶活性趋于增强。而β-樱草糖苷酶和樱草糖类香气前体在嫩叶中含量很高,随叶龄增加而下降。因而从香气形成的角度来看,乌龙茶加工传统上采用嫩叶(芽至第三叶)是十分合理的。
骆耀平等认为,要达到传统工艺上的摊放要求,在低温(20 ℃以下)高湿(相对温度90%以上)环境下内源β一葡萄糖苷酶活性可在6~ h保持较高水平;而在温度较高(25 ℃)和相对湿度较低(75%~80%)时,鲜叶摊放4 h,活性最高,此后下降并稳定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上。
屠幼英等选用“水古”、“龙井43”和“鸠坑”3个品种的鲜叶经摊放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比鲜叶提高了45%以上,且香气前体量减少了55%左右。醇系香气前体释放量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的趋势一致。但也有结果与之相反,游离态香气含量是摊放到4 h时才比鲜叶明显提高,此后下降,摊放8h后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此外,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总量不仅没有随β-葡萄糖苷酶活性升高而下降,反而明显升高,特别是在摊放0-8 h之间。这可能是因为摊放叶中存在着香气前体水解释放和游离态香气挥发散失的动态变化之中,特别是在摊放初期,摊放叶中还可能进行着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生物合成
过程。
张秀云们探讨了萎凋做青对乌龙茶香气形成的作用,指出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做青过程中呈双峰变化趋势,对品种“槠叶种”来说,重做青有利于香气形成;董尚胜、赵芹等研究认为遮荫、施用有机肥能大幅度提高茶鲜叶中β一葡萄糖苷酶活性,并可明显增加游离态醇系香气含量及醇系香气总量。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对于茶饮品的喜爱也逐渐增多。虽然人们对于乌龙茶的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但是依旧有一些问题存在,没有进行彻底的研究,这也将是相关的研究专家未来需要进行研究的目标,以便对乌龙茶进行详细的了解,让更多的人了解乌龙茶,喜爱乌龙茶。
参考文献
[1] 杨意成,梁月荣 乌龙茶花香形成机理的研究 [J] 《茶叶》 -2008年1期